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
定价:39.80元
作者:岳红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60890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新时期的目标提出建设中国人的幸福感,对于人民的幸福感建设我们在美国身上可以学到些什么?
2.本书作者为环境艺术与环境美学博士后、美术学博士、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长安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写作功底深厚,文稿质量高、观点新颖全面,丰富的图片,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通过自己游历美国的所见所闻来反思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让我们对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中美文化差异的对比,从而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提升自己。于对比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从小正确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为他人提供真诚无私的帮助……这种反思和对比,有助于理解别人为什么称呼我们为“土豪”。全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一些平凡的故事,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国人身上的“土豪”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打开本书,你将不再是个只会赚钱的土豪。
目录
自序
1.随缘,让我心怀感激
2.怀念国外大学校园里的松鼠
3.温馨的GROVE
4.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石雕像之谜
5.美国孩子的教育
6.树殇
7.一路有好人
8.公厕里的关爱
9.牦牛“领着”汽车走
10.斯坦福大学的中国文化
11.我的小挎包丢在了迪斯尼
12.体验好莱坞环球影视城
13.行李箱损坏后的索赔
14.拉斯维加斯的三绝: 、美女、建筑
15.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的中国文物
16.华尔街——河流与墓地之间的“幼儿园”
17.自由——美国人时不时的痛
18.出门别忘带本书
19.尊重未必是同情
20.快乐购物、快乐退物
21.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
22.神怎样爱我们,我们也怎样相爱
附录:美国学生是怎样学习历史的
后记作者介绍
岳弘骥,又名岳红记,笔名海雨,陕西商洛人、美术学博士、环境艺术与环境美学博士后、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执教于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出版专著《北朝关中地区的魏碑书法——造像题记视阈下的“长安书体”》和《岳弘骥书画艺术实践》,合著《文化产业学》和《古都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艺术类课题1项、省级课题10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曾发表散文、小说、艺术评论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烫金的字体,营造出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时代感的氛围。从书名《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来看,它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豪”这个词汇的出现和演变,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复杂的社会情绪和文化解读。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从一个中国博士后的视角,去审视和剖析这种现象,并且还会将目光投向美国的文化。这种跨文化的对比,无疑会带来许多新颖的见解。作者的身份——一位身处异国他乡、又拥有深厚学术背景的中国学者,这样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看点。我相信,他一定能用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幽默的笔触,描绘出他在美国所观察到的、与“土豪”现象相关的种种文化细节,或许是美国人对财富和成功的理解,或许是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又或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消费观念的差异。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化观察的读物,更可能是一次关于身份认同、文化融合与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印记和对自我反思的渴望。从一个中国博士后的视角来看美国文化,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寻找参照的意味。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在一片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去辨识和解读那些在中国可能被贴上“土豪”标签的行为、观念或现象。他可能会发现,美国文化中对于财富的呈现方式、对“成功人士”的定义,与中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可能是一种截然相反的逻辑。例如,美国社会对于低调、内敛的财富观可能有着更深的根基,或者他们更注重通过慈善、知识传承等方式来体现社会价值。这本书给我的期待是,它能够超越简单的文化比较,而是深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物质、精神、社会地位的内在驱动和价值排序。这或许会引发我们对自己文化发展路径的更深刻反思,以及对于未来何种价值观才更具生命力的思考。
评分仅仅从书名《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和副标题“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来看,我就被其独特性所吸引。它不像许多泛泛而谈的文化评论,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极具代表性的词汇,并试图通过一个中国学者在美国的视角进行解读。这种“由内而外”的观察方式,常常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洞见。我想象着,作者在异国他乡,可能会以一种更加审慎和超然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在中国被视为“土豪”的特质,并在美国文化中寻找与之对应或截然不同的现象。或许,他会发现,美国社会对于“成功”和“富有”的定义,有着更为多元和复杂的考量,并非简单地以财富的多寡来衡量。又或许,他会揭示出,在中国转型时期,“土豪”文化背后所反映的价值观缺失,以及美国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次文化对比,更是一场关于文明进程和个体价值实现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非常具有话题性,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它触及了一个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并且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一位中国博士后,将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学术训练,在美国的文化土壤中寻找答案。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往往能碰撞出火花。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美国社会的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社会阶层结构等方面入手,来分析“土豪”文化在美国是否存在类似的对应,或者美国社会是如何处理类似“暴发户”现象的。他或许会对比中美两国在教育、艺术、慈善等领域对于财富的运用方式,从而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试图用一个具体的文化符号,去撬动对更宏大命题的思考,比如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期待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许多画面。曾经,“土豪”可能带有某种贬义,指代那些暴发户式的、缺乏品味的财富拥有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又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带上了一丝戏谑和自嘲。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捕捉这种微妙的文化转变,以及他如何将之与在美国的经历联系起来。作为一名在美国的博士后,他无疑能近距离地观察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最日常的生活细节到更宏观的社会结构。他可能会发现,在表面光鲜的美国文化背后,也隐藏着关于财富、阶层和价值观的深刻议题。这本书的书名抛出的问题“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我们何时才能摆脱那种被物质主义裹挟的焦虑,真正拥有更成熟、更内在的价值体系。作者的博士后身份,意味着他具备扎实的分析能力和严谨的学术训练,我期待他能够带来一些有别于一般社会观察的、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让我们对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都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