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 大学 中庸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
定价:24.90元
作者:孔子 等醉
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391954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读者人群是成人,阅读一定的国学名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品行。单纯的古文对于学白话文长大的成人读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是厌于接受的,但是古文是精华,所以在不抛弃原著的前提下,本系列书籍作了翻译和解读,使得读者开拓了知识面,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理解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内容提要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本系列共有19册。
目录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公元前),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曾子,姓曾,名参(前-前,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东鲁(山东临沂平邑县),后移居鲁国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套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极其正向和积极的,但如果非要从一个挑剔读者的角度来吹毛求疵,我可能会建议未来的再版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背景资料索引,比如对某些典故、人名、地名的简要解释,放在正文旁边会更便捷。当然,我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破坏现有的极简主义美学风格,但对于完全不熟悉这段历史背景的“小白”读者来说,偶尔会因为一个生僻的背景信息卡住脚步,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其他工具书,稍微打断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不过,瑕不掩瑜,这种小小的“不便”也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坚持保持文本原汁原味的态度。总体而言,这绝对是值得所有关注中华文明核心思想的读者,特别是对个人修养有更高要求的知识分子,倾囊推荐的一套经典读物。
评分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套书在版本选择和注释上显得尤为严谨和负责。我特意对照了手头几本不同出版社的类似版本,发现这个版本的校勘工作做得相当细致,很多容易混淆的字词在注释中得到了清晰的辨析,这对于初学者或者想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过多地加入现代化的、可能带有主观色彩的解读,而是尽可能地保持了文本的纯粹性,让读者能最大程度地贴近原貌。这种对原文的尊重,是衡量一套优秀古籍整理本的核心标准。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持敬畏之心的读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的、可以信赖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急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评论家”。这套书成功地扮演了那个可靠的、沉默的向导角色,引导我们自己去发现文字背后的力量。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些探讨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著作,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立身之学”的系统探寻。书中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渗透到我日常的思维习惯中去。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大部头”,而是真正能指导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安顿自己内心浮躁的“心法”。读到某些段落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预知了现代人的诸多困惑。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极其震撼的。它强迫你去思考“君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何坚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定力与原则。我发现,很多困扰我的职场矛盾或家庭琐事,在将其纳入古代圣贤的智慧框架下审视时,立刻就变得清晰和容易解决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稳定、可靠的道德和行为坐标系。
评分这套“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传统文化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散发出的淡淡墨香,立刻就把人从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出来,带回到了古籍泛黄的年代。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很多细微之处的设计,比如扉页的纹饰、边框的勾勒,都透露出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用心。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古朴之风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实用性,装订得非常牢固,线装的松紧度把握得恰到好处,翻阅起来既有仪式感,又不担心书页散落。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可以细细品玩的艺术品,每一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对古典美的朝圣之旅。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外在,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慢生活”实践。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快速翻阅,一旦开始,就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字眼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体验与现代社会追求效率、追求“速成”的文化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但恰恰是这种“慢”,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知识的敬畏心和对时间的掌控感。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呼吸,洗涤掉头脑中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和焦虑。我甚至会准备一支细楷笔,在旁边的小笔记本上抄录那些触动我的金句,这个抄录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更是一种对待知识、对待生活的沉静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