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过河卒子,何以适之:胡适论人生 国学/古籍 书籍 |
| 作者: | 胡适 |
| 定价: | 29.8 |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4-02-01 |
| ISBN: | 978751710330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胡适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次以“情感代入”而不是“学院教导”的基调来展现胡适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成就。属于当下胡适出版的热点“论人生”专题,却又跳出众家拿胡适文章名作书名的套路,以其众所周知的自题肖像“过河卒子”以及胡适字“适之”的双重喻义,赋予主题更耐品的意蕴。与前期胡适主题图书相呼应,《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选-朱自清点评本》《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有助于形成链式效应,相辅相成,也留有后续可作文章的余地。 |
| 目录 | |
| 人生问题 卷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 信心与反省 再论信心与反省 三论信心与反省 惨痛的回忆与反省 回顾与反省 悲观声浪里的乐观 大宇宙中谈博爱 2 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胡适论人生 卷二 人生有何意义 科学的人生观 工程师的人生观 人生有何意义 “我的儿子” 卷三 为了忘却的纪念 纪念“五四” 归国杂感 一年半的回顾 《中年自述》序 四十年来的文学 后生可畏 卷四 路在何方 我的歧路 我们走那条路 充分化与全盘西化 东西文化之比较 知难,行亦不易 我们能做什么? 目 录 卷五 沉默啊沉默 宣统与胡适 “胡适先生到底怎样?” 青年人的苦闷 说难 沉默的忍受 工读主义试行的观察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新年的梦想 新年的几个期望 卷六 诗余叹 秋日梦返故居觉而怃然若有所失因纪之 酒醒 纪梦 他,思祖国也 我的儿子 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 一个哲学家 四十七岁生日 爱情与痛苦 |
| 编辑 | |
| 一代文豪、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胡适有关哲学人生命题的深邃感悟。A、民国大师的号召力+一个鲜亮动人的创意点=焦点。B、一代文豪、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胡适有关哲学人生命题的深邃感悟,逻辑严密、语言深刻而犀利,感染力。C、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熊培云 |
| 媒体评论 | |
| 不肯定胡适的大方向,中国便没有前途!但是,不打破胡适的框框,中国学术便没有进步! 唐德刚 我们现在是文化沙漠,胡适的重要在于他能运用他的远见、声望与“亲和力”,为沙漠打几口井。李敖 |
| 摘要 | |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九百年前范仲淹争自由的名言 几年前,有人问我,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Patrick Henry 在1775 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在中国有没有相似的话。我说,我记得是有的,但一时记不清是谁说的了。 我记得是在王应麟的《困学纪闻》里见过有这样一句话,但这几年我总没有机会去翻查《困学纪闻》。今年偶然买得一部影印原本的《困学纪闻》,昨天检得卷十七有这一条: 范文正《灵乌赋》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懦。“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时往往专指谏诤的自由,我们现在叫做言论自由。 范仲淹生在西历989,死在1052,他死了九百零三年了。他作《灵乌赋》答梅圣俞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三年(1036)他同欧阳修、卷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7 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这比亨利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宁死”的话要早七百四十年。这也可以记出,作为中国争自由的一段佳话。 梅圣俞名尧臣,生在西历1003,死在1061。他的集中有《灵乌赋》。原是寄给范仲淹的,大意是劝他的朋友们不要多说话。赋中有这句子:凤不时而鸣,乌哑哑兮招唾骂于里闾。 乌兮,事将乖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胡不若凤之时鸣,人不怪兮不惊!……乌兮,尔可,吾今语汝,庶或我(原作汝,似误)听。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啄兮尔自遂,同翱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这篇赋的见解、文辞都不高明。(圣俞后来不知因何事很怨恨范文正,又有《灵乌后赋》,说他“憎鸿鹄之不亲,爱燕雀之来附。既不我德,又反我怒。……远己不称,昵已则誉。”集中又有《谕乌诗》,8 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胡适论人生说:“乌时来佐凤,署置且非良,咸用所附己,欲同助翱。”此下有一长段丑诋的话,好像也是骂范文正的。这似是圣俞传记里一件疑案;前人似没有注意到。)范仲淹作《灵乌赋》,有自序说: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途矣。因为这篇赋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所以我多摘抄几句: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飞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彼哑哑兮如想,请臆对而忍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虑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卷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9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高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 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 天听甚迩,人言曷病! 被希声之凤皇, 亦见讥于楚狂。 彼不世之麒麟, 亦见伤于鲁人。 凤岂以讥而不灵? 麟岂以伤而不仁? 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 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11 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胡适论人生何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圯兮,吾将畴依! …… 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这是九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赋中“忧于未形,恐于未炽”两句,范公在十年后(1046)在他后被贬谪之后一年,作《岳阳楼记》,充分发挥成他有名的一段文字:嗟夫 |
阅读完三分之一后,我开始强烈感受到这本书对于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关怀。它提供的思考框架,并非高悬于空的宏大叙事,而是紧密地与日常生活的点滴相连。书中探讨的许多议题,都触及了现代人在面对选择、面对挫折时内心最真实的挣扎与困惑。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自身的思考盲区,激发我们去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甚至在某些段落中,找到了与我个人经历高度契合的共鸣点,那种“原来有人也这样想”的释然感,是阅读体验中极为珍贵的情感收获。这种将哲学思考落地到生活实践层面的能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学术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展现了作者深厚的逻辑构建能力。它并非简单的观点堆砌,而更像是一座精心规划的迷宫,每走一步,都会有新的发现,但始终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牵引着方向,不至于让人迷失。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前文的铺垫为后文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让原本可能显得庞杂的议题变得清晰可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实例,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千锤百炼的例子,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它不像某些论著那样,为了显示学识而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始终以“易于理解”为出发点,将深奥的哲理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对思考过程的极度自律。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文雅的气质,很符合我对“国学”类书籍的期待。封面选用的纸张质地很有分量,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就知道是下了心思的。字体排版上,传统与现代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古籍那种韵味,又保证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尤其是注释和引文部分的区分处理得非常巧妙,让阅读的流畅性大大提升。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边距和行距,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论著来说至关重要。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烫金工艺的运用,虽然低调,却透着一股不张扬的学人风范,让人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装帧的用心程度,直接反映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与重视,这在当今快餐式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上来说,这是一本令人愉悦的阅读伴侣。
评分初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其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不急不躁地引导你进入他所构建的思想世界,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而是像老友间的促膝长谈,充满了启发性和温度。他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遣词造句之间,总能找到那种恰到好处的力度和美感,既有传统文人的那种典雅,又融入了现代思维的锐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新颖的视角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需要不断查阅工具书才能跟上思路,而是能自然而然地将你拉入他构建的语境之中,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跟随他的思考轨迹一同前行。这种流畅而富有张力的文字驾驭能力,是支撑起厚重主题而不显沉闷的关键。
评分与其他同类主题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饱满的知识力量。作者的博学毋庸置疑,但绝不炫耀,他引经据典的频率和选择都恰到好处,每一次引用都像是精准地补上了论证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而非为了彰显学识的堆砌。这种内敛的力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厚重”,但绝不“沉闷”。它要求读者保持专注,因为其中蕴含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这种专注是愉快的,因为它每一次的投入都能换来即时的理解提升。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主动的智力探险,它挑战你既有的认知边界,却又以极大的耐心陪伴你完成这次跨越,最终留下的,是一种扎实而坚韧的思考底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