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你不知道的美国
定价:24.00元
售价:16.8元,便宜7.2元,折扣70
作者:汤本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807410584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你不知道的美国》是对20世纪离奇真实事件和有趣人物的记叙评论,其中不少是尚未被中国媒体报道过的“美国剖面”。在跨文化的观照中,《你不知道的美国》让你看到你没有看到过的现象,让你接触到你没有接触过的一种思考,让你感觉你从未发见的震惊,让你感受到不乐观后面的乐观……
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美国,来一句美国式的自信,这是汤本式的真实视野,汤本式的坦诚直言,汤本式的讽刺幽默,汤本式的抒情抒怀…… 这个不宁静的世界,弥漫着暮气和朝气;美国有很多剖面,纠葛着美和丑,纠葛着善和恶,纠葛着强和弱。你痛苦也罢,你兴奋也罢,你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美国。
汤本,美国华人学者和评论家。现任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国传统理论研究员(PubliuSFellow)。1998—2002年,曾任《美国之音》节目主持人及专栏作家。现兼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顾问、吉林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以13.41秒的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南加州华人第22届田径运动会中年男子组百米冠军。
美国的反恐战争会不会胜利?
2003年1月5日,美国专栏作家詹姆斯·品可尔顿(James P.Pinkerton)在《洛杉矶时报》呼吁美国民众要意识到“恐怖战争和反恐战争是一场自己家门前院的前线战争”。他指出:“恐怖战争是超限战,没有平民概念,只有软目标概念。…‘我们虽然听到()承诺将打赢这场战争,但超限战并非针对正规军,而是平民,我们还未证实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
超限战的概念公开出现在美国的媒体,说明政治良知和舆论良知对事实的体认,但要成为大众的共识,谈何容易。美国知识界的反省,也充满危机,很容易被扣上“反犹太”的帽子,一直坚持批评犹太政治集团错误做法的改革党的主席布坎南(Patric Bucanon)就曾经遭受媒体“为德国涂脂抹粉”等不实的攻击。再如,美国经济学家托玛斯.斯塔弗尔以大量事实和数据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说明美国对以色列巨额支持。他的研究获得美国退休的高级军官以及外交官提供的资料和数字,但他们不敢披露自己的名字,担忧被扣上“反犹太”的帽子。
同时,反恐战争的巨大开销给美国带来巨大负担。2003年1月15日,白宫预算主任宣布,美国2003年财政预算赤字将增大,达到国民收入(GDP)的百分之三。如新建美国国土安全部,激活资金就是380亿美元,所需大量资金还在后面,预算赤字是不可避免的。但客观地讲,这样的赤字状态相比80年代里根达到国民收入(GDP)的百分之六,还只是小巫见大巫,不至于影响选举民意。更何况,任何美国在国外的的军事反恐战争以及在国内的反恐战争,都需要大量高科技军事设备武器,大量订单飞向军工产业。一个无情的美国政治事实是,让军工产业满意的总统竞选连任,胜算的把握要大于让军工产业不满意的总统竞选人。
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也处于艰难状态,随着阿富汗副总统、旅游及交通部长被刺杀,总统和国防部长也曾险遭。阿领导人安全的危机,尚未解除,而卡扎尔实际上只控制了首都喀布尔。军阀为了各自利益的冲突,游击队的袭击,使得2002年11月17日《时代周刊》认为阿富汗反恐战争已失控(out of control)。由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有1,500公里长的边界,美军在去年12月开始越过边界,进行轰炸,美军也对认为有“恐怖分子”藏匿的村庄进行军事攻击,激起巴基斯坦的一些民众的反美情绪。
为了打赢恐怖分子,美国中情局(CIA)正式恢复手段。但是,根据《洛杉矶时报》2002年12月报导,全球有四十多个国家都有凯达组织。凯达组织有很多民众保护,由本·多次公开演讲,是为了反对以色列的残忍侵占,从而受到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回教国家民众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甚至在美国,也有“群众基础”,要找到他们的踪迹,成功,具有极高的难度。这四十多个国家的凯达组织大部分还在活动。这些应该引起美国政治良知和政策智囊进行严峻思考。我们在明处,他们在暗处;我们是常规战争,他们是不择手段的超限战;我们是付钱的职业军人以及职业特工的专业行为,他们是非专业的但是自愿的行为。
恐怖战争使美国人心恐慌,美国普通老百姓普遍感到生命的可贵,2002年婴儿出生率达到新高。
而且,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些失误以及发动反恐战争的强硬手段,又导致美国国际形象的危机状态。2002年12月4日,美国霹惠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表了一项全球性的民意调查报告。该中心并将这项耗资四百万美元的研究报告递交白宫。
这项调查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墨西哥、韩国、南非、土耳其、约旦、巴基斯坦、中国等35个国家进行,共完成38,000份问答卷,民意调查使用46种语言,17种方言。这项调查主要侧重研究美国在世界的形象,了解美国新近反恐战争、新伊拉克战争,以及美国政治、科技、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虽然35个国家中多数国家对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的良好愿望表示支持,但在以往有记录的27个国家中,有20个国家对美国的好感在减少。该中心主任安德鲁.库特(Andrew Kohut)指出:“相对来说,极少的美国人明白美国在世界的形象已经到了多么危险的时候。”
笔者以为,美国的国际形象之所以处于危机状态,并不是被调查国家的民众不支持反恐战争,而是因为布什总统只是注重“硬手治恐怖战争的标”,未能大力“软手治恐怖战争的本”所致。
2003年1月16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宾州就医疗诉讼导致美国医疗系统危机发表演讲,仍然强调要把恐怖主义分子的头目抓住,绳之以法。这句话,从“91l”之后,已一年多了,反复强调多次,但至今尚未抓住主要的头目和领导人。可以预估,乔治·布什总统反恐战争的强势态度还会持续到2004年的大选。正如近前总统克林顿所指出的,“今天的美国,一个强硬的犯错的总统,要比一个软弱然而正确的总统,更能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看来,今天的美国,即便富有政治良知的华盛顿或者林肯复活,面对犹太族裔掌控和影响下的美国人民的民意,也不得不采取符合民粹主义的做法。在某些时候,人民也会犯错误,政治家们也不得不随波逐流。何况,由于犹太政治势力、保守势力及鹰派的力量仍然处于高涨之势,乔治·布什总统在反恐战争初始,所采用的原本符合美国国情的“硬手治标,软手治本”的双向战略,如今变成了美国大力“硬手治标”,以色列的大力“硬手治本”的单一战略。这不仅将使得“硬手治标”步履维艰,也使得“硬手治本”引起反弹。“硬手治本”是不会有结果的,以色列首先应该无条件地停止对巴勒斯坦人的血腥和军事侵占。
原本主张“软手治本”的乔治·布什总统似乎无法落实自己在2002年的“四四”讲话的建议。此讲话重点强调“建巴勒斯坦国,以色列立即停止侵占的军事行动,20万以色列军民撤出占领区”。而这解决中东问题重要的三项美国新政策,却因此项政策起草人之一、总统得力顾问之一凯琳’休斯女士在去年夏天的辞职和鹰派势力的高涨,而被束之高阁。
回顾六七十年代的十年越战历史,越战初期,越是主张越南战争的,越是能够当选上总统;而在越战后期,越是主张尽快结束越南战争的竞选人,越是容易当上总统。历史可能发生再度循环,在反恐战争初期,越是主张反恐战争的总统竞选人,越是能够当选上总统;而在反恐战争后期,越是主张早日结束反恐战争的总统竞选人,越是容易当上总统。
今天,美国政界和人民仍然面临恐怖战争(超限战)的挑战和威胁,白宫和美国决策界,应该及早认识并达成多数民众的认识,仅仅靠强硬手法,反恐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只有真正解决恐怖战争的根源,停止对以色列的不道德的偏颇的军、政、经的巨大支持,真正落实“四四讲话”,抚平巴勒斯坦民众积压五十年的仇恨怨怼,公正而和平地解决中东问题,美国才可能有安宁之日。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且时不时与自己过去的认知进行对比。许多时候,我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甚至是狭隘。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究。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我喜欢它不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叙事框架,而是跨越了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美国图景。 书中对于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张力的描绘,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比如,看似平等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中根深蒂固的阶级壁垒之间的矛盾;自由主义思潮与保守主义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相互影响、又相互疏离的复杂关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矛盾归咎于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原因,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形成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因素。这让我明白,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辩证统一的国家,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内部的多元和动态。这本书,为我理解这些矛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沉淀如何影响着当下的社会现实。作者在梳理一些看似独立的社会现象时,总能追溯到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例如种族歧视的遗毒,或者不同时期移民潮带来的文化冲击。这种深挖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我之前感到费解的社会矛盾,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起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历史如何塑造了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这些历史印记又是如何在当今社会继续发挥作用的。 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早期美国历史的章节所吸引,它颠覆了我过去一些模糊的认知。那些关于原住民的生存斗争,关于奴隶制的残酷现实,关于早期移民的艰辛历程,都让我感到震撼。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丑陋和痛苦的部分,而是以一种坦诚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呈现。这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不能只看它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正视那些曾经的创伤和不公。正是这些复杂而矛盾的历史,共同铸就了今天的美国。这本书让我对“美国精神”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包含了无数个体奋斗、妥协、抗争与前进的复杂过程。
评分读完《你不知道的美国》,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行”。我一直以为我了解了美国,但实际上,我只看到了它被精心塑造的“表面”。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现实的大门。它让我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那些被广泛宣传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剥开了美国社会的重重迷雾,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真实、也更加值得深思的美国。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社会群体差异性的细致刻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不同族裔、不同阶层的人口统计数据,而是深入到这些群体内部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他们与主流社会互动时所面临的独特困境。通过这些生动的个案,我看到了美国社会内部的多元,也看到了这种多元所带来的摩擦和挑战。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和理解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腻和人性化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所认为的“美国”。
评分我必须说,《你不知道的美国》在叙事手法上非常独特,而且极具感染力。作者擅长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出更宏大的社会议题。你以为你在读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但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被带入了对美国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阶级固化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方式,比那些枯燥的理论分析更具说服力。我常常读到某个章节,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原来这些看似零散的现象,背后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边缘群体和被忽视的议题的关注。比如,那些在经济转型中被遗忘的工人阶级,那些在社会变革中挣扎的少数族裔,以及那些在看似繁荣背后默默承受压力的家庭。作者用一种近乎近距离的观察,将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展现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脆弱的美国。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从宏观数据或者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了解美国,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的,而《你不知道的美国》则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倾听那些不常被听到的声音。这种视角转换,让我对美国的理解,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评分这本《你不知道的美国》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我对美国挺了解的,毕竟看了那么多美剧、好莱坞电影,也关注了不少美国新闻。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甚至可以说,是一些经过包装和过滤的“已知”部分。作者笔下的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肌理和脉络,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社会结构、文化冲突、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都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真实。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美国基层社区的描写。它不像很多主流媒体那样,只聚焦于华盛顿的政治博弈或者硅谷的科技巨头,而是深入到一些普通人生活的角落。那些小镇的日常,那些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境与希望,都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小酒馆里的谈笑声,闻到街角咖啡店的香气,感受到不同族裔在社区中相互碰撞又试图融合的张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和多元的社群组成的复杂联合体。它让我反思,我们所认知的“美国”,很大程度上是被宏大叙事所塑造的,而忽略了构成这个国家最基础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