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山堂史记评注校释 附史记纠谬(上下册)
定价:98.00元
作者:(清) 牛运震 撰,崔凡芝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010734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10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牛运震是清代有名的《史记》专家之一。本书共十二卷,从本纪到列传,作者探其要,对《史记》一书的写作特点记载的虚实等,都一一作了评点。特别是在写作上的评点。能够画龙点睛,一语道出《史记》文字的优长所在,不论对读《史记》还是研究《史记》的人,都十分有益。本书点校者崔凡芝教授,长期从事《史记》研究,对本书研究尤深,她特选了牛运震得《史记纠谬》一书附在了本书之后,更增加哦了本书的学术内容。
目录
史記評註序
卷二《本紀》
五帝本紀
夏本紀
殷本紀
周本紀
秦本纪
秦始皇本紀
卷二(本紀》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吕后本紀
孝文本紀
孝景本紀
孝武本紀
卷三《年表》
三代世表
十二諸侯年表
六國年表
秦楚之際月表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
高祖功臣侯年表
惠景閒侯者年表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随书附带的《史记纠谬》部分。这部分内容简直就是一部针对《史记》的“学术弹劾书”,充满了挑战权威的勇气和严谨的批判精神。司马迁是无可置疑的史学巨擘,但即便是圣贤也有疏漏之处。这套书并没有盲目地为《史记》“贴金”,而是直面其中的矛盾、笔误甚至可能是时代局限造成的失误。例如,在某几位人物的生卒年记载上,作者引用了碑刻、墓志铭等“硬”性材料来反驳《史记》的记载,论证过程层层递进,令人信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从来都不是对经典的一味颂扬,而是建立在审视、质疑和证伪的基础之上的。它教会我,阅读任何历史文本时,都应该保持一份批判性的眼光,去探寻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真实”的历史面貌。这部分内容,读起来酣畅淋漓,既是对前人的尊重,更是对后世读者的责任。
评分终于把这本厚重的《空山堂史记评注校释 附史记纠谬(上下册)》啃完了,说实话,初捧此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究气和浩瀚的考据味,一度让我有些望而生畏。这套书的体量本身就足够让人敬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司马迁的伟大之作,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史记》文本的精细解剖与深度对话。书中的“评注”部分,堪称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它不像现代白话文解读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那种典型的清代或民国时期士大夫的笔法,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古人思想的体悟和对史料的审慎。尤其是在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记载进行评议时,作者往往会引用其他典籍进行旁证博引,那种丝丝入扣的论证过程,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琢磨,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学术沙龙之中,听几位老先生围绕着一篇奏折或一个传记争论不休。这种对文本的“再创造”和“再诠释”,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原著的理解层次,不再是停留在故事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历史逻辑和叙事策略的层面。阅读的过程缓慢而充实,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历史的迷雾,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校对”或“注释”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数代史学研究者心血的“史学方法论”教材。通过跟随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和辨析史料,我不仅学习到了具体史实的考证技巧,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它展示了如何将文献学、考古学、文字学等多种工具结合起来,去重构和还原历史的真相。在阅读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的态度是极其审慎的,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列出所有可信的观点,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要知其所以不信”的学术精神,对我后续的阅读其他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书,与其说是读完了,不如说是与一位位古代的学者进行了深度对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的精进。
评分此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颇为讲究,虽然是现代影印或再版,但其对于古籍阅读体验的尊重是显而易见的。上下两册的分量,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散发着一种旧式线装书特有的韵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注释的布局。在正文旁或页脚处,注释详尽却不至于喧宾夺主,字体选择和行距的把握,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轻。这对于一套需要反复查阅和对照的工具书性质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用户体验考量。很多现代出版社出的学术著作,虽然内容扎实,但排版上为了节省空间或追求新潮而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让人望而却步。但《空山堂史记评注校释》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在“古朴”与“实用”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使得一个非专业研究者也能相对轻松地沉浸其中,享受这场学术盛宴。
评分对于一个对古代文献校勘学略有涉猎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校释”部分无疑是最大的惊喜。现在的古籍整理工作,很多时候追求的是“快”和“广”,但《空山堂史记评注校释》展现的是一种近乎偏执的“精”与“严谨”。它详尽地比对了不同版本中微小的字句差异,有些甚至是只有一笔一画之别的讹误。比如在某一章节涉及某个官职的名称时,作者会列出甲本、乙本乃至孤本的记录,并给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这背后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读到这些地方,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文字本身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关乎历史真实性的严肃工程。校释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它对古文句法的精准还原,很多我们今天读来觉得拗口的句子,经过作者的断句和解释,豁然开朗,原来是古人表达习惯的差异,而非我们理解能力的问题。这种“庖丁解牛”般的拆解与重构,让原本有些晦涩的文言文重新焕发出清晰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