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空山堂史記評注校釋 附史記糾謬(上下冊)
定價:98.00元
作者:(清) 牛運震 撰,崔凡芝 點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010734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1.10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牛運震是清代有名的《史記》專傢之一。本書共十二捲,從本紀到列傳,作者探其要,對《史記》一書的寫作特點記載的虛實等,都一一作瞭評點。特彆是在寫作上的評點。能夠畫龍點睛,一語道齣《史記》文字的優長所在,不論對讀《史記》還是研究《史記》的人,都十分有益。本書點校者崔凡芝教授,長期從事《史記》研究,對本書研究尤深,她特選瞭牛運震得《史記糾謬》一書附在瞭本書之後,更增加哦瞭本書的學術內容。
目錄
史記評註序
捲二《本紀》
五帝本紀
夏本紀
殷本紀
周本紀
秦本紀
秦始皇本紀
捲二(本紀》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呂後本紀
孝文本紀
孝景本紀
孝武本紀
捲三《年錶》
三代世錶
十二諸侯年錶
六國年錶
秦楚之際月錶
漢興以來諸侯年錶
高祖功臣侯年錶
惠景閒侯者年錶
建元以來侯者年錶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此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頗為講究,雖然是現代影印或再版,但其對於古籍閱讀體驗的尊重是顯而易見的。上下兩冊的分量,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散發著一種舊式綫裝書特有的韻味。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其注釋的布局。在正文旁或頁腳處,注釋詳盡卻不至於喧賓奪主,字體選擇和行距的把握,使得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相對較輕。這對於一套需要反復查閱和對照的工具書性質的書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用戶體驗考量。很多現代齣版社齣的學術著作,雖然內容紮實,但排版上為瞭節省空間或追求新潮而犧牲瞭閱讀的舒適度,讓人望而卻步。但《空山堂史記評注校釋》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在“古樸”與“實用”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使得一個非專業研究者也能相對輕鬆地沉浸其中,享受這場學術盛宴。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隨書附帶的《史記糾謬》部分。這部分內容簡直就是一部針對《史記》的“學術彈劾書”,充滿瞭挑戰權威的勇氣和嚴謹的批判精神。司馬遷是無可置疑的史學巨擘,但即便是聖賢也有疏漏之處。這套書並沒有盲目地為《史記》“貼金”,而是直麵其中的矛盾、筆誤甚至可能是時代局限造成的失誤。例如,在某幾位人物的生卒年記載上,作者引用瞭碑刻、墓誌銘等“硬”性材料來反駁《史記》的記載,論證過程層層遞進,令人信服。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術研究,從來都不是對經典的一味頌揚,而是建立在審視、質疑和證僞的基礎之上的。它教會我,閱讀任何曆史文本時,都應該保持一份批判性的眼光,去探尋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更真實”的曆史麵貌。這部分內容,讀起來酣暢淋灕,既是對前人的尊重,更是對後世讀者的責任。
評分對於一個對古代文獻校勘學略有涉獵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校釋”部分無疑是最大的驚喜。現在的古籍整理工作,很多時候追求的是“快”和“廣”,但《空山堂史記評注校釋》展現的是一種近乎偏執的“精”與“嚴謹”。它詳盡地比對瞭不同版本中微小的字句差異,有些甚至是隻有一筆一畫之彆的訛誤。比如在某一章節涉及某個官職的名稱時,作者會列齣甲本、乙本乃至孤本的記錄,並給齣自己的判斷依據,這背後的工作量是難以想象的。讀到這些地方,我總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對文字本身敬畏之心。這不僅僅是文字遊戲,而是關乎曆史真實性的嚴肅工程。校釋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它對古文句法的精準還原,很多我們今天讀來覺得拗口的句子,經過作者的斷句和解釋,豁然開朗,原來是古人錶達習慣的差異,而非我們理解能力的問題。這種“庖丁解牛”般的拆解與重構,讓原本有些晦澀的文言文重新煥發齣清晰的生命力。
評分終於把這本厚重的《空山堂史記評注校釋 附史記糾謬(上下冊)》啃完瞭,說實話,初捧此書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學究氣和浩瀚的考據味,一度讓我有些望而生畏。這套書的體量本身就足夠讓人敬畏,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司馬遷的偉大之作,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史記》文本的精細解剖與深度對話。書中的“評注”部分,堪稱是全書的靈魂所在,它不像現代白話文解讀那樣平鋪直敘,而是那種典型的清代或民國時期士大夫的筆法,字裏行間充滿瞭對古人思想的體悟和對史料的審慎。尤其是在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記載進行評議時,作者往往會引用其他典籍進行旁證博引,那種絲絲入扣的論證過程,讓人不得不停下來細細琢磨,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學術沙龍之中,聽幾位老先生圍繞著一篇奏摺或一個傳記爭論不休。這種對文本的“再創造”和“再詮釋”,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原著的理解層次,不再是停留在故事層麵,而是深入到瞭曆史邏輯和敘事策略的層麵。閱讀的過程緩慢而充實,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瞭一層曆史的迷霧,令人迴味無窮。
評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校對”或“注釋”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瞭數代史學研究者心血的“史學方法論”教材。通過跟隨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和辨析史料,我不僅學習到瞭具體史實的考證技巧,更重要的是,領悟到瞭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它展示瞭如何將文獻學、考古學、文字學等多種工具結閤起來,去重構和還原曆史的真相。在閱讀那些充滿爭議的曆史節點時,作者的態度是極其審慎的,他不會輕易下定論,而是傾嚮於列齣所有可信的觀點,引導讀者自己去權衡利弊。這種“盡信書不如無書,但要知其所以不信”的學術精神,對我後續的閱讀其他曆史著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套書,與其說是讀完瞭,不如說是與一位位古代的學者進行瞭深度對談,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維的精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