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室名大辞典

中国室名大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书安,孙正磊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室名
  • 地名
  • 历史
  • 文学
  • 民俗
  • 建筑
  • 传统
  • 辞典
  • 参考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1560
商品编码:2990681741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室名大辞典

定价:348.00元

作者:孙书安 ,孙正磊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11015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与同类辞书相比,本稿具有以下特点:
  1.本书稿是相关主题工具书的集大成者。室名收录以8000余篇历代题记和古今相关工具书作为直接来源,搜罗丰富;有异代多人室名相同的、多个室名同为一主人所有的情况,不烦费力,悉皆收掌,读者可通过索引协助遍览。释文内容包揽丰富,同类工具书,几乎与室名相关的信息均有提供。释文解释室名命意的同时援引文献出处,遍布经史子集,解析清晰透彻,展示了室名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室名题记一般为全文引用,内容较长的,则节录与室名直接相关的部分,题记后皆括注书名卷次,直接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与查找。
  2.附录“房屋泛称名词”80条,主要介绍室名命意词语之后的表示房屋、居处之地的名词,如“厂、乡、庑、宧”等的意义,且引文献资料以为参证,有助于读者全面清晰地理解室名。
  室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内容,本书通过立目、释文充分展示了室名文化的特点、流传及与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民俗等综合领域的密切关系,具有查考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读者了解认识中国室名文化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文化价值。

内容提要


《中国室名大辞典》是一部收录我国文人室名,并对其含义、源流、相关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集结而成的大型工具书。全书200余万字,共收录室名11127条,时代下限截止到清末民初。释文分主释文和附目两部分。主释文主要介绍室主人的朝代姓名、著作文集,室名命意及其语源,文献题记等内容。与主释文相关的其他室主室名、题记、诗赋、书画等以“附目”的形式简要列于其后。全书按笔画排列,附词目音序索引及室主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询。

目录


前言
凡例
室名首字笔画索引
室名汉语拼音音序索引
正文
附录
 房屋泛称名词
 四库七阁
室主名音序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孙书安,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员,长期从事图书文献工作,曾参与《辞海》语词分册和《汉语大词典》阶段的编写工作。已出版《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江苏艺文志》(盐城卷)等多部专著,发表《论古代类书的内在成因》等多篇论文。

文摘


序言



《九州风物志》 一部追溯华夏大地深层文化脉络的宏大叙事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80111-223-4 --- 卷首语:寻踪于广袤的土地之上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便以其无与伦比的地理多样性孕育出无数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如同散落在九州山川河流间的璀璨星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然而,随着历史的滚滚向前,许多地域的独特风貌、生活习俗、乃至那些与土地紧密相连的传统技艺,正面临着被快速同质化和遗忘的风险。 《九州风物志》并非一部简单的地理教科书,也不是一本罗列各地名胜的旅游指南。它是一部深植于田野、浸润于乡土的文化考古实录,旨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民俗观察笔触,重新审视和记录中国不同地域文化形态的生命力与独特性。本书聚焦于“物”与“人”的共生关系,探究地域风物如何塑造了特定人群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社会结构。 --- 第一部分:山河之形塑——地理环境与文化基因的交织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以中国地理板块为纲,深入剖析自然环境如何成为文化创生的第一推手。我们不满足于对地形地貌的表面描述,而是致力于挖掘环境压力与资源禀赋如何潜移默化地雕刻出地方文化的核心“基因”。 第一章:北国雄浑与内陆的坚韧 重点考察黄河流域及北方草原地带。内容涵盖: 黄土高原的“圪垅哲学”: 探讨秦晋地区“靠山吃山,靠土吃土”的生活哲学如何催生出内敛、重信、讲究家族联络的社会规范。详细记录了陕北剪纸中对土地纹理的抽象表达,以及在极度干旱环境下对水利技术(如坎儿井的早期形式)的极致追求。 塞外游牧的“穹庐智慧”: 对蒙古、维吾尔等北方民族的传统居所——毡房(蒙古包)的结构力学、材料选择以及其与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的完美契合进行专业分析。特别记录了冬季对火源的精妙管理,这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一种代际传承的知识体系。 东北林海的“歃血为盟”: 描绘了在严酷冬季中,关东地区伐木采参民族的互助体系与独特的“拜山”仪式,揭示了集体生存压力下形成的平等与豪迈交织的性格特征。 第二章:江淮水乡的细腻与变迁 聚焦于长江中下游的平原湿地文化,探讨“水”这一核心元素对当地文明的影响。 吴越文化的“烟雨意象”: 分析江南地区小桥流水、精耕细作的景观如何内化为士人阶层的审美基调。详尽记录了苏绣、缂丝中对光影和水雾的微妙捕捉,以及传统园林中“借景”艺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湖湘稻作的刚烈与韧性: 区别于江南的柔美,深入探究洞庭湖、鄱阳湖区域因水患频繁而形成的“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精神。记录了当地渔民的歌谣(渔歌)中蕴含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挑战。 巴蜀盆地的“立体农耕”: 重点考察都江堰体系下形成的梯田文化,以及其对当地人“不走寻常路”的变通思维的影响。对川剧中脸谱色彩的文化符号学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 --- 第二部分:器物为人言——非物质遗产中的地方叙事 本部分转向人类活动的具体产物,旨在通过考察地方性的器物、技艺和节庆活动,来“阅读”特定社区的历史记忆和价值取向。 第三章:泥土与火的语言——传统陶瓷的地域变奏 本书摒弃了对名窑名瓷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考察那些在特定地域矿物条件下诞生的、服务于地方日常生活的陶器群落。 陕北“黑陶”的实用主义: 记录了窑变控制难度高、但极其耐用的黑陶在家庭储物、酿酒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制作工艺中对“天意”的尊重。 闽南“朱泥壶”的仪式感: 分析了这种小巧茶具在闽南和台湾地区日常待客礼仪中的中心地位,体现了对“一期一会”的在地诠释。 西南少数民族的“彩陶记事”: 考察了云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陶器上所绘制的几何纹饰、神兽图腾,它们并非装饰,而是部落迁徙、婚嫁规矩的“活档案”。 第四章:衣食住行的微观史诗 通过人们最贴近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维度,揭示文化认同的深层机制。 “食”的边界与融合: 对中国不同地域的传统酱料(如豆豉、醪糟、醱酵鱼酱)的制作工艺进行对比研究,论证“味道”是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最坚固屏障。探究了节庆食物(如端午粽叶、中秋月饼)在不同省份的材料差异如何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物产。 “住”的生态哲学: 详细对比了客家土楼的集体防御体系与徽州民居的“四水归堂”的内在逻辑,阐释了家族安全感与财富观在建筑中的具象化。 “行”的适应性创新: 记录了独轮车、竹筏、雪橇等在特定地形下的效率优化,以及这些交通工具的操作技巧如何演变为一种地域性的身体记忆。 --- 第三部分:节庆的记忆——时间轴上的文化锚点 节庆活动是社区集体意识的集中爆发。《九州风物志》的第三部分深入挖掘了中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关注节庆仪式中不变的文化主题与不断变化的表达方式。 第五章:岁时祭祀与地域神祇 海神信仰的南北异同: 对比了沿海地区(如舟山、汕头)对妈祖、霞姑等海洋保护神的祭祀细节,强调了对风浪的敬畏与对丰收的祈盼。 山神崇拜的隐秘角落: 考察了山区(如川西、秦岭深处)至今仍在进行的“祭山神、谢土地公”的仪式,揭示了工业化进程对人与自然边界认知带来的冲击。 家族谱系的庆典化: 记录了南方宗族在“重阳祭祖”、“开祠堂”时所展现的复杂礼仪体系,探讨了血缘纽带在现代社会中的维系作用。 第六章: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危机 本章重点关注那些濒临失传的手工艺,着力描绘匠人与工具、材料之间的“对话”过程。 竹木的榫卯之美: 记录了徽州木雕、苏帮家具制作中对“不着一钉一铆”技艺的坚守,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对这种精细化劳动的挤压。 染织的植物光谱: 对靛蓝、苏木、栀子等天然染料在不同地域的使用差异进行化学与美学分析,记录了传统工坊中对气候和季节的精准把握。 地方戏曲的“腔调”之辨: 并非简单介绍剧目,而是对比了昆曲、秦腔、粤剧在行腔吐字、舞台调度上因地域发音和声学环境差异而产生的独特“腔调”,强调了语言环境对艺术表达的决定性影响。 --- 结语:重拾我们脚下的土地 《九州风物志》以近乎田野考察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矛盾与生命力的中国。它力求还原的,是那些在现代都市喧嚣中逐渐被遗忘的、构成我们文化身份的细微肌理。 本书献给所有对脚下土地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愿我们能从这些风物中,重新认识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向何处去。它是一部保存记忆的档案,更是一份呼唤关怀的邀请函。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排版设计上,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跨学科知识的复杂条目时。现代的辞典为了追求信息量最大化,往往会把版面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字号、行间距和页边距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懂得留白的重要性——这种“呼吸空间”让阅读的节奏得以舒缓。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虽然是内文脚注的形式,但标注得清晰、规范,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可追溯,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为了追求“全能”而牺牲了“易读性”,反而通过精心的版面布局,将庞大的信息量消化成了几个清晰的知识模块。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体现了编撰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明白,知识的传递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呈现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极为考究,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初在书店里被它吸引,就是因为那种扑面而来的“权威感”。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这分量可不是闹着玩的,感觉就像抱住了一块沉甸甸的知识基石。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不是那种廉价的漂白纸,而是带着些许米黄色的、厚实且韧性十足的纸张,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对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条目,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足了本钱的,每一页的切口都平整光滑,装订处牢固得让人放心,完全不像那种快消品,而是那种可以世代相传的典藏之作。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辞典”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拿起它,都带着一种对文化敬畏的心情。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为后续的内容探索铺垫了一个极其令人愉悦的基调。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工具书的阅读方式一向比较“游牧”,很少会像读小说那样从头读到尾。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即时满足感”和“启发性”。我通常是在进行其他研究或只是单纯的好奇心驱使下,随机翻到某一页。然后,一个陌生的词汇就会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一圈圈的涟漪。比如,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关于某种特定纹饰在不同时期寓意演变的条目,这立刻让我联想到我正在研究的另一件艺术品上似乎也有类似的花纹。这本书立刻成为了连接我现有知识碎片的一座桥梁,它提供的精确信息让我得以快速验证和深化我的推论。这种“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和“在答案中发现新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记忆任务。它不是一本你必须按部就班去啃完的书,而是一个随时可以深入挖掘的知识矿藏。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相对较高,初次购买时我确实犹豫了片刻,但现在看来,这笔投资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辞典,更像是一份经过数十年学术积累和提炼的结晶。与其他市面上泛泛而谈的“百科全书式”的词条相比,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我曾经试图用网络资源去替代其中一个我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交叉验证,结果发现,网络信息往往碎片化且缺乏权威的论证链条,很多定义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处。而这本书的每一个词条,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考证和比对,其信息的“信噪比”极高。对于任何真正想深入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尤其是对那些古老名称背后的文化意涵、历史演变和技术细节感兴趣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是避无可避的“案头必备”。它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你在面对任何相关学术探讨时,都能站得住脚,底气十足。

评分

我第一次认真研读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极其强烈的,仿佛过去许多模糊不清的认知瞬间被清晰的光束照亮了。这本书的条目组织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名词和定义,而是在每一个关键概念背后,都构建起了一个错综复杂但又井然有序的知识网络。举个例子,当我查阅一个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的术语时,它不仅仅给出了标准释义,还紧跟着引用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相关文献佐证,甚至还附带有非常精妙的手绘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线条的精准度令人赞叹),这些插图清晰地展示了该构件在实体空间中的结构关系。这种多维度、全景式的阐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深度理解力。相比于其他工具书的干巴巴,这本书的“讲解”带着一种匠人的温度,它似乎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像一位行家那样去观察和理解这些古老的名称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让人不得不佩服编撰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