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孙子兵法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诸子经典本)
定价:12.0元
售价:8.8元,便宜3.2元,折扣73
作者:(春秋)孙武,臧宪柱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37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千古兵学奇书,万世兵家鼻祖!
法国军事家拿破仑,在兵败滑铁卢之后,偶然得见《孙子兵法》,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二十年前能见到《孙子兵法》,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孙子兵法》问世以后,为历代军事家们所注视,自曹操以来,历代注家蜂起,其中以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等人为代表,这版《孙子兵法》综合了各代表注家的精彩注评,博采众家之长!
除《孙子兵法》之外,本书还附有《孙膑兵法》,两大兵法合体,更有料!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计篇
本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在本篇中指出,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 “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具体如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等对于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两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注释】
①兵:指战争。
②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认真、谨慎地去研究。
【原文】
故经①之以五事,校②之以计,而索③其情④。一曰道⑤,二曰天⑥,三曰地⑦,四曰将⑧,五曰法⑨。道者,令民与上⑩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1也。天者,阴阳12、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13、广狭、死生14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15、官道、主用16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17,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18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19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20之。
【注释】
①经:衡量,在这里是分析的意思。
②校:比较。
③索:探索。
④情:实际情况。
⑤道:道义。此处指是否得民心。
⑥天:天时。即气候、时令等自然方面的条件。
⑦地:地理条件。如地势险要或平坦,场地开阔或狭隘等具体的地形、地势。
⑧将:将令。此处指战争中指挥官的谋略、智慧。
⑨法:军令。
⑩上:国君。
11不畏危:不怕危险。
12阴阳:昼夜。指春、夏、秋、冬时令季节。
13险易:地势情况,即地势是险要还是较为平坦等。
14死生:死地与生地,即所选地形是否利于己方的战争,有利为生地,不利为死地。
15曲制:军队编制、制度。
16主用:后勤管理。主是掌管,用为物资。此处指战略物资等后勤保障。
17闻:知道。
18孰:谁,哪一方。
19将:虚词,表示假设,类似“如果”。
20去:离开。
【译文】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比较、分析双方的各种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以预测战争的走向。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形,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所谓“道义”,就是君主要有民心,让民众和君主心意相通,这样军士们才有同生共死的信念,便不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阴阳时节、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季等。所谓“地形”,就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情况,战场是开阔还是狭窄,所选战场属生地还是死地等自然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指军队的指挥官是否有足够的智谋才能,是否赏罚有信,对部下是否仁慈关爱,能否做到果断勇敢,所制军队是否军纪严明。所谓“法规”,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是否简洁轻便,将吏的责权划分是否清晰明了,物资的掌管是否规范以及供给是否充足。这五个方面,将领一定要深刻了解。了解了就能胜利,否则必将失败。
一定要通过对战争双方的考察,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去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一定要知道:哪一方的君主更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能力更强?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军法严明、赏罚有信?哪一方兵力更加强大?哪一方的军士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军令执行更为有效?透彻分析了这些条件,自然就能够判定哪一方更容易取胜了。
如果听从我的计策,那么必然能取得胜利,这样我就留下;如果不听我的计策,那么必然导致战争失利,那我就离开。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素有“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之美誉。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据史载,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孙武见吴王时,将其所撰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阖闾读后大悦,遂以孙武为将,为自己练兵。后来孙武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让吴国顺利成为当时的霸主。孙武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极大,可谓字字珠玑,无半点累赘之言。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它的内容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的陈词滥调,而是渗透着对现实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在构建叙事时,展现了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和冷静,他剥开现象的表皮,直指问题的核心本质。无论是对环境的评估,对时机的把握,还是对人心的揣摩,书中都给出了极其精辟的论述。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势”的阐述,那种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简直令人惊叹。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它强迫你调动所有的认知资源去理解和消化其中的复杂内涵。对于任何身处竞争环境,或者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结构性的思考路径。它不是教你如何“赢”,而是教你如何“准备好赢”,这种注重根基的教诲,显得尤为珍贵和实在。
评分坦白讲,我并非历史或军事领域的专业人士,原本对这类题材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然而,这部作品的吸引力在于它对普遍人际交往和决策逻辑的深刻揭示。它探讨的许多原则,比如“知己知彼”、“预先部署”,完全可以迁移到职场竞争、团队管理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冲突解决上。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沉稳,用词考究,每一个选择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恰到好处,仿佛精心校准过的仪器,精确地测量着人世间的微妙平衡。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所描述的那些古战场,而在于它所揭示的那些普适性的、跨越时空的“制胜之道”。它像是一本隐藏在古代典籍外衣下的,关于洞察力和预见性的顶尖教程。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变得更清晰、更易于理解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复杂局势,仿佛被一束强光照亮,露出了其底层运作的骨架。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甫一捧读,便觉一股磅礴之气扑面而来,绝非寻常之作可比拟。它犹如一座深邃的古老图书馆,每一页都蕴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服,他巧妙地编织了一个个错综复杂却又逻辑严谨的故事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人物刻画熔于一炉。读来,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决定时代命运的关键时刻。书中对人性的洞察尤为深刻,那些在权力斗争中挣扎、在命运洪流中搏击的个体形象,立体得仿佛触手可及。文字的韵律感极强,时而如清泉潺潺,细致入微地描摹心境变化;时而如惊雷炸响,振聋发聩地揭示真理的残酷。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哲思的升华,引领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更宏大、更本质的命题。装帧设计也甚是用心,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色泽,无不彰显着出版者的诚意与对经典的敬畏,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享受着一场视觉与触觉的盛宴。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许的忐忑,毕竟“经典”二字的分量太重,总担心会遇到晦涩难懂、索然无味的内容。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近乎现代的笔触,将那些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清晰明了,语言的穿透力极强,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固的部分。书中对于策略和局势的分析,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它没有用空洞的口号来搪塞,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变”与“不变”的探讨,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便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思良久,试图将书中的智慧与我自身的经历进行对照和印证。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胜于走马观花般的速读。书中的某些章节,其思想的精妙程度,简直可以媲美最顶级的逻辑推理小说,让人拍案叫绝,感叹古人的智慧竟能达到如此高度。
评分初读时,我本想快速浏览一遍,以便能对全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泥潭——不是因为内容枯燥,而是因为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每一句话都似乎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炼之语,绝无一句废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艺术品,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幅层层叠叠的工笔画,细节丰富,主题鲜明。它成功地将某种抽象的、难以言喻的“规律性”具象化了。书中对冲突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浪漫化战争或斗争,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被理性管控的自然现象。这种客观、近乎冷酷的叙事视角,反而赋予了内容一种超越时代的客观真实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接受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它要求你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推演,去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磅礴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