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法说
定价:65.00元
作者:二水居士 校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0481745
字数: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武术爱好者;太极拳爱好者;武术史研究者
○吴鉴泉题签藏本
○俗称“三十二目”,杨氏家传经典拳谱
○对太极源流、内涵、功法重做界定与分野
○揭示了隐匿于武学深处的理论依据
内容提要
《太极法说》,俗称三十二目,为杨氏家传拳谱,具备独特的拳学概念,系统的拳学理论,且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对太极拳界有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版选用吴鉴泉题签“太极法说”为扫描本加以点校,并作详细注释。
目录
作者介绍
江澜,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
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等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在《武魂》《太极》《精武》《武术家》等杂志刊登十数篇文章,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文摘
这些稀而弥珍的拳谱,几经显微阐幽,彰往察来,传承者参会自己的体悟,在修炼拳艺的同时,也发展着太极拳理论。自从1854年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间,太极拳理论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文论内容,主要围绕着舞阳某盐店获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相关文字,会参了武禹襄等诸家讲论,以两条脉络流传于世:其一是武禹襄将所得王宗岳拳论,加以释解后,赠贻杨家,杨家几代拳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窜益,附录于杨、吴两家公开出版的诸家太极拳论著中;其二是李亦得诸武禹襄赠贻的拳谱后,附以“小序及五字诀”等拳学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赠予其弟李启轩,其二赠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俗称“老三本”。其中李启轩藏本,曾被重编次序后,夹杂他家讲论付梓刊行。此次校释,则以郝和珍藏本为底本,
参校启轩藏本,并附录杨健侯赠贻田兆麟的《太极拳谱》为底本,参校徐哲东校核的龚润田抄本《太极拳谱》,同时参校陈微明、许禹生、武汇川等诸位杨氏拳学者转辗传抄的拳谱,以展现这一时期两脉太极拳谱的风貌。
第二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代表,俗称“宋氏家传本”。这一时期的拳谱,于拳史源流而论,纷繁芜杂,或荒诞不经,但却别具魅力,就像是黄山的云海,变化万千,神秘莫测。这一时期的拳谱,多选编在许禹生、李先五、王新午等几家论著中,较为完整的拳谱,始见于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以及范愚园抄本。诸本之中,以范愚园本内容为完善。
此次校释,选取范愚园抄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及李先五本、王新午等本,并附录马振华家藏《拳谱》、金庸笔下《九阳真经》相关内容,以及所涉佛道仙尊、名号得能稽考者之古籍文献,探揭其神秘面纱,以期呈现此拳谱独特之魅力。
第三阶段是太极拳理论的阶段。这一时期是以杨家传抄的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为代表,俗称“三十二目”,此谱部分内容陆续见诸杨澄甫、董英杰、陈炎林、田兆麟、顾留馨、沈寿等相关太极拳图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面世的只有吴公藻藏《太极法说》及杨振基藏“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简称“家藏本”)。此拳谱,具备自身独特的拳学理念,且具系统的理论层次,文论内在逻辑严密,将太极拳理论从原本的逞一拳一脚之能,升华为“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尽性立命,穷神达化”的性命之学
……
序言
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如今。
——吴公藻
《太极法说》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但事实却截然不同。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也很严谨,但同时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丝毫没有脱离现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观点时,所采用的类比和举例。他会从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切入,比如路边的一棵草,山间的一条溪流,或者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然后将这些看似平常的景象,与深邃的哲理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道理,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易于理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用抽象的概念来解释,而是通过一个画师在白纸上作画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虚”与“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留白之处,看似空无一物,却承载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灵动。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手法,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阅读《太极法说》,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回甘,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我不得不说,《太极法说》这本书,真的让我颠覆了以往对某些“经典”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感觉,而是以一种非常温和、循循善诱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对话。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大家小言”,虽然讲的是大道理,但用词却非常朴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它们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比如,有一个关于“取舍”的故事,作者用一个孩子在海边捡贝壳的经历,讲述了在面对众多选择时,如何才能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常会因为贪多而失得,从而引发了深刻的反思。此外,书中对“变通”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提倡灵活应变,而是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变化规律的观察,来阐释“顺势而为”的智慧。读这本书,就好像在与一位慈祥的长者交谈,他不会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引导你去发现,去领悟。它不只是提供答案,更是激发你思考的能力。
评分读完《太极法说》,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那份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作者并没有高谈阔论,而是从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他并没有直接讲述“放下”的好处,而是通过一个茶农在收获季节,如何将旧的茶叶枝叶打扫干净,为下一季的生长腾出空间的故事,来阐释“放下”的必要性。这种比喻非常形象,也让我对“放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觉得它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重塑。而且,《太极法说》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的打磨,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读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舒服,好像被一股温和的力量所包围。它不会让你感到压力,反而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书,它不喧哗,但力量深厚。
评分《太极法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它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自然,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文字的张力却十足。作者在描写一些人生体验时,往往会融入一些感性的元素,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等待”的篇章,他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来分析,而是通过描绘一株种子在黑暗中默默积蓄力量,最终破土而出的过程,来展现等待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细腻的情感描绘,让我感觉作者对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体悟。而且,《太极法说》的结构也很独特,它并非按照固定的章节顺序来展开,而是像思维的火花一样,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跳跃,但又总能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阅读的跳跃感,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精髓。
评分初读《太极法说》,就被它那股深邃古朴的气息所吸引。翻开扉页,跃然纸上的不是艰涩的术语,而是引人入胜的叙述,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感悟。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描绘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会。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随遇而安”的那一章节,书中并没有大谈特谈哲学理论,而是通过一个老农在四季更迭中,顺应自然,耕作收获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智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旁,与我一同品味人生的甘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遭的关系,学会了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书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精彩之处时,停下来反复琢磨,甚至会掩卷长思,将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获得新的启示。总而言之,《太极法说》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滋养心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