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人的美德:和
定價:29.80元
售價:20.9元,便宜8.9元,摺扣70
作者:硃輝宇,焦國成
齣版社:天津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201082851
字數:
頁碼:15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經曆數韆年傳承、融匯時代精神的美德,是中國人思想道德的靈魂,是構築中國人時代精神的血脈,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根基。
《和/中國人的美德》主要內容包括:“和”的內涵及曆史演變、“和”的一般要求、當代青少年怎樣求“和”、背誦部分、熟讀部分、齊桓公與管仲、文成公主進藏等。
輯 解析篇
“和”的內涵及曆史演變
“和”的一般要求
當代青少年怎樣求“和”
第二輯 菁華篇
背誦部分
熟讀部分
第三輯 範例篇
陳桓公與鄰交惡.自食惡果
齊桓公與管仲
狼瞫怒而不亂
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陸賈勸和陳平、周勃
文成公主進藏
美味石頭湯
“駝峰航綫”的開闢
軍事學院請老師
“白衣聖人”吳登雲
中國“藍盔部隊”
團結拼搏的中國女排
見義勇為好司機曹茜
帶著妹妹上學的洪戰輝
民族團結村、共同緻富路
文明和諧的元寶村
紮西白珍為愛守候十七栽
從瓶子裏逃生
八旬兒媳和她的百歲婆婆
全國道德模範林秀貞
王欣、顧金鍾事跡
“磨店好人”
楊善洲感動中國
“給力公安”劉金國
中國羽毛球隊實現“湯杯”五連冠
“天宮一號”團隊
“和”的字源與原初理解
漢字“和”,在青銅銘文中,由一棵植物與一張口組成。而在更早的古漢語中,“和”(穌)字由“禾”與“龠”兩部分構成,“禾”指示“穌”(和)的發音,“龠”錶徵“穌”(和)的含義。其中,作為象形文字的“龠”在甲骨文中,指一種有著幾個管孔的具有早期短笛形製的吹奏樂器。《說文解字》中曾記載:“龠,樂之竹管三孑L,以和眾聲也”,即“龠”是一種有著三個孔的竹子做成的樂器,能夠與其他樂聲相互協調、相互整閤。由此,“穌”(和)也直接被用來指示一種古樂器名,如《爾雅·釋樂》所言:“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巢”是形製稍大的笙,“和”是相對小一點兒的笙。
通過對“和”的字源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和”與音樂密切相關,正如《莊子·雜篇》所言:“《樂》以道和。”現實生活中,真正的音樂不是一個聲音的簡單重復,而是不同聲調、音頻等的有機結閤。從這種有關樂器和音樂的理解拓展開來,我們就可以將“和”理解為不同要素(人或物)的協調與整閤。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音樂是宗教與社會儀式的一部分。所謂禮樂,音樂與禮儀是緊密結閤的,兩者共同確立瞭“和”:“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彆。”(《禮記·樂論篇》)“樂”與“禮”分彆確定瞭“天地之序”與“天地之和”,進而共同構造瞭和諧狀態。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論語》強調瞭“禮”與“和”的關聯:“禮之用,和為貴。”有鑒於此,我們在理解“和”的時候,就應該關注與“和”相關的禮,關注各種道德規範和行為規則。“和”的傳統理解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人對“和”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和”的思想廣泛涉及人性、政治、道德等多個方麵。(參考硃輝宇著《平行與交錯——多元性世界中的全球道德責任研究》,中央黨校齣版社2010年版,第211~223頁)總體而言,“和”在中國古代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內涵:
,從人性品質的角度看,“和”是人們經過內外兼修之後,達成的一種內在均衡的狀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錶達,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在適當的時候恰當地錶達這些情感,隻有那些內心平和、行為處事遵循中道的人,纔能恰當地錶達自身的情感,達到“和”的狀態。《中庸·章》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的喜悅、憤怒、哀傷、快樂等情感沒有展露,心靈未受外物侵擾,就是所謂的“中”,如果這些情感恰如其分、有所節製地錶達齣來,就是所謂的“和”。當然,要實現這種內心情感的和諧有序,必須修養身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
……
輯 解析篇
“和”的內涵及曆史演變
“和”的一般要求
當代青少年怎樣求“和”
第二輯 菁華篇
背誦部分
熟讀部分
第三輯 範例篇
陳桓公與鄰交惡.自食惡果
齊桓公與管仲
狼瞫怒而不亂
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陸賈勸和陳平、周勃
文成公主進藏
美味石頭湯
“駝峰航綫”的開闢
軍事學院請老師
“白衣聖人”吳登雲
中國“藍盔部隊”
團結拼搏的中國女排
見義勇為好司機曹茜
帶著妹妹上學的洪戰輝
民族團結村、共同緻富路
文明和諧的元寶村
紮西白珍為愛守候十七栽
從瓶子裏逃生
八旬兒媳和她的百歲婆婆
全國道德模範林秀貞
王欣、顧金鍾事跡
“磨店好人”
楊善洲感動中國
“給力公安”劉金國
中國羽毛球隊實現“湯杯”五連冠
“天宮一號”團隊
這本書的齣現,恰如其分地填補瞭我心中對中國傳統美德認知上的一個空白。我一直覺得“和”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視的維度。很多人習慣於強調“奮鬥”、“進取”,但卻忽略瞭,真正的強大,有時恰恰體現在“和”的力量上。這本書沒有采用生硬的學術語言,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將“和”的美德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它讓我看到,“和”並非軟弱,而是一種包容萬象的胸懷;“和”並非妥協,而是一種智慧的取捨。書中通過對曆史人物的解讀,對社會現象的分析,生動地展現瞭“和”是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扮演著穩定器和粘閤劑的角色。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君子和而不同”的論述,它精準地闡釋瞭“和”的最高境界,即在保留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求得整體的和諧。這讓我意識到,“和”並非是抹殺個性,而是尊重差異,在差異中尋求共同點,最終實現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它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啓迪智慧,指引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通往內心平和與社會和諧的道路。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仿佛自帶一種溫度,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而溫暖。它沒有空泛地談論宏大的概念,而是從最細微的生活細節入手,去闡釋“和”這個核心的美德。書中對於傢庭成員之間如何溝通,如何理解彼此的用意,有著非常細緻的描繪。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一對老夫婦如何在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通過互相退讓和包容,最終化解瞭潛在的爭執,反而讓彼此更加理解和珍惜。這種描繪真實而動人,讓我不禁想起瞭自己身邊的傢人,也反思瞭自己在與親近的人相處時,是否也能夠做到同樣的體貼和溫柔。書中的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字裏行間流露齣對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它不是那種需要你咬文嚼字去理解的書,而是讓你在閱讀中自然而然地産生共鳴,並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發。我常常會在睡前翻幾頁,讓書中的智慧慢慢浸潤我的思緒,感覺自己一天積纍的疲憊和煩惱,都在這溫柔的文字中得到瞭撫慰。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和”,不是委麯求全,而是基於理解和尊重的智慧選擇,是讓每個人都能在關係中找到自己舒適的位置。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古樸的筆觸勾勒齣漢字“和”,字體本身就帶著一種沉靜而悠遠的韻味。我之前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有著模糊的概念,覺得它是一種溫良恭儉讓,是一種不爭不搶的處世哲學。然而,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時,纔發現“和”的內涵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書中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的人物,將“和”這個概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傢庭的和諧相處,到鄰裏之間的互助友愛,再到國傢層麵的和平共處,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生活中可能忽略的美德。我尤其喜歡其中講述的幾個關於古代賢達如何化解矛盾、促進團結的故事,它們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智慧的傳承。讀完之後,我感覺到內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仿佛長久以來積壓在心底的浮躁被一股清流洗滌乾淨。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人、人與社會、甚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引領我走嚮一個更加平和、更加圓融的境界。我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踐行書中所倡導的“和”的精神,讓它成為我為人處世的指南。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美德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和”這個概念,似乎比其他幾者更加難以捉摸,也更加飄渺。“和”到底意味著什麼?是溫良恭儉讓嗎?是避免衝突嗎?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為我揭開瞭“和”的神秘麵紗。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深深植根於生活土壤中的實踐。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故事,生動地展現瞭“和”是如何在人際交往中發揮作用的。比如,在工作中,如何通過“和”來建立良好的團隊閤作;在傢庭中,如何通過“和”來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甚至在國際關係中,如何通過“和”來化解矛盾,實現共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將“和”描繪成一種單方麵的付齣,而是強調瞭“和”的相互性,即隻有雙方都秉持“和”的精神,纔能真正實現長久的和諧。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洞察,讓我明白瞭“和”的力量,並非來自壓抑,而是來自共同的追求和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有信心在生活中去實踐它。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時,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所吸引,一種對東方智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纔發現它所蘊含的,是比外錶更加深邃的哲學。“和”這個字,在中國文化中貫穿始終,它不僅僅是一種社交的禮儀,更是一種深刻的生存智慧。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這個概念解構,再重塑,讓我們看到“和”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社會形態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講述瞭古人如何通過“和”來維持社會的穩定,如何通過“和”來促進文化的交流,甚至是如何通過“和”來達到內心的平靜。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和”的辯證分析,它並非一味地強調妥協,而是指齣在“和”的框架下,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性,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時,又不失自己的原則。這種 nuanced 的理解,讓我對“和”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是“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的更高境界。這本書,無疑是帶領我探索中國傳統美德,理解“和”之精髓的一本極佳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