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北京宗教研究:辑 | 作者 | 王潇楠,陈进国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301770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北*岳庙、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于2015年7月9-12日联合主办“首届北京宗教研究高端论坛”的结集。诸位专家、学者针对北京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北京宗教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北京宗教与国际文化交流、宗教在北京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等议题展开探讨,深入挖掘了北京宗教复杂和多面的含义。 |
| 作者简介 | |
|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硕士学位。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论文和调查报告有《中国基督教个案研究》《北京基督教信徒信仰现状研究》《缸瓦市教堂的聚会特点及问题探讨》《近年基督教传华史(1840-1911)研究综述》。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这本书,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毕竟涉及到“研究”二字,总免不了堆砌晦涩的术语和冗长的论证。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像是在讲一个宏大背景下的精彩群像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尤为传神,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或坚守的小人物,他们的选择和困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能体会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无奈感。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空间感的营造,通过对特定场所的细致描写,读者仿佛真的能“走进”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场景之中,闻到空气中的气味,感受到光线的变化。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很多严肃的非虚构作品中是很难得的。它不仅在“告知”你知识,更在“引导”你体验历史,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被其强大的思辨力量所吸引。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精神共鸣,仿佛是找到了一位思想上的知己。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他关注的不是庙堂之上的高阁,而是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默默承受命运的普通人。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陷入沉思,反思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作者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和发掘,尤其令我感动。他成功地让我们看到,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其实蕴含着最原始、最真实的人类经验。这种对“地方”和“具体”的执着,赋予了整本书一种近乎诗意的力量。它不是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一份充满温度和敬意的文化遗产保护宣言。对于任何对人文关怀、对社会深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无可替代的精神洗礼,它不仅让你读到了知识,更让你重新感受到了作为“人”的存在意义和历史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非常深入和细腻的视角,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角落。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是一种活生生的、呼吸着的文化肌理。尤其是在探讨地域文化与民间信仰的相互渗透时,那种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和口述历史,为理解当代社会思潮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点。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批判性的反思,没有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神圣化或污名化,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客观态度去观察、记录和分析,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传统”二字的固有认知,发现那些看似陈旧的习俗背后,蕴含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中,最值得推荐的一部力作,它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也丰富了我对生活本身的感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与它的内容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内页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都体现了一种克制而高雅的美学追求,让人在阅读时感到心境平和。内容上,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跨学科能力。他并非固守单一学科的藩篱,而是大胆地引入了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一些生态学的视角来佐证其观点,使得他对研究对象的分析立体而多维。特别是关于仪式与社会秩序重塑之间的辩证关系那几个章节,简直是精彩绝伦。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提供了一整套思考问题的工具箱,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的路径。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方式,比直接灌输观点更具启发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更加注重关联性而非孤立性地看待复杂问题。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而这本书在史料的考证和细节的呈现上,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很多我自以为已经非常了解的历史脉络,在作者的梳理下,竟然露出了我从未察觉的细微纹理。例如,对于某个特定时期社会风尚的变迁,作者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信件甚至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牢牢地锚定在了无数个真实可触的微观证据之上。这种踏实做学问的态度,是如今浮躁的出版界非常稀缺的品质。它不是那种为了追求新奇观点而肆意发挥的“奇谈怪论”,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步步为营地构建其论点。每当我产生一丝疑虑时,往往翻过几页,作者就已经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证据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结论,更在于其严谨的求证过程本身,它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研究的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