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詩歌研究(第3輯)
定價:36.00元
作者:趙敏俐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10104517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期所刊發的文章,繼續貫徹學術本位的宗旨,堅持言之有物的標準。突齣的一個特點當然是“博士論壇”專欄的設置。由於篇幅所限,本期刊物隻發錶瞭在讀以及近年獲得博士學位的六位學人的文章。我們熱切希望能夠得到更多青年學人的支持。
這一期刊物的另一特點是關於“意境”問題的專題討論。參與討論的四位先生都學養深湛,而且長期以來對“意境”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們從不同角度對“意境”問題進行瞭探討,希望能夠對此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有所幫助。本刊也非常歡迎展開更多的專題討論,為學術研究的進步略盡綿薄。
本期的其他文章也大都展示齣本刊求實求是、不尚空談的學術追求。一些既涉及基本事實的清理,又對某個問題有深入思考的文章,比如作傢年譜、生平事實考辯等,我們也樂於給以篇幅大力支持。
目錄
上博戰國楚竹書《詩論》的《詩經》學史價值
《楚辭》在西漢的傳播地域與接受群體
《九歌·大司命》與共工神話之到證
鍾嶸《詩品》關於王粲條疏證
傅玄、張華與綺靡詩風的初生
宮體詩與梁代社會
從曆史的角度看王維詩中的“禪”
從“違常”到“詭譎”——李賀對杜甫兩州詩風的承緒與改造
李之儀係年考證
對嚴迪昌先生《清詩史》中宋琬身世的幾利辨釋
蔣鹿潭詞論衡
二十世紀近代詩歌論辨述要
“新築詩中大舞颱”——晚清詩歌變革新論
現代漢詩大事記(1898—1998)
都市語境中的中國現代詩歌
“意境”四人談
意境的多種解說及其他
說意境
原始與會通:作為本文的“意境”概念
現象空觀:通嚮意境的純粹認識論路徑
博士論壇
《詩》緯與漢代《詩》學關係論略
“賦法”流播與漢魏文人詩的興起
論居士和居士詩——以宋代為中心
論硃希真體
“更考遺民刪作伴,不須牛儈辱牆東”——清初“遺民錄”編撰與遺民價值觀傳播新考
“存在”之歌——海德格爾的詩論研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輯刊的學術水準一直保持得非常穩定,但這一輯中關於少數民族詩歌與漢族文人交流的幾篇文章,尤其讓我感到驚喜。通常,這類研究容易陷入簡單的“影響與被影響”的二元對立,但這裏的幾位學者顯然走得更遠。他們運用瞭新的文獻和視角,比如對比瞭不同民族文人對同一地理空間(如西南邊陲)的詩意建構,揭示齣其中隱藏的權力關係和身份認同的張力。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關於清代巴蜀地區詩人群體內部自我界定的分析,它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文人在麵對外部文化壓力時,如何通過詩歌語言來協商和確立自己的文化主體性。讀起來讓人深思,文學研究絕不隻是文字的把玩,更是對人類社會復雜互動的一種高階摹寫。能看到如此紮實且充滿現實關懷的研究,實屬不易。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是衝著宋詞研究的部分買的這本輯刊的,但沒想到它在明清小說與詩歌關係上的探討也頗具洞見。我過去一直以為明代中後期的那些“擬古”之風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旁支,但此輯中的某篇論文,通過梳理一批相對冷門的文人筆記和詩集,竟揭示瞭小說敘事結構對當時敘事詩體裁産生的微妙影響。那位作者論證得很有說服力,他沒有采取那種宏大敘事的框架,而是選擇瞭一種微觀的、文本細讀的路徑,聚焦於幾個關鍵的敘事節點,展示瞭文學體裁間如何潛移默化地互相滲透和藉鑒。這種“跨界”的研究角度,對我個人的創作思考也啓發很大,讓人意識到文學史上的界限遠比教科書上劃分的要模糊和動態得多。這種充滿活力的學術對話,是真正有價值的,而不是老生常談的重復勞動。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篇章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門檻略高。尤其是那些涉及音韻學和格律分析的論文,涉及到大量的術語和復雜的韻圖對照,我需要反復查閱參考資料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即使是這種略顯“硬核”的部分,也展現瞭國內詩歌研究的最高水準。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啃下瞭一篇關於中古漢語發音在近體詩中如何體現的論述。作者對於聲調和平仄之間微妙關係的論證,簡直是聲學的藝術化呈現。雖然我不能完全領會其所有的技術細節,但那種追求極緻精確的治學態度本身就令人肅然起敬。這讓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之美,就必須直麵這些看似枯燥的語言學基礎,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
評分這本《中國詩歌研究(第3輯)》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通常對學術性的論文集不太抱有太大期待,總覺得內容會比較枯燥,但這次的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想。尤其是開篇幾篇對唐代邊塞詩意象變遷的探討,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得像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著曆史的脈絡。他不僅僅停留在對詩句的錶麵解讀,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人的心境變化,將詩歌提升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史層麵去審視。我尤其欣賞他對“雄渾”與“悲涼”這對矛盾意象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重新賦形的處理方式,那種細膩的辨析能力,讓人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曆史現場,感受著詩人們筆墨背後的時代情緒。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唐詩的理解又往深處邁進瞭一大步,不再是簡單地背誦名句,而是開始能洞察其背後的文化動能。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相當大氣,中華書局齣品,質量自然是沒得挑剔,墨香撲鼻,捧在手裏就是一種享受,非常適閤沉下心來慢慢品味。
評分從整體的編排來看,這本《第3輯》的視野非常開闊,它沒有局限於傳統的“詩史”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當代詩歌理論與古典範式的對話。其中有幾篇論述,嘗試用西方後結構主義的某些理論工具來解構傳統“情景說”的局限性,這種跨文化的理論對話非常及時和必要。我尤其贊賞那種不拘泥於“正統”的批判精神,它不是為瞭批評而批評,而是為瞭尋找新的解釋維度。比如,關於“意象”概念的再定義,作者就提齣瞭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認為在信息爆炸的當代語境下,古典詩歌的意象的“負載性”和“多義性”有瞭新的延展空間。這種將曆史遺産與當代語境相結閤的努力,使得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是對未來文學研究方嚮的一種探索和引領,讀來讓人充滿力量和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