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
定价:36.00元
作者:赵敏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1010451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期所刊发的文章,继续贯彻学术本位的宗旨,坚持言之有物的标准。突出的一个特点当然是“博士论坛”专栏的设置。由于篇幅所限,本期刊物只发表了在读以及近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六位学人的文章。我们热切希望能够得到更多青年学人的支持。
这一期刊物的另一特点是关于“意境”问题的专题讨论。参与讨论的四位先生都学养深湛,而且长期以来对“意境”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意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本刊也非常欢迎展开更多的专题讨论,为学术研究的进步略尽绵薄。
本期的其他文章也大都展示出本刊求实求是、不尚空谈的学术追求。一些既涉及基本事实的清理,又对某个问题有深入思考的文章,比如作家年谱、生平事实考辩等,我们也乐于给以篇幅大力支持。
目录
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的《诗经》学史价值
《楚辞》在西汉的传播地域与接受群体
《九歌·大司命》与共工神话之到证
钟嵘《诗品》关于王粲条疏证
傅玄、张华与绮靡诗风的初生
宫体诗与梁代社会
从历史的角度看王维诗中的“禅”
从“违常”到“诡谲”——李贺对杜甫两州诗风的承绪与改造
李之仪系年考证
对严迪昌先生《清诗史》中宋琬身世的几利辨释
蒋鹿潭词论衡
二十世纪近代诗歌论辨述要
“新筑诗中大舞台”——晚清诗歌变革新论
现代汉诗大事记(1898—1998)
都市语境中的中国现代诗歌
“意境”四人谈
意境的多种解说及其他
说意境
原始与会通:作为本文的“意境”概念
现象空观:通向意境的纯粹认识论路径
博士论坛
《诗》纬与汉代《诗》学关系论略
“赋法”流播与汉魏文人诗的兴起
论居士和居士诗——以宋代为中心
论朱希真体
“更考遗民删作伴,不须牛侩辱墙东”——清初“遗民录”编撰与遗民价值观传播新考
“存在”之歌——海德格尔的诗论研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辑刊的学术水准一直保持得非常稳定,但这一辑中关于少数民族诗歌与汉族文人交流的几篇文章,尤其让我感到惊喜。通常,这类研究容易陷入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二元对立,但这里的几位学者显然走得更远。他们运用了新的文献和视角,比如对比了不同民族文人对同一地理空间(如西南边陲)的诗意建构,揭示出其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清代巴蜀地区诗人群体内部自我界定的分析,它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文人在面对外部文化压力时,如何通过诗歌语言来协商和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读起来让人深思,文学研究绝不只是文字的把玩,更是对人类社会复杂互动的一种高阶摹写。能看到如此扎实且充满现实关怀的研究,实属不易。
评分这本《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通常对学术性的论文集不太抱有太大期待,总觉得内容会比较枯燥,但这次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尤其是开篇几篇对唐代边塞诗意象变迁的探讨,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得像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着历史的脉络。他不仅仅停留在对诗句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心境变化,将诗歌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史层面去审视。我尤其欣赏他对“雄浑”与“悲凉”这对矛盾意象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重新赋形的处理方式,那种细腻的辨析能力,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着诗人们笔墨背后的时代情绪。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唐诗的理解又往深处迈进了一大步,不再是简单地背诵名句,而是开始能洞察其背后的文化动能。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相当大气,中华书局出品,质量自然是没得挑剔,墨香扑鼻,捧在手里就是一种享受,非常适合沉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从整体的编排来看,这本《第3辑》的视野非常开阔,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诗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代诗歌理论与古典范式的对话。其中有几篇论述,尝试用西方后结构主义的某些理论工具来解构传统“情景说”的局限性,这种跨文化的理论对话非常及时和必要。我尤其赞赏那种不拘泥于“正统”的批判精神,它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寻找新的解释维度。比如,关于“意象”概念的再定义,作者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语境下,古典诗歌的意象的“负载性”和“多义性”有了新的延展空间。这种将历史遗产与当代语境相结合的努力,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文学研究方向的一种探索和引领,读来让人充满力量和希望。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篇章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门槛略高。尤其是那些涉及音韵学和格律分析的论文,涉及到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韵图对照,我需要反复查阅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即使是这种略显“硬核”的部分,也展现了国内诗歌研究的最高水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啃下了一篇关于中古汉语发音在近体诗中如何体现的论述。作者对于声调和平仄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证,简直是声学的艺术化呈现。虽然我不能完全领会其所有的技术细节,但那种追求极致精确的治学态度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这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之美,就必须直面这些看似枯燥的语言学基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是冲着宋词研究的部分买的这本辑刊的,但没想到它在明清小说与诗歌关系上的探讨也颇具洞见。我过去一直以为明代中后期的那些“拟古”之风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旁支,但此辑中的某篇论文,通过梳理一批相对冷门的文人笔记和诗集,竟揭示了小说叙事结构对当时叙事诗体裁产生的微妙影响。那位作者论证得很有说服力,他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的框架,而是选择了一种微观的、文本细读的路径,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叙事节点,展示了文学体裁间如何潜移默化地互相渗透和借鉴。这种“跨界”的研究角度,对我个人的创作思考也启发很大,让人意识到文学史上的界限远比教科书上划分的要模糊和动态得多。这种充满活力的学术对话,是真正有价值的,而不是老生常谈的重复劳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