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北京米袋子史话
定价:23.00元
作者:康文辉,许洵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17094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
章 新中国成立前京城百姓的“米袋子”(1949年以前)
一、末代封建王朝的粮食供应
二、民国时期的“赈济粮”
三、日伪统治时期的“混合面”
四、国民党时期粮价暴涨
五、北平解放后千方百计解决粮食问题
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粮食市场(1949一1953年)
一、京城的粮市与粮店
二、粮食的涨价风波与惩办“粮老虎”
三、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四、粮食业的“三反”、“五反”运动
第三章 全面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第四章 三年困难时期的“米袋子”(1959-1961)
第五章 粮食统购统销时期的市场(1962-1984)
第六章 平、议价“双轨制”时期的“米袋子”(1985-1993)
第七章 粮食商品逐步实现市场化(1993-1999)
第八章 新世纪京城百姓的“米袋子”(2000年以后)
第九章 粮食的新话题
后记
作者介绍
康文辉 从事北京粮食工作四十余年,历经业务、行政、企管,调研等岗位。了解粮食购销、调存、加工各个环节。多年负责编辑《北京粮食》季刊。2001年退休后任《北京粮油商业志》副主编,并总纂全书。
文摘
序言
购买这样一本专注于特定生活要素的书,我追求的往往是一种怀旧的氛围和对“本真”的追溯。我期待这本书能描绘出一种渐行渐远的“秩序感”。在过去,从买米到做饭,每一步都有既定的规矩和流程,这种可预期的生活模式,虽然可能伴随着匮乏,却也提供了一种稳定感。这本书,能否捕捉到那种“规划下的生活”中蕴含的哲学?比如,如何处理积压的陈米,如何根据时节储存不同种类的谷物,这些生活智慧,远比我们今天依赖超市货架上的预包装食品要复杂得多。我尤其希望看到,米不仅仅是食物,它如何参与到祭祀、婚丧嫁娶等重要的人生仪式中。如果这本书能将“米袋子”这一物质载体,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讲述出它在北京人心中的情感重量,那么它就成功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纪实,成为了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城市记忆珍藏本。
评分阅读一些历史题材的书籍时,我最看重的便是那种能将宏大叙事“接地气”的能力,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透露出这种潜力。我总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不能只看那些高楼大厦的变迁史,而要深入到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比如“米”——是如何维持和组织起来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切口,它可能不太会过多渲染政治风云,而是聚焦于日常的物流、定价、配给以及家庭的储备策略。我设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小人物”的口述史料。比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米种的更替,从南米到北米,对北京人口味的微妙影响;或者,在物资紧缺时,如何通过巧妙的烹饪手法来延长“米”的消耗周期。这种对微观生活场景的精细描摹,才是构建真实历史氛围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我们带回到那个“一粒米都不能浪费”的年代,让我们重新审视“吃饱”这件事的重量,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这本“当代北京米袋子史话”听起来就让人对老北京的生活图景充满了好奇和敬意。我得说,光是这个标题,就勾勒出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质感。我常常在想,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一袋米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温饱的保障,更是一种生活的支柱,是烟火气最直接的体现。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米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旅程,那些背着麻袋穿梭在胡同里吆喝的伙计,那些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他们与“米”之间的故事,想必充满了人情味和时代的印记。想象一下,那些老式的粮店,散发着谷物特有的清香,人们排着队,用粮票换取来之不易的口粮,那份对“有米下锅”的踏实感,是现在快速消费时代难以体会的奢侈。这本书若能将这些细节一一呈现,那它绝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充满温度的北京生活编年史。我特别期待看到,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米袋子”的态度是如何悄然转变的,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的变化,才是最引人入胜的。
评分我总觉得,要理解一座城市的“韧性”,就必须研究它的后勤保障系统,而“米袋子”就是最核心的“韧性”指标之一。这本书,从书名来看,走的应该是一条“小中见大”的叙事路线。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系统性地梳理出从生产、运输、仓储到最终消费的整个链条的。例如,北京周边的粮仓分布,南粮北调的复杂博弈,这些宏观的经济决策是如何最终体现在普通百姓家里的那个小小的米缸里的?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比如,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粮食黑市的运作模式,或者粮食系统内部工作人员的日常与困境。如果能加入一些老照片的佐证,比如粮站的旧址、粮票的票样,那无疑会大大增强书籍的代入感。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对一代人辛勤劳动的致敬。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时间跨度的非虚构作品抱有极高的期待。选择“米袋子”这个载体,是一个非常巧妙且富有象征意义的切入点。它让我想起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资源的掌控感和依赖性。这本书的撰写难度一定不小,因为要平衡史料的准确性和叙事的趣味性,不能让它变成枯燥的统计数据罗列。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一些生动的对比手法,比如,对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前后,北京人对“米”的需求结构和获取方式的巨大差异。更进一步,我想知道,这种与粮食紧密相连的文化记忆,是如何渗透到北京的方言、习俗乃至邻里关系中的。也许,通过米价的波动,就能窥见当时的经济脉络;通过邻里间互借粮食的场景,就能看到人情往来的温厚。一本好的历史书,应该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状态,而“米袋子”恰恰是映照内心安全感的最直接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