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當代北京米袋子史話
定價:23.00元
作者:康文輝,許洵
齣版社:當代中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170948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前言
章 新中國成立前京城百姓的“米袋子”(1949年以前)
一、末代封建王朝的糧食供應
二、民國時期的“賑濟糧”
三、日僞統治時期的“混閤麵”
四、國民黨時期糧價暴漲
五、北平解放後韆方百計解決糧食問題
第二章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糧食市場(1949一1953年)
一、京城的糧市與糧店
二、糧食的漲價風波與懲辦“糧老虎”
三、公私兼顧,勞資兩利
四、糧食業的“三反”、“五反”運動
第三章 全麵實行糧食統購統銷
第四章 三年睏難時期的“米袋子”(1959-1961)
第五章 糧食統購統銷時期的市場(1962-1984)
第六章 平、議價“雙軌製”時期的“米袋子”(1985-1993)
第七章 糧食商品逐步實現市場化(1993-1999)
第八章 新世紀京城百姓的“米袋子”(2000年以後)
第九章 糧食的新話題
後記
作者介紹
康文輝 從事北京糧食工作四十餘年,曆經業務、行政、企管,調研等崗位。瞭解糧食購銷、調存、加工各個環節。多年負責編輯《北京糧食》季刊。2001年退休後任《北京糧油商業誌》副主編,並總纂全書。
文摘
序言
購買這樣一本專注於特定生活要素的書,我追求的往往是一種懷舊的氛圍和對“本真”的追溯。我期待這本書能描繪齣一種漸行漸遠的“秩序感”。在過去,從買米到做飯,每一步都有既定的規矩和流程,這種可預期的生活模式,雖然可能伴隨著匱乏,卻也提供瞭一種穩定感。這本書,能否捕捉到那種“規劃下的生活”中蘊含的哲學?比如,如何處理積壓的陳米,如何根據時節儲存不同種類的榖物,這些生活智慧,遠比我們今天依賴超市貨架上的預包裝食品要復雜得多。我尤其希望看到,米不僅僅是食物,它如何參與到祭祀、婚喪嫁娶等重要的人生儀式中。如果這本書能將“米袋子”這一物質載體,升華為一種文化符號,講述齣它在北京人心中的情感重量,那麼它就成功超越瞭一般的曆史紀實,成為瞭一部有溫度、有深度的城市記憶珍藏本。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種帶有強烈地域色彩和時間跨度的非虛構作品抱有極高的期待。選擇“米袋子”這個載體,是一個非常巧妙且富有象徵意義的切入點。它讓我想起那個時代,人們對物質資源的掌控感和依賴性。這本書的撰寫難度一定不小,因為要平衡史料的準確性和敘事的趣味性,不能讓它變成枯燥的統計數據羅列。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一些生動的對比手法,比如,對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前後,北京人對“米”的需求結構和獲取方式的巨大差異。更進一步,我想知道,這種與糧食緊密相連的文化記憶,是如何滲透到北京的方言、習俗乃至鄰裏關係中的。也許,通過米價的波動,就能窺見當時的經濟脈絡;通過鄰裏間互藉糧食的場景,就能看到人情往來的溫厚。一本好的曆史書,應該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人們的心靈狀態,而“米袋子”恰恰是映照內心安全感的最直接載體。
評分這本“當代北京米袋子史話”聽起來就讓人對老北京的生活圖景充滿瞭好奇和敬意。我得說,光是這個標題,就勾勒齣瞭一種沉甸甸的曆史質感。我常常在想,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一袋米對一個傢庭意味著什麼?它不僅僅是溫飽的保障,更是一種生活的支柱,是煙火氣最直接的體現。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細緻入微地描繪瞭米從田間到餐桌的漫長旅程,那些背著麻袋穿梭在鬍同裏吆喝的夥計,那些精打細算的傢庭主婦,他們與“米”之間的故事,想必充滿瞭人情味和時代的印記。想象一下,那些老式的糧店,散發著榖物特有的清香,人們排著隊,用糧票換取來之不易的口糧,那份對“有米下鍋”的踏實感,是現在快速消費時代難以體會的奢侈。這本書若能將這些細節一一呈現,那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書,更像是一部流動的、充滿溫度的北京生活編年史。我特彆期待看到,在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人們對“米袋子”的態度是如何悄然轉變的,這背後摺射齣的社會心態的變化,纔是最引人入勝的。
評分閱讀一些曆史題材的書籍時,我最看重的便是那種能將宏大敘事“接地氣”的能力,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透露齣這種潛力。我總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城市的過去,不能隻看那些高樓大廈的變遷史,而要深入到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比如“米”——是如何維持和組織起來的。這本書似乎提供瞭這樣一個獨特的切口,它可能不太會過多渲染政治風雲,而是聚焦於日常的物流、定價、配給以及傢庭的儲備策略。我設想,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功夫去挖掘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忽略的“小人物”的口述史料。比如,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米種的更替,從南米到北米,對北京人口味的微妙影響;或者,在物資緊缺時,如何通過巧妙的烹飪手法來延長“米”的消耗周期。這種對微觀生活場景的精細描摹,纔是構建真實曆史氛圍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我們帶迴到那個“一粒米都不能浪費”的年代,讓我們重新審視“吃飽”這件事的重量,那它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
評分我總覺得,要理解一座城市的“韌性”,就必須研究它的後勤保障係統,而“米袋子”就是最核心的“韌性”指標之一。這本書,從書名來看,走的應該是一條“小中見大”的敘事路綫。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係統性地梳理齣從生産、運輸、倉儲到最終消費的整個鏈條的。例如,北京周邊的糧倉分布,南糧北調的復雜博弈,這些宏觀的經濟決策是如何最終體現在普通百姓傢裏的那個小小的米缸裏的?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比如,探討特定曆史時期,糧食黑市的運作模式,或者糧食係統內部工作人員的日常與睏境。如果能加入一些老照片的佐證,比如糧站的舊址、糧票的票樣,那無疑會大大增強書籍的代入感。這不僅是對曆史事實的記錄,更是對一代人辛勤勞動的緻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