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妇科肿瘤的故事
定价:60.00元
售价:45.0元,便宜15.0元,折扣75
作者:郎景和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352892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关于妇科肿瘤的40则故事。妇科肿瘤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幼女到老妪,皆难完全幸免。肿瘤可以生长在生殖器官的任何部位,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肿瘤会影响妇女的成长发育、结婚生育,对妇女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构成严重的威胁。“故事”是从如何早期自我警惕和发现妇科肿瘤开始的,进而是怎样检查确定;不同年龄的人,容易罹患的肿瘤种类也不同;以后便是从颈癌、肌瘤、内膜癌、肿瘤、绒癌以及内膜异位症等一一道来。
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五十余年,多项成果建树,屡获殊荣奖励。作家、科普作家,涉猎广泛,作品颇丰。行医,将仁术、技术、艺术结为一体;作文,将人学、科学、哲学融会贯通。
从内容侧重点来看,这本书对于“预防”和“筛查”的强调力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将这些内容作为章节点缀,而是将其视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之一。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解析各种筛查技术的适用人群、频率和局限性,并特别指出了一些常见的误区,比如“症状出现才去检查”的心态。这种前置性的教育,对于提升大众的健康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癌症类型上,而是对一些相对少见但同样致命的妇科肿瘤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并且对不同年龄段女性面临的风险差异做了细致的区分。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已经被确诊的患者,而是对所有关心自身健康的中青年女性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警示意义。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信息密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医学科普读物往往陷入一个极端:要么为了追求深度而牺牲了普及性,变成专业人士的参考书;要么为了追求易读性而过度简化,导致信息失真或流于表面。但这本书似乎避开了这些陷阱。它在关键的决策点,比如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激进干预时,会清晰地列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证据等级,甚至还有不同医疗中心可能采取的倾向性差异。这种“不偏不倚”的介绍方式,极大地赋能了读者,让他们能够带着更充分的准备和更清晰的认知去和自己的主治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真正成为自己健康旅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书中对最新研究进展的引用也相对及时,没有让人感觉像是一本几年前的老旧资料汇编,这点在快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尤为重要。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结构布局的逻辑性。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器官划分”的死板结构,而是更多地从患者的“时间线”和“认知路径”来组织材料。比如,它会先讨论“为什么会发生”,接着是“如何早期发现”,最后才是“治疗选择与预后”。这种叙述顺序非常贴合初次接触这类信息的人群的心理需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手术流程或新型靶向治疗原理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很多时候,那些晦涩的分子生物学名词,经过作者的巧手,立刻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例如,描述细胞凋亡的机制时,作者用了一个关于“老旧工厂定期检修与拆除”的比方,一下子就让我在脑海中构建起了清晰的画面感。书中穿插的那些真实案例(当然是经过匿名处理的),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代入感和说服力,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那些与病魔抗争的人们油生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种传统的医学书籍排版,虽然规整,却少了些许现代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教材,翻开目录时,心里还有些打鼓,担心里面充斥着大量拉丁文和复杂的病理图谱,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真正进入正文,那种感觉瞬间就消散了。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我面前,用最朴素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医学概念,层层剥开,化繁为简。尤其是在描述早期症状和筛查手段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感,让人觉得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绝不仅仅是为了学术探讨,更是为了实实在在地帮助到那些在迷雾中摸索的女性。书中对生活方式与疾病风险之间关联的探讨,也相当有启发性,它提醒着我们,健康并非只是医院里的事情,更是日常点滴的积累。这种将冰冷的科学知识与温暖的人文关怀巧妙结合的笔法,是我阅读过程中最惊喜的部分,也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娓娓道来”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没有那种学术论文中常见的咄咄逼人的断言,也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采取的夸张手法,一切都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与专业。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令人焦虑的主题时,作者的遣词造句显得尤为谨慎和富有同理心。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撰写这些部分时,必然是深思熟虑的,力求在提供准确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书中对“复发”和“长期管理”的论述,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与其他只侧重“治愈”的读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坦诚地告诉读者,这可能是一场长期的战役,并且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心理调适、营养支持和后续监测的实用建议。这种对全病程管理的关注,体现了作者超越一般临床实践的广阔视野,让读者感到自己是被持续关注和支持的,而不是完成一次治疗就“被放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