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中國文化史(套裝上中下冊)
定價:145.00元
作者:柳詒徵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06853194
字數:
頁碼:114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史非文學,非科學,自有其封域。古之學者治六藝,皆治史耳。故《漢誌》有“六藝”,不專立書目。劉宋以史儷文、儒、玄三學,似張史學,而乙部益以滋大。顧儒學即史學,而玄又齣於史,似四學之並立未諦。近世學校史隸文科,業此而雋其曹者稱文學博士,名實詭矣。西國史籍之萌芽,多齣文人,故以隸文科.與吾國邃古以來史為政宗異趣。近人欲屬之科學,而人文與自然徑庭,政治、經濟、社會諸學皆産於史,子母不可偶,故吾嘗妄謂今之大學宜獨立史學院,使學者瞭然於史之封域非文學、非科學,且創為斯院者,宜莫吾國若。三二紀前,吾史之豐且函有亞洲各國史實,固儼有世界史之性。麗、鮮、越、倭所為國史,皆師吾法。夫以數韆年豐備之史為之乾,益以近世各國新興之學拓其封,則獨立史學院之自吾倡,不患其異於他國也。
目錄
緒論
上編 上古文化史
章 中國人種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製作
第三章 傢族及私産製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興
第六章 洪水以後之中國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曆授時
第九章 唐虞之讓國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興
第十四章 洪範與五行
第十五章 湯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傳疑之製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第十九章 周之禮製
第二十章 文字與學術
第二十一章 共和與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變遷
第二十三章 學術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與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門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變遷
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第二十九章 秦之統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漢代內外之開闢
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第三十三章 建築工藝之進步
中編 中古文化史
章 中國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東來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國之初期
第三章 諸族並興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對峙
第五章 清談與講學
第六章 選舉與世族
第七章 三國以降文物之進步
第八章 元魏之製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興
……
下編 近世文化史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緒論
上編 上古文化史
章 中國人種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製作
第三章 傢族及私産製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興
第六章 洪水以後之中國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曆授時
第九章 唐虞之讓國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興
第十四章 洪範與五行
第十五章 湯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傳疑之製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第十九章 周之禮製
第二十章 文字與學術
第二十一章 共和與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變遷
第二十三章 學術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與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門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變遷
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第二十九章 秦之統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漢代內外之開闢
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第三十三章 建築工藝之進步
中編 中古文化史
章 中國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東來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國之初期
第三章 諸族並興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對峙
第五章 清談與講學
第六章 選舉與世族
第七章 三國以降文物之進步
第八章 元魏之製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興
……
下編 近世文化史
不得不說,這套《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中國文化史》的篇幅確實不小,但每一頁都充滿瞭值得咀嚼的思考。作者的敘事風格並非一味地客觀陳述,而是融入瞭相當的個人見解和情感判斷,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生動。尤其是在探討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西方文化思潮的湧入如何衝擊並重塑中國傳統文化時,作者的態度尤為鮮明。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西方文化視為進步的象徵,而是審慎地分析瞭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在其中所經曆的迷茫、掙紮與探索。書中對新文化運動的剖析,對白話文運動、對“打倒孔傢店”的激進主張,都進行瞭深入的反思,既肯定瞭其在打破舊思想束縛方麵的巨大作用,也指齣瞭其可能存在的激進與片麵。我從中看到瞭一個民族在尋求自我認同和現代化道路上的艱難跋涉。書中關於現代中國思想傢如鬍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的論述,不僅介紹瞭他們的主要觀點,更挖掘瞭他們思想形成背後的個人經曆和社會背景,讓我對這些偉大的靈魂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認識。
評分讀完這套《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中國文化史》,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化並非是靜止的、抽象的概念,而是鮮活的、不斷流動的生命體。作者在梳理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過程中,特彆強調瞭文化內部的張力與矛盾,以及不同文化元素之間的碰撞與融閤。例如,在講述儒傢思想在曆史進程中的演變時,書中詳細闡述瞭它如何從先秦的樸素哲學,發展到漢代的獨尊一傢,再到宋明的理學化,最後在近代麵臨西方思想的挑戰,這個過程充滿瞭辯論、革新與堅守。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觀念的探討,它並非簡單地褒貶,而是呈現瞭在時代洪流中,中國知識分子試圖在保留民族文化根基與擁抱世界文明之間所做的努力與權衡。書中對中國古代科技、手工業、醫學等方麵的梳理,也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在物質層麵上的深厚積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需要超越簡單的標簽和概念,去感受它在曆史長河中呼吸、跳動、生長、變形的整個過程。
評分這套《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中國文化史》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其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廣延性理解。它絕不僅僅局限於哲學、思想的探討,而是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節都納入瞭考察範圍。書中關於唐詩宋詞的章節,不是簡單羅列作品,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時代背景下,文人心境的變化如何體現在詩詞創作中,以及這些詩詞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審美趣味。我被書中對唐代長安城市生活和士大夫階層交往的描繪所吸引,仿佛能聽到市井的喧囂,感受到文人雅士間的談笑風生。此外,對中國傳統繪畫、音樂、戲麯的演變曆程的梳理,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非孤立地介紹藝術形式,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探討它們如何受到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政治製度乃至技術發展的影響。例如,在談到明清小說時,書中對市民階層的興起及其審美需求的分析,讓我理解瞭為什麼《紅樓夢》這樣的巨著能夠誕生,並對後世産生瞭如此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在體驗一種文化,感受一種精神。
評分終於翻完瞭這套《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中國文化史》,著實是一場漫長但收獲頗豐的智識之旅。從遙遠的先秦諸子百傢,到晚清民初風起雲湧的社會變革,作者以宏大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演進長捲。書中對儒釋道三傢思想的源流、發展及其相互影響的梳理,清晰而深刻,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有瞭更係統的認識。尤其是在討論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文化融閤,並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體係時,作者引用的史料豐富,分析鞭闢入裏,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激蕩的時代,親眼見證文化的碰撞與新生。書中對士人階層在不同朝代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的思想如何塑造社會風氣和政治格局的論述,也讓我深受啓發。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宋明理學的闡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對哲學思想的解讀,更是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如何追求道德完善、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深刻反思。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對曆史的深度解讀,引導讀者去思考文化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流淌、演變,並深刻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
評分這套《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中國文化史》的閱讀體驗,更像是與一位博學而富有洞察力的長者進行瞭一次深度對話。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文獻和思想理論,變得引人入勝。書中對一些邊緣文化現象的關注,也讓我耳目一新,比如對中國古代的占蔔、祭祀、神話傳說等內容的梳理,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我特彆被書中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演變的章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介紹節日習俗,更是通過這些習俗,摺射齣中國人的宇宙觀、生死觀和傢庭觀念。在討論近代中國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後者視為前者必然的替代品,而是審慎地分析瞭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失落與重塑。書中對中國知識分子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選擇的描繪,充滿瞭人性的溫度。這套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國文化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其頑強的生命力,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載,更是一部關於民族精神的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