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
定价:25.00元
作者:陈晴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622361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以教会学校为参照,以军事学堂之兵操为嚆矢,至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为止点,有四十余年历史。新式体育的传入促进了近代新式体育的转型和完善,推动了社会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它为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和在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做好了铺垫,它为振奋民族精神和提升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教育交流、体育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本书从“中外教育交流史”的视角切入,对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从实践、思想、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剖析。
目录
章 导论
一、研究旨趣
二、背景概述
三、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二章 教会学校对新式体育的导入
节 教会初等教育的新式体育
一、教会初等教育的办学旨趣
二、教会幼稚园开设的游戏课
三、教会小学开设的体育课
第二节 教会中学的新式体育
一、教会中学的办学旨趣
二、教会中学的体育
第三节 教会大学的新式体育
一、教会大学的办学旨趣
二、教会大学的体育
第四节 教会女子教育的新式体育
一、教会女子学校的办学旨趣
二、教会女子中小学的体育
三、教会女子大学的体育
第三章 基督教青年会对新式体育的传播
节 青年会设会宗旨及其对体育的宣传
一、青年会的设会宗旨
二、青年会对体育的宣传
第二节 青年会对新式体育项目的引入
一、青年会直接引入的体育项目
二、青年会间接引入或推广的体育项目
第三节 青年会组织机构及其对新式体育的传播
一、青年会组织机构设置概况
二、天津青年会的体育活动
三、上海青年会的体育活动
四、北京青年会的体育活动
五、长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
六、南京青年会的体育活动
七、青年会创办的体育学校
第四节 青年会对体育的作用与贡献
一、马约翰论青年会的作用
二、宋如海论青年会的贡献
第四章 实践层面:国人对新式体育的引进
节 洋务教育对西式兵操的引进
一、洋务学堂对西式兵操的引进
二、留学运动对新式体育的引进
第二节 军国民教育与新式体育的倡行
一、效法日本体育之背景
二、留学生群体攻体育者的出现
三、教育考察对新式体育的引进
第三节 民主革命教育对外国体育成果的译介
一、章锡琛译《日本之军国主义》
二、胡学愚译《论学校军事教育》
三、许家庆译《军国主义之将来》
四、《东方杂志》刊载的体育文论
第五章 思想层面:国人体育意识的醒悟
节 晚清时期体育思想的萌生
一、批判传统文弱文化
二、宣扬国外尚武范例
三、倡导“尚武”精神
四、推行学校体育
第二节 民国初期国人体育思想之形成
一、蔡元培的体育思想
二、陈独秀的体育主张
三、李大钊的体育观
四、范源濂论尚武精神
五、有关法规对体育思想之阐述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体育思想之成熟
一、毛之《体育之研究》
二、恽代荚之体育思想
三、杨贤江之体育主张
四、陶行知改拳术课之建议
五、张伯苓之体育教育思想
六、余家菊之军事教育主张
七、国人体育思想的冲突与反思
第六章 制度层面:国人对新式体育的推广
节 《壬寅·癸卯学制》:新式体育制度的奠基
一、《壬寅学制》有关学校体育的设计
二、《癸卯学制》有关学校体育的设计
三、体育学校和体育专修科的出现
四、社会体育的发展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新式体育制度的改进
一、《壬子·癸丑学制》有关学校体育的设计
二、《特定教育纲要》有关学校体育的设计
三、南京高师的体育教育状况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校体育的变化
第三节 《壬戌学制》:新式体育制度的融合
一、美国教育家的来华讲学
二、大批留学生归国服务
三、相关社团的组建及活动
四、《壬戌学制》有关体育的设计
五、配套“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的规范
第七章 研究结论:新式体育的定位与评析
节 新式体育的历史定位
一、新式体育的历史贡献
二、新式体育对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
第二节 新式体育嬗变的评析
一、新式体育与新式教育的关系
二、新式体育与宗教传入的关系
三、新式体育与文化融通的关系
四、新式体育嬗变与民族精神觉醒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陈晴:男,1962年生,河南西平人,教育学博士。199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科所,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省部级课题三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六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参与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颇感兴趣的领域——社会风俗的变迁。我们常常讨论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往往被忽视。我很好奇,新式体育究竟是如何打破社会阶层的界限,从少数精英的参与,逐渐走向更广泛人群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运动场会不会成为一个短暂的“平等”空间?书中是否会探讨,新式体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例如,女性是否也参与到这些新式运动中来,她们的参与又受到了怎样的社会反应?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嬗变”这一部分的解读。体育运动的引入,是否也带来了新的社交方式、新的娱乐活动,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身体美学观念?那些最初的足球、篮球、田径比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如何被看待的?它们是作为一种娱乐,还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符号?我希望能从中看到,新式体育如何一点点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潜移默化地重塑了民族的精神风貌。
评分读到《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激荡。我一直觉得,思想的变革往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体育的引入,无疑是其中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我很好奇,那些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或者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学者,他们是如何看待新式体育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体育是否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象征,一种现代化的标志?我尤其关注,在新式体育传入的过程中,是否也引发了关于身体与精神关系的讨论?是简单地强调身体的强壮,还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体育对人格塑造、道德培养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展现一些具体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是如何在文章、演讲中阐述新式体育的价值,又是如何将体育理念融入到他们更宏大的社会改革构想中的。我想象着,那些关于“体德兼修”、“文武之道”的讨论,在当时一定十分激烈。此外,新式体育的引入,是否也伴随着一些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传播,从而影响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认知,对健康生活的理解?这本书如果能触及这些思想层面的探讨,将使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想到的是民族主义情绪在那个时代的兴起。我了解到,在西方列强的欺凌下,中国社会上下都在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新式体育的引入,我推测,必然与强健国民体魄、培养尚武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当时的有识之士是如何将体育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非常想知道,新式体育的推广,是否也承担了某种“国家级”的使命,例如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出现,又如何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感?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比如当时的报刊杂志是如何宣传体育的,官方又是如何利用体育来凝聚民心、激发爱国热情的。此外,我很好奇,在国家危难之际,体育训练是否也被视为一种军事训练的补充,或者成为一种培养国家认同感的方式?那些在战乱中坚持体育活动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一定充满传奇色彩。这本书如果能揭示出新式体育在民族主义浪潮中的角色,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觉醒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剖析。
评分对于《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改革。我知道,在那个由科举制度逐渐转向新式学堂的时期,体育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门类被引入,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是出于强国御侮的考量,还是为了培养新型的国民?书中对这些背景的分析,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好奇,在那个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尚未完全褪色的时代,体育教育是如何在学校课程中占据一席 প্রতিরক্ষা位置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行,还是教师们自发的探索?关于教学内容、器材的引入,以及教师的培训,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细节,如果能够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将极大地增强本书的可读性。我想象着,那些早期的体育教师,他们可能是在摸索中前进,尝试着将外国的训练方法与中国学生的体质相适应,甚至创造出一些独特的教学模式。此外,当时的学堂中,体育课程的设置又有多大的差异?城市和乡村,官办和私立学校,它们在接受新式体育方面,又会呈现出怎样的不同面貌?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教育变革的真实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充满了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微小却深刻影响社会面貌的变革。新式体育的传入,听起来就像是那个时代一股清新的风,吹拂过沉闷的旧世界。我很好奇,当西方那种充满活力、注重规则和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遇见了根深蒂固的东方传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全盘接受,还是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这些运动又是如何从最初的零星引进,逐渐渗透到教育体系、社会风尚,甚至民间生活中去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梳理这一过程,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最早将体育引入中国的传教士、官员,他们是如何克服阻力,推广这些新事物的?当时的报刊又是如何报道这些新运动的?普通民众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洋玩意儿”的?我更想知道,这些新式体育在传入之后,是如何与中国的传统体育形式发生互动,甚至融合,最终演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曲折和创新,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在学习西方、自我革新过程中的复杂心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