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后汉书(精选)

汉书 后汉书(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汉] 班固,孔庆东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朝
  • 二十四史
  • 史学
  • 古典文献
  • 后汉
  • 汉书
  • 精选
  • 中国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58114854
商品编码:299376892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书 后汉书(精选)

定价:32.80元

作者: 班固,孔庆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854

字数: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班固著,孔庆东主编的《汉书后汉书(精选)/品读经典》为两部记述汉朝史书的精选合集,其中,《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00多年的史实,《后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0多年的史实。本书精选重要篇幅,基本囊括汉朝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内容提要


班固著孔庆东主编的《汉书后汉书(精选)/品读经典》为两部记述汉朝史书的精选合集,《汉书》是我国传统史学的范本,部纪传体断代史,晋初文学家傅玄称誉:“观盂坚《汉书》,实命世之奇作。
  ”它记载了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的史事,史料翔实丰富,描述于平实中见生动,在我国古代史学中享有崇高地位,对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汉书》由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观点鲜明,史料充足。
  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充分肯定了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目录


汉书
武帝纪/二
苏武传/四二
张骞传/五六
东方朔传/七二
霍光传/九五
赵广汉传/一一四
王莽传/一二五
后汉书
光武帝纪/一六四
献帝伏皇后纪/一九三
刘玄列传/一九七
隗嚣列传/二一五
寇恂列传/二四三
班超列传/二五八
党锢列传序/二八五


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汉书》,撰有《白虎通德论》,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文摘


武帝纪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三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扮、胜皆为列侯。孝武皇帝,在汉景帝诸子中排行居中,其母是王美人。武帝四岁时被立为胶东王。七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其母王美人被立为皇后。
  十六岁时,即景帝后三年正月,汉景帝驾崩。这年正月二十七日,太子即位为皇帝,尊封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三月,皇太后的同母弟弟田蚧、田胜都被册封为列侯。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建元元年冬十月,武帝下诏书命令丞相、御史大夫、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国之相推举贤良方正、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才。丞相卫绾上奏说:“所推荐上来的贤良之士,如果主张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扰乱国政,就请免去这些人的职务。”这个建议被皇帝批准。
  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行三铢钱。春二月,武帝下令大赦天下的犯罪主人,赏赐给百姓爵位一级。对于年满八十岁的老人免除其家两口人的算赋(人头税),对于年满九十岁的老人免除其一家的军赋。开始发行三铢钱。
  夏四月己巳,诏曰:“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则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夏四月己巳日(初九),武帝下诏说:“自古时候就立下了准则,在乡里要以年龄作为基准,在朝廷要以爵位作为基;隹,治理国家引导百姓,好的办法就是把德行置于重要地位。然而在乡里尊重长者,侍奉老人,是古代的道德标准。如今天下的孝子贤孙都愿意竭尽全力赡养老人,但是他们在外被公事所迫,在内又缺乏资财,因此难以尽到孝心。朕对此深为同情。对于年龄在九十岁以上的百姓,国家已经施行了授以米粟做粥的制度。现在还要增加免除其儿子或孙子的徭役的制度,让他们能够亲自带领妻子儿女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五月,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赦吴、楚七国帑输在官者。
  秋七月,诏曰:“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罢苑马,以赐贫民。”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五月,武帝下诏说:“河海润泽了千里的土地,应该让祭祠官为山川修建祠庙并每年举行祭祀,祭祀之礼也要有所增加。”
  ……

序言



《史记》:开创史学先河的煌煌巨著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历经十四载呕心沥血写成。这部鸿篇巨制,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严谨求实的精神、雄浑奔放的文笔,奠定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基石,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史学、文学、思想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宏大的历史视野,贯通古今的叙事 《史记》的叙事范围极为宏大,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时间跨度长达三千余年,几乎涵盖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历程。司马迁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将散乱的历史事件,以时间为脉络,以人物为中心,织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不仅记录了帝王的兴衰更迭、朝代的起伏变迁,更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俗,乃至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全景式的历史描绘,使得《史记》超越了一般的政治史,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 严谨的史学精神,求真务实的考证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秉持着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他广泛搜集史料, tanto 官方文献,如朝廷档案、诏令、奏章,也包括民间流传的歌谣、传说、人物传记,甚至亲身踏遍大江南北,访求当事者及其后人,搜集一手资料。他对于史料的取舍,并非照单全收,而是进行辨析、考订,去伪存真。例如,对于传说中的部分,他会注明其不确凿之处,体现了高度的史学自觉。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史记》成为后世史学家研习历史的权威典籍。 精妙的体例设计,纪传体的开创 《史记》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便是其开创性的体例设计——纪传体。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二本纪: 记载了夏、商、周、秦、汉等朝代十位重要帝王的世系和主要事迹,是贯穿全书的帝王谱系,如同史书的“总纲”。 十表: 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列出了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官职、天文历法等,方便读者梳理和对比。 八书: 详细记述了古代的礼仪、音乐、天文、历法、地理、经济、官制、兵制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和沿革,堪称一部古代社会百科全书。 三十世家: 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封建贵族的世系和重要事迹,展现了政治权力在不同层面的运作。 七十列传: 这是《史记》中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部分,司马迁突破了以往史书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局限,广泛记录了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人物,包括游侠、刺客、商人、方士、名医、伶人等等。他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百态,展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种纪传体的体例,将历史人物置于叙事的中心,既能宏观地展现历史进程,又能微观地刻画人物命运,为后世史书的编纂树立了典范。 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司马迁不拘泥于简单的褒贬,而是善于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中,展现其复杂的性格和多面的真实。 秦始皇: 既是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也因其暴虐统治而被司马迁严厉批评。 汉高祖刘邦: 身上既有草根的豁达豪爽,也有帝王的雄才大略。 项羽: 勇冠三军,却又匹夫之勇,最终落得悲剧下场。 汉武帝: 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但晚年昏聩,也招致史书的深思。 除了帝王将相,《史记》中也不乏其他类型的人物,如: 刺客列传: 荆轲、高渐离等侠肝义胆,慷慨悲歌,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江湖风貌。 游侠列传: 郭解等人的故事,勾勒出了侠义精神的脉络。 货殖列传: 范蠡、子贡等商人的智慧和经营之道,揭示了经济活动的重要性。 这些人物,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被司马迁赋予了生命,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灵魂。 雄浑的文学魅力,史家之绝唱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文笔,将历史事件描绘得波澜壮阔,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语言,时而雄浑奔放,气势磅礴,如“龙行虎步,雷霆万钧”;时而细腻委婉,感人至深,如“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叙事: 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描写: 善于运用细节,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特征,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议论: 司马迁的“太史公曰”部分,更是充满了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思考,点睛之笔,升华了全书的思想内涵。 《史记》的语言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都曾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无数千古名篇。 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启示 《史记》的内容,不仅是历史事实的陈述,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司马迁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感悟。 天命观的批判: 司马迁虽然身处汉朝,但并未一味歌颂天命,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展现了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民本思想的闪光: 他对统治者的批评,以及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史记》通过对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考察,试图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后人提供借鉴。 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思考: 司马迁自身经历坎坷,他将个人的愤懑与对历史的思考结合,使得《史记》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史记》的价值与影响 《史记》的价值,体现在其多方面的意义: 史学价值: 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奠定了中国史学编纂的基本体例,对后世史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学价值: 语言雄浑,文笔生动,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思想价值: 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学、社会思想,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 文化价值: 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史记》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人生教科书,一部思想的宝库,一部文学的经典。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悟历史的沧桑,体悟人生的智慧,汲取前进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古代礼仪制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汉书 后汉书(精选)》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我一直对汉朝的典章制度、郡县划分、官僚体系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本选集里,关于礼仪志、百官表的节选,虽然篇幅有限,但却精准地抓住了核心要素,足以让人对汉代复杂的官僚结构有一个初步而清晰的认识。它不像百科全书那样面面俱到,而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插制度的核心。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能更好地理解后世王朝在继承或改革汉代制度时,所面对的基础和挑战。每当我读到关于盐铁官营或土地兼并的论述时,都会感慨历史的循环往复,那些古代精英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制度的演变与人物的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了历史的内在逻辑。

评分

这本《汉书 后汉书(精选)》的汇编,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史实与人物风采的瑰丽之门。我最初接触这类历史著作时,常常被那些厚重的篇幅和艰涩的文言文所劝退,但这次的精选本,巧妙地抓住了核心脉络,让我在相对轻松的阅读体验中,领略到了西汉由盛转衰,乃至东汉建立与发展的关键节点。特别是对光武中兴那段历史的梳理,作者的选材眼光独到,没有陷入琐碎的政务细节,而是聚焦于刘秀如何以坚韧的意志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重建汉室江山。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响,感受到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的权谋斗争。其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侧面描写,比如谋士的睿智与武将的忠勇,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使冰冷的历史文字瞬间鲜活起来。虽然是精选,但整体的史料价值并未打折扣,它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导览图,指引着我对整个两汉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兴趣,促使我去探究那些被省略的精彩片段。

评分

我通常是比较挑剔的阅读者,尤其在历史读物上,如果语言平淡如白水,我很难坚持下去。但这本精选本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虽然它忠于原文的史学风格,但编辑者在选择篇目时,显然是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接受度。那些描绘边疆战事、地方风俗的章节,文笔尤为大气磅礴,读来酣畅淋漓,仿佛置身于黄沙漫天的大漠之中,感受着汉军将士的豪迈气概。更让我惊喜的是,一些名臣的传记部分,作者对他们的性格侧面有着精准的捕捉,比如某位太守在赈灾时的仁慈与果断,通过几段简洁的叙述便勾勒出一个立体、可信的形象,而非扁平化的“圣人”符号。这种对人物“人味儿”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让我愿意一口气读完一个传记,仿佛在与一位古代的友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过去对《后汉书》的印象,往往停留在课本里那些被反复引用的典故上,感觉它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翻开这本精选集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士人精神状态的细致描摹。比如关于察举制和党锢之祸的段落,清晰地展现了士族阶层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因为坚持己见而遭受政治迫害的。这种对制度变迁和思想冲突的深入剖析,让我思考古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与今日社会思潮的某些侧面产生了奇妙的共鸣。选本的编排也颇具匠心,它没有完全打乱原有的史学体系,而是根据主题做了巧妙的串联,使得阅读的逻辑性很强。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事件时的克制与客观,没有过度渲染,而是将史料本身呈现出来,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这种尊重历史的治学态度,令人赞叹。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是被“精选”二字吸引的,因为我手边已经有几套厚重的史书,实在无力再投入大量时间。这套精选本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效率”和“精准度”。它有效地剔除了大量重复的、次要的奏疏和冗长的编年记录,直接呈现了对理解两汉历史走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和人物。比如对“王莽改制”的选取和叙述,就集中展示了他那些看似新奇实则脱离实际的改革措施,以及最终导致的社会动荡,使得读者能迅速把握其兴衰脉络。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方式,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而且,这本选本在注释和背景补充方面做得也相当到位,那些容易使人产生歧义的古词汇和官职名称,都有简明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历史爱好者也能轻松地“入戏”,并从中获得扎实的知识收获,物超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