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故宫博物院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开本:8开精装
图书卷数:全5册
定价:¥3750元
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是我国清点故宫藏品,并分类整理后的成果体现,是几代故宫人努力的结果。大系从故宫博物院180万件藏品中精选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15万件,按照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分为26编,总规模预计五百卷,如此浩大的出版工程,罕见,被誉为“纸上故宫”。大系所遴选的藏品件件都是世人罕见的珍品瑰宝,具有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为了把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进程的藏品公之于众,故宫博物院做了长达七年的整理,《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即是文物清理的成果之一。
故宫博物院所藏珐琅器分别由古器物部和宫廷部管理。古器物部管理的珐琅器共计6155件,其中清宫旧藏5746件,1949年以后收购、上级拨交和捐赠409件。宫廷部管理的珐琅器800余件,主要是祭祀法器和原状陈设品。故宫博物院所藏珐琅器的年代上起元代,下迄民国。“珐琅”一词是外来语汇,也有“佛郎”、“法蓝”等称谓。珐琅器是将珐琅釉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固着于金、银或铜胎的表面,经焙烧后而成。根据其制作方法的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三大品种。珐琅器具有金属的坚固性、玻璃的光滑性和瓷的耐蚀性,是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工艺美术品。珐琅器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组成部分之一,在明清两代得到了皇家的推崇和喜爱,体现了皇家的审美取向,是皇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精装本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尤其是那个烫金的标题,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我尤其欣赏安徽美术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书脊的装订线处理得非常平整,即便是这种大开本的册子,翻阅起来也感觉非常舒适,不会有书页松垮的担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眼睛,更给这些珍贵的古代工艺品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我特意试着仔细触摸了一下封面,那种细腻的纹理和坚实的质感,让人感觉这不是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册的体量都非常可观,光是搬动它们就需要费一番力气,这足以说明其内容的丰富和详尽程度。对于一个真心热爱文物和传统工艺的人来说,光是拥有这样一套实体书,就已经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了。
评分内容上的编排简直可以用“百科全书式”来形容,虽然我手头上没有这套书,但我可以想象里面是如何系统地梳理了故宫馆藏珐琅器的脉络。我猜想,它必然是按照时间序列,从早期的掐丝、錾胎,到后期的洋彩、画珐琅,将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演变和风格差异梳理得清清楚楚。光是“珐琅”这个主题,其涵盖的工艺种类就极其复杂,这套书没有采取简单的图片罗列,而是应该深入到每一件器物的制作工艺、款识特点,甚至与其相关历史背景的考证。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鲜为人知的宫廷御用珐琅器是如何被细致地剖析,比如它们所使用的矿物颜料配方,或是匠师的手法特点。这种深度挖掘,远非一般博物馆的图录所能比拟,它更像是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让人对中国古代金属镶嵌与釉料烧制技术的辉煌成就,有一个立体而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市场稀缺性无疑是并存的。对于那些致力于中国工艺史、尤其是景泰蓝研究的学者而言,这套书简直就是“案头必备的圣经”。我能想象,在学术研讨会上,大家引用的权威数据和器物对比图,很可能就出自这套“大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文物,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包含了一代代文物专家对这些器物的考证结论和学术观点。这种权威性和系统性,是无法被网络上的零散资料所取代的。对于收藏家来说,拥有这样一套官方的、全面的、经过严格鉴定的资料集,无疑是其鉴别和评判藏品的定海神针。可以说,它构建了一个研究清代及以前宫廷珐琅器的标准参照系,其后续影响力将是深远而持久的。
评分翻阅这样一套鸿篇巨制,带来的不光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工匠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将五彩斑斓的料釉填入精密的铜胎之中,然后送入窑火中去赌一场色彩的奇迹。这种对历史的对话感,是阅读普通小说无法替代的。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古代工匠精神的致敬。而且,一套如此厚重的“全套5册”的图书,它本身就带有一种仪式感。它要求你慢下来,用更专注、更沉浸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展陈的珍宝,去体会那种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故宫的珐琅器”,更是在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在特定领域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让人由衷地感到骄傲和震撼。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套好的图录,其图片质量是决定性的,我预估这套“珐琅器编”在图版呈现上绝不会让人失望。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其色彩的饱和度、釉面的光泽度,以及微小细节的精细程度,都是世界顶级的。我设想,这五册书中,那些描金的纹饰、细如发丝的丝络、以及釉料层层叠叠的过渡效果,一定都被高清放大并精准还原了。尤其是那些色彩极其复杂的洋彩器皿,如何通过专业摄影捕捉到其微妙的色彩变化,这对鉴赏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看到那些器物在不同光照下的质感表现,比如在侧光下,珐琅釉面微妙的起伏和不平整,这些恰恰是判断其时代风格和工艺水平的关键线索。如果能配上足够清晰的器物底款局部特写,那就更完美了,这套书的价值将再次提升一个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