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精善 大字简体竖排 名家彩绘绣像 双色精印线装
绣像大字本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宣纸线装 2函20册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函册:2函20册
装帧:宣纸线装
开本:16开185mm×300mm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版次:一版一次
书号:ISBN 978-7-5325-5735-6/I.2258
定价:4000.00元
● 经典 精选底本,《三国演义》底本为清初大魁堂本
● 学术名家策划编辑,古籍校对人员精校。当代工笔重彩大师孟庆江先生彩绘人物绣像,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 典藏 手工宣纸,双色精印,传统工艺线装,配以名家设计的精美函套,古色古香,典雅富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鉴赏价值
这套绣像大字本“四大名著”(宣纸典藏版)系完全按照现代人阅读与典藏的特点和需求,善择底本,特请名家设计,大字简体竖排,《三国演义》底本为清初大魁堂本。特邀请古籍编校人员精校而成;当代工笔重彩大师孟庆江先生专为全书绘制的人物绣像也是与读者见面,加之双色精印,宣纸线装,配以精美函套,赋予这套名著新的神采,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最近家里来了一些长辈,他们老人家视力不太好,但又特别喜欢听历史故事。我试着拿这本《绣像大字本三国演义》给他们读,效果出奇地好。首先,大字的清晰度毋庸置疑,光线不好的时候,他们也能看得很轻松,完全不需要费力眯眼。其次,那些精美的绣像,即便只是偶尔瞥一眼,也能大致明白当前情节的主角和氛围。他们一边听我朗读,一边看着那些描绘古战场和朝堂的图画,那种代入感一下子就上来了,甚至比他们自己看小字本要更来劲。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服务于资深的书迷,它更是一座连接不同年龄层读者的桥梁,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共享性的阅读体验。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次的用心,体现在这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上,着实令人称赞。
评分我这个人看书比较挑剔,尤其是对经典名著的再版,总觉得很多出版社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换个字体、加几张不甚精美的图,就拿出来卖钱了。但这次的体验,让我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刮目相看。这本书的纸张质感非常棒,摸上去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略微粗粝的古籍味,不是那种一摸就掉渣的廉价纸张。更绝的是,他们对文字的校对和注释处理得极为细致。我翻到一些比较晦涩的典故和人名时,旁边的注释或脚注提供的信息量非常精准,既不会过多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有效地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我尤其喜欢看他们对一些关键战役的地理背景的标注,这让我能更好地在脑海中构建出地图,理解“地利”的重要性。对比我年轻时看过的某个盗版版本,简直是云泥之别,那简直是把文字当成印刷品糊弄事,而这本,明显是下足了功夫,体现了对原著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读《三国演义》了,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这本大字本,让我能更放松地沉浸其中,而不是费力地去分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它提供了一种“慢读”的可能。以前为了赶情节,总是囫囵吞枣,这次我反而开始留意那些细节的描摹。比如,对刘备“仁德”的侧写,或者诸葛亮在出山前后的心境变化,通过清晰的文字和配合的绣像,层次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我发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在引导读者去欣赏“慢”的美学。内文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页都显得舒朗开阔,读起来心境也跟着平和下来。它不再是一本需要“攻克”的历史小说,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慢慢品味的艺术品。这种阅读体验上的提升,是文字本身之外的附加值,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这本《三国演义》的绣像大字版本,光是捧在手里,那份厚重感就让人心头一震。我特意选了他们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就是冲着他们家的古籍整理功力去的。拿到手翻开,眼睛立刻被那些精致的插图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读古典名著,光看文字是少了一层体验的,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波澜壮阔、人物众多的故事,没有画面辅助,实在难以想象那个硝烟弥漫的沙场和运筹帷幄的军师形象。这本的绣像,讲真,比我以前看过的很多版本都要考究,线条流畅,人物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描绘赤壁之战前的草船借箭,那曹军船只在江面上密布如林的景象,配上鲁肃焦急的神情,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紧张的时刻。而且,大字的排版,对于我这种偶尔需要戴老花镜来阅读的“中年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体验直线飙升。我花了一整个周末,就沉浸在那种金戈铁马的氛围里,时不时地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古朴的插图,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历史的厚度。
评分我有个习惯,每读完一个重要章节,都会合上书,闭目思考一会儿。这本《三国演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绣像设计并不是那种单一的、概念化的形象。举个例子,描绘关羽“大意失荆州”那一幕,绣像里不仅仅是描绘他被困的场景,更是捕捉到了他那种近乎傲慢与疏忽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神态。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视觉化表达,大大丰富了我对人物的理解。我过去总觉得关羽就是“义薄云天”的符号,但结合这本的插图,我看到了英雄末路的那一丝落寞与不甘。这套书的绘制者显然对三国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们选择的视角和时间点都非常精妙,不是简单的情节复述,而是对高光时刻和关键转折点的精准捕捉。这让原本就很精彩的故事,又多了一层“视觉叙事”的厚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