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
定价:45.00元
作者:顾钢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61839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编辑推荐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内容提要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目录
·特稿 对比视觉与创新精神——论《训民正音》的语言学价值 “文化研究”与“学术创新”之我见·语言学 中国儿童劝说行为能力发展序列的实证研究 外儿童语用能力及其习得研究状况 浅析汉语儿童早期名词的泛化现象 汉语儿童对全称量诃“每”和“都”习得情况的初步研究 汉语儿童对动词词组省略的习得研究 28~72个月普通话儿童辅音习得研究 汉语儿童主/宾语定语从句理解研究 “视点”与日语语法解释 R U OK?——英语手机短信息语言特点分析·翻译 日语“翻译体”——柳父章翻译研究 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口译质量 记者招待会交替传译中意义处理的研究 汉语主题句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下张爱玲的改写——从《金锁记》到The Golden Cangue 《红楼梦》中“心”字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House“功能—语用”模式下的《雷雨》英译本评价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文化缺省的处理——以《西游记》两英译本为例·文学与文化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郭敬明青春小说的流行 浪漫激隋与现实批判:马克雷和欧文战地诗歌赏析 一次拯救灵魂的尝试——读劳伦斯的《骑马出走的女人》 浅谈圣愚现象及其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简析《印度之行》中的不平等的话语权关系 “蛇”意象之文化阐释一以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为个案 一位科学家眼中的商业社会形象——分析约翰·斯坦贝克的《蛇》·外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语言测试课中的应用和反思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见习中的课堂观察记录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ADHD儿童的教学原则和行为干预在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个人对于这类汇集了多位学者观点的文集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它们往往能展现出学科内部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这个时间点尤其值得玩味,它正处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原有的文化边界正在被模糊,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化摩擦点。这本书想必收录了一些对当时热点问题的敏锐捕捉和独到见解。比如,针对新兴媒体对传统语言习俗的影响,或者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特定礼仪用语的演变等,这些都是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深入理解的议题。一本优秀的文集,其价值不在于观点是否都完全一致,而在于它能提供一个观察学科生态的切片,让我们看到那个时间点上,学人们正在为什么而争论,又在为什么而共识。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结构上的严谨性,仅从其篇章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就可以窥见一斑。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研究成果,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框架。我推测它可能首先确立了宏观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然后逐步聚焦到具体文化现象的微观剖析,最终可能会回到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这种“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的叙事手法,通常能确保读者在理解复杂概念时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特别是在涉及跨文化语用学的部分,我猜测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平衡理论的普适性和文化特殊性,这无疑是对研究者综合素养的极大考验。这种清晰的逻辑线索,使得即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稳步前进,而不至于迷失在繁复的术语和案例中。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富有韧性,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反而透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封面那简洁的排版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联想到那个年代(2010年)学术界试图在严谨与开放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我特意翻阅了目录部分,虽然具体内容我没细看,但从章节标题的编排来看,它似乎聚焦于那一时期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案例分析,特别是对非主流语种和区域文化融合的探讨,这一点在我关注的领域内是比较少见的。记得当时社会文化思潮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全球化加速,但本土文化认同的焦虑感也同步上升。这本书的视角想必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期的语言教学方法论,以及如何将文化敏感性融入语言习得过程提供一个坚实的参照点。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上所传达出的那种“学术的温度”,它不像冷冰冰的数据报告,更像是一本沉淀了多年思考的知识结晶,让人期待去深入挖掘其内涵。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堪称典范,字号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研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我注意到书中的引文格式处理得非常规范,注释的标注清晰明了,这对于做学术梳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后期核对资料的不少麻烦。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对学术规范的尊重,这是衡量一本研究性专著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此外,装帧细节的处理也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书脊的粘合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有散页的风险,这对于经常需要在图书馆或会议现场引用的学者来说,无疑大大增加了其实用价值。那种翻开时带着轻微油墨香气的纸张,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年代,所有的理论探讨都带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沉甸甸的知识感扑面而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所选择的覆膜工艺,使得它在日常的搬运和存放中具有极佳的耐磨损性,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携带书籍进行田野调查或者在不同研讨会上引用的学者来说,实用价值极高。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学术书籍,其物理属性必须与其精神价值相匹配,即它需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方便携带和查阅。这本2010年的出版物,在今天看来,其装帧质量依然能打,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出版社对学术出版物的质量控制标准之高。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的集合,更像是一个可以长期陪伴研究者的可靠伙伴,每一次翻阅,都能唤起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以及对那个特定学术年份的怀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