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满城尽带金蔷薇:国学名著导读 文学卷
定价:32.00元
售价:13.4元,便宜18.6元,折扣41
作者:苏禅悦,史立新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64078423
字数: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满城尽带金蔷薇:国学名著导读·文学卷》按照文学体裁分类编排,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一部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史。我们仍以四分法为主,先是介绍诗歌,再是介绍古代戏剧,然后介绍古代小说,后介绍古代的散文、文论。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文体与现代文体多少有些不同。在古代,散文是相对韵文、骈文而言的,指不讲究对仗,句式参差有致的文章。而如今骈文、韵文的说法已经不大常见,散文所指的范围就更加宽泛。
内容提要
《满城尽带金蔷薇:国学名著导读·文学卷》是一本语言结构简单,行文流畅的文学作品。从作者苏禅悦、史立新的文字结构上来看,这是作者本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敬仰而通过发自内心的心灵感悟创作出来的作品。
作者在前言中,对文学的解读生动而又新颖,可以让读者在领悟文学浩瀚无垠的江海的同时,有可以体会到对文学的玩味和喜爱。让对文学知识陌生的读者也会喜爱上文学作品。《国学名著导读:满城尽带金蔷薇》中通过引用古往今来国学经典中的文学经典,向世人展示文学的魅力。
目录
部分 好诗好雨适相逢
一、难以抗拒你的容颜——《诗经》
二、楚人多才,奇文郁起——《楚辞》
三、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
四、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曹诗选》
五、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集》
六、数卷唐诗醒吾心——《唐诗纪事》
第二部分 变化风云聊戏剧
一、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西厢记》
二、如梦如幻,美妙绝伦——《牡丹亭》
三、迷失的复仇——《赵氏孤儿》
四、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的百科全书——《琵琶记》
五、问谁个真心到底——《长生殿》
六、莫道离合等闲事,回首故地竟成空——《桃花扇》
第三部分 流觞故事何从觅
一、名士是怎样炼成的——《世说新语》
二、缘定三生情所系,却教痴心付旧盟——《红楼梦》
三、醒世之晨钟——《儒林外史》
四、英雄还要识英雄——《三国演义》
五、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传》
六、须信西游有奇事——《西游记》
第四部分 才情百巧斗风光
一、梦中犹说旧繁华——《陶庵梦忆》
二、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菜根谭》
三、一种敷着糖壳的药丸——《小窗幽记》
四、悲者读之愉,拙者读之巧——《闲情偶寄》
五、美是难的——《文心雕龙》导读
六、天下才子必读之书——《古文观止》
作者介绍
文摘
二、楚人多才,奇文郁起——《楚辞》
【作者简介】不有屈原,岂见《楚辞》?但是,屈原只是《楚辞》的主要作者,而并非其作者。《楚辞》辑录了屈原、宋玉以及“屈宋以下。效楚辞体者”等人的作品。
屈原,又称屈平,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辞》的主要作者,也是“楚辞”这种文体的重要创始人。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由于家道中落,他们搬出了当时的首都,属于秭归,今属湖北秭归县。屈原自小发奋苦读,十九岁时离开秭归重返祖宗居住过的繁华都市。屈原博闻强识,娴于辞令,明于治乱,所以楚王非常信任他,欣赏他的才能,任他为左徒,相当于楚王的左右手,深得楚王喜爱。上官大夫起了嫉妒心,与其争宠,他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说屈原自以为是,居功自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楚怀王听后,非常生气,从此对屈原不理不睬,并把他贬为三闾大夫,是一份主持宗庙祭祀的闲差事。这对屈原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于是愤而写《离骚》。
后人惊其文采,于是,相率仿效,因为都出自楚地,故称“楚辞”。
屈原作《离骚》那一年三十八岁,在楚王身边待了十八年之久.楚王竟然怀疑屈原,令屈原伤心欲绝,后来他又被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贬黜到了江南。一天,屈原行至江边,脸色十分憔悴。一位渔翁看见他,问:“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到这里来呢?”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遭到了流放。”渔翁说:“你何苦守身如玉自命清高呢?”屈原说:“谁能容忍洁白之身去蒙受污垢?我宁愿跳进江水,喂那水中的鱼儿,也不想蒙受尘世的浑浊与污蔑。”于是,写了一篇《怀沙赋》,就抱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实,关于屈原之死,历来有所争议。汉代的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忿怼沉江”,不懂得明哲保身,珍惜生命。
宋代的朱熹则认为屈原“过于忠”,没有遵循中庸之道。汉代王逸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对屈原的人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楚辞》中出现的作者还有宋玉、景差、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而《楚辞》的编者是刘向。刘向是西汉时的经学家、文学家。宋玉,又名子渊,是屈原的学生,战国晚期楚国的辞赋家,也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屈原去世以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皆以好辞赋而闻名,后人多以“屈宋”并称。
【作品导读】1.“楚辞”释义实际上,“楚辞”的含义有二。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是指楚地的歌词,即兴起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体诗歌。它的创立者是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而这种新体诗歌的代表作则是我们为熟悉的《离骚》,所以,有时候“楚辞”又被称为“骚体诗”。
这时,“楚辞”作为一种诗体名称,它所代表的是具有鲜明楚地特色的诗歌体裁,如宋人黄伯思所说: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楚地”具体指哪里,则随着朝代的更变,其所指的疆域范围也有所不同,主要指湖北湖南一带。总得来说,“楚地”属于南方地区,楚辞则处于长江文化范畴之内。
……
序言
部分 好诗好雨适相逢
一、难以抗拒你的容颜——《诗经》
二、楚人多才,奇文郁起——《楚辞》
三、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
四、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曹诗选》
五、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集》
六、数卷唐诗醒吾心——《唐诗纪事》
第二部分 变化风云聊戏剧
一、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西厢记》
二、如梦如幻,美妙绝伦——《牡丹亭》
三、迷失的复仇——《赵氏孤儿》
四、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的百科全书——《琵琶记》
五、问谁个真心到底——《长生殿》
六、莫道离合等闲事,回首故地竟成空——《桃花扇》
第三部分 流觞故事何从觅
一、名士是怎样炼成的——《世说新语》
二、缘定三生情所系,却教痴心付旧盟——《红楼梦》
三、醒世之晨钟——《儒林外史》
四、英雄还要识英雄——《三国演义》
五、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传》
六、须信西游有奇事——《西游记》
第四部分 才情百巧斗风光
一、梦中犹说旧繁华——《陶庵梦忆》
二、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菜根谭》
三、一种敷着糖壳的药丸——《小窗幽记》
四、悲者读之愉,拙者读之巧——《闲情偶寄》
五、美是难的——《文心雕龙》导读
六、天下才子必读之书——《古文观止》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文学鉴赏角度非常新颖,完全跳出了传统学院派的窠臼。很多时候,我们被教导着要从“主题思想”或“艺术手法”去分析作品,久而久之,文学似乎成了一种需要被解剖的标本。但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的是对“人”的关注。两位导读者似乎更热衷于探讨,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那些伟大的文学人物是如何挣扎、如何选择,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何与我们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人性化的解读,使得冰冷的文字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读到他们分析某位古代诗人的失意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力感。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导读”范畴,更像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学心理分析”,它教导我们的,不仅是如何阅读经典,更是如何通过经典来反观和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装帧设计和排版上的用心,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不少光彩。虽然我更看重内容,但一本好的书在物理形态上的美感,无疑能提升阅读的愉悦度。这本书的用纸质感温润而不反光,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尤其适合长时间沉浸其中。更值得称赞的是其版式的设计,大量的留白和适宜的字体大小,使得文字的呼吸感很强。在导读关键概念或原文引用时,字体、字号和行距的变化处理得非常巧妙,既突出了重点,又保持了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体现出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而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堆砌上去。对于像我这样,偏爱实体书,享受纸墨触感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构成良好阅读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构建了一个极佳的“对话场域”。它并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像搭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智慧与当代的我们。苏禅悦和史立新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精选的论述和深入的剖析,引发我们去进行二次思考。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主动探索的乐趣。读完一章,你不会觉得自己“被喂饱了”,反而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知识尚待延展”的渴求感。它成功地避免了导读常犯的“剧透”或“定论化”的弊病,而是将阅读的“野趣”和“发现的乐趣”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引导读者最终回归原著,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探寻。这对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而言,是极其有效且持久的助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到位。很多导读类书籍,为了追求内容的详实,往往会显得拖沓臃肿,让人在关键信息点前被大量的冗余信息淹没。然而,苏禅悦和史立新这两位作者的文字,却有着一种难得的高效和精准。他们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晦涩的文史背景,提炼成几句清晰有力的论述。尤其是对文学卷的梳理,简直是一场行云流水的展示。我尤其欣赏他们处理经典文本时所采取的“点对点”的切入方式,不是面面俱到地复述情节,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作品的“灵魂”——那些塑造了时代精神和人性深处的关键场景或哲思。读起来,完全没有“赶路”的焦灼感,而是像在欣赏一幅精心构图的山水画,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景致展现,却又条理分明,绝不迷失方向。这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但又渴望汲取精髓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别出心裁,光是“满城尽带金蔷薇”这个意象,就让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华美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画面。我一直觉得,对经典名著的解读,最怕的就是那种板着脸孔的“学术腔”,读起来索然无味,仿佛在啃一块干巴巴的石头。但这本书的导读,给我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它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的典故和背景知识塞给你,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带着你信步在文学的长廊里慢慢游览。他们似乎深谙如何抓住初学者的心痒之处,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抛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或者揭示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对于某部经典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式的定论,而是引导我们去体会那个时代语境下的无奈与抗争,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更显功力。读罢,你会发现自己对那些“高高在上”的经典不再畏惧,反而生出一种想要亲近和深入了解的冲动。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精准地打开了通往古典文学宝库的大门,而非粗暴地撬开,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细腻和对读者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