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十讲 | 作者 | 袁济喜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66865 | 出版日期 | 2013-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222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 作者简介 | |
| 袁济喜,1956年生,上海人,1978-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1985年毕业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赴日本九州大学访学,1994年被选为北京市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的成员,首批获得该工程的项目资助,两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推选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与教育部第三届青年教师奖候选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文心雕龙》学会副秘书长,中华美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等。 |
| 目录 | |
| 导言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万象之镜:历史的侧影与反思》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它以一种非常散文诗般的笔触,解构了若干个历史上的关键瞬间,但重点并不在于罗列史实,而在于挖掘事件背后蕴含的人性挣扎与文化张力。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他总能抓住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小人物”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更具温度的角度去看待那些宏大的历史变革。比如,书中关于某次重大战役后,普通士兵的家书的片段描写,那种对家乡泥土的眷恋和对战争荒谬性的迷惘,读来令人心酸不已。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强,句式错落有致,长短句的交替运用,营造出一种时而沉郁顿挫、时而豁然开朗的阅读节奏。他并非一味地怀旧或批判,而是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批判性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本书迫使我停下来,去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往的种种关联,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激发更深层次的提问。每次合上书本,我总感觉自己对“时间”和“记忆”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看了一本名为《山水有灵:中国古典美学意境探源》的书,说实话,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美学的一些刻板印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山水画、园林艺术的表面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人如何通过审美活动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作者的论述极具穿透力,他认为中国的“意境”并非仅仅是景物的描绘,而是一种“在场”的体验,一种“留白”的艺术,它要求观者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去。书中有大量的篇幅在探讨“气韵生动”的精髓,作者结合了书法、音乐甚至茶道的实践经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原本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冷静而又充满热情的笔调,他既能精准地剖析古典艺术的内在逻辑,又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份文化遗产的由衷热爱。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让你在理解了“点睛”的奥秘后,再去看任何一幅古画,都会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它教导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具灵性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哲学类的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但这本《行者无疆:东方智慧与现代心灵》确实做到了。它的核心论点非常大胆,即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并非源于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坐标的迷失。作者巧妙地将东方的“道家”思想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种跨界的融合没有丝毫生硬感,反而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书中大量运用了生活化的场景来阐释高深的理论,比如,他把“无为”解释为在信息洪流中保持“选择性失明”的能力,把“知足”描绘成一种对内在价值体系的主动构建。我特别欣赏作者的文风,它非常直白、有力,不拐弯抹角,像是对着你进行一场推心置腹的交谈,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读者的尊重和平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校准,它像一个指南针,帮助我在迷雾中重新确定自己航行的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躬身实践的思维框架,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古韵新声:传统文化漫谈》的书,感触颇深。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从他们的起居、饮茶、赏花,到诗词歌赋的创作心境,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作者探讨“中庸之道”时所用的比喻,他没有陷入传统的条条框框,而是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种智慧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职业选择中的指导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茅塞顿开,对很多困惑已久的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许多引用的古籍片段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对于任何想要在快节奏生活中寻得一份宁静,并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要求你记住多少知识点,更像是一扇窗,引领你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不得不提我最近接触的一部口述史性质的著作,《旧巷新声:市井烟火中的时代记忆》。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完全摒弃了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十几位不同行业老人的深度访谈,拼凑出了一个被遗忘的城市角落的历史切片。作者的采访技巧高超,他总能引导受访者回忆起那些最细微、最富情感细节的瞬间,比如一块老字号招牌上的油漆剥落、一家小吃店里熟悉的叫卖声,甚至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所带来的集体回忆。这种零散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叙事,反而比任何官方史料都更具震撼力。它让我深切体会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书中的语言充满了地方色彩和市井智慧,非常鲜活,读起来毫无阅读压力,却又让人沉思良久。它让我重新审视“传统”这个词的内涵,它原来如此具体、如此可触摸,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角落里。读完后,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