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姚宽 著
图书标签:
  • 西溪
  • 家世
  • 旧闻
  • 地方志
  • 民俗
  • 历史
  • 浙江
  • 杭州
  • 清代
  • 笔记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0268
商品编码:299537123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3-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定价:23.00元

作者:(宋)姚宽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3-12-01

ISBN:97871010102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西溪丛语·家世旧闻(繁体竖排版)》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收录宋人的笔记两种。一种《西溪丛语》是宋姚宽(1105-1162)的笔记作品,分上下卷共一百四十一条。此书学风务实,史料丰富,有记载一些声闻不彰的宋人诗篇及失传的历代诗文,有记叙琴、镜等古器物,也有记载历代职官制度的。特别是本书记载的两浙盐法、会稽海潮碑、试(氵卤)之法等对于今人研究宋代海洋经济与科技尤为珍贵。另一种《家世旧闻》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记述其高祖陆轸至父亲陆宰历代先辈及外家唐氏一些前辈的遗事轶闻,涉及从宋真宗到宋高宗八位皇帝间宋朝的政治、经济、交聘、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学术、文学等方面的史实,很多史料为此书仅见,是研究两宋的重要材。

目录


卷上
肥逐即飞逐

说文引孟子不若是忿恐为正
会稽论海潮碑
诺皋
楚怀王梦游高唐
古文篆乃苍颉作
卫夫人
绿沉
曹植感甄赋乃黄初四年作
水碧
欵乃
崇让坊
屈原赋篇数
杜诗野航恰受雨三人出处
李商隐诗误用事
洗兵马
蛤蜊文蛤一潮生一晕
木一岁生一节
御前甲仗库
真赝
兼年之食
拈绸缪有数义
老杜空中书出处
酒谓之欢伯
金钗乃糯米之名
荳蔻
兰亭会
陶渊明闲情赋所自
仆谓我
西子归宿
石经
寤生
绍兴和旨楼
花中三十客
古冢亭题诗
洛中董氏琴
滕逮道雷琴
大历琴
莫承之琴
忘味琴
渑邑古琴
僧智和琴
赵彦安琴
何都巡古镜
李晦之镜
钟样镜
一夹镜
一唐会要写轴
树萱录引杜诗
当句对
齐斧

鱼逆水上
东坡介甫同句
东坡诗用太白句
自行自媒出处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卷一 序 岁在甲午,孟秋之望,余寓姑苏,偶得家藏故纸,尘封已久。其间散落者,皆先祖父所遗手稿,零星片段,关乎家世之点滴,亦有先人于西溪旧居时之所记。祖父秉性醇厚,不喜浮夸,唯恐后世子孙不识祖德,遗忘先辈之艰辛,故遣人悄悄抄录,藏于箱箧,意在留待有用之时。然者,祖父亦知此物琐碎,非经系统梳理,恐难成篇。是故,半个多世纪以来,此等零星记录,或被虫蛀,或被水渍,几欲湮没于历史长河。 今余翻检,得见此残稿,虽字迹斑驳,纸页泛黄,然字里行间,犹能窥见先人之风骨,体悟家族之传承。不忍其就此沉沦,遂发心整理,汇集成册,名曰《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西溪”,乃吾族祖辈初迁杭州时,定居之地。彼时,西溪尚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一片田园风光。吾族在此繁衍生息,亦留下不少故事。而“丛语”,则取其意,此书所载,并非宏篇巨制,乃是些许零散的过往,如野草般生长,汇聚成林。“家世旧闻”,更是直指书中所述,皆为家族旧事,往昔的回忆。 本书所录,皆是当年先辈亲历亲闻,或从更早的长辈处辗转得知,故其真实性当毋庸置疑。其中或有细枝末节,或有未尽之处,皆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抑或当时未曾详录。然就其大体而言,足以勾勒出吾族几代人的生活轨迹,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先辈们在艰难岁月中,如何筚路蓝缕,自强不息。 吾族源起,虽非名门望族,亦非官宦世家,然祖辈皆以勤恳耕耘,朴实守信为本,一步一个脚印,在乱世之中求生存,于贫瘠之地创生机。此书所记,便是这些平凡却不失可贵的生命片段的集合。 本书不图名,不求利,唯愿能使吾族后辈,知晓前人的不易,感念祖辈的恩泽,从而更加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亦望此书,能为对晚清民国时期江南一带生活风俗,家族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扇窥视的窗口。 若后辈中有能人巧匠,得以再作修补,补充遗漏,或予此书增光添彩,吾心甚慰。 甲午孟秋,姑苏西园居士 谨序。 卷一 · 序言 第一章 · 溪山初定 · 祖宅营建 吾族迁至西溪,已不知多少代。然关于初迁之事,仅存零星传说。据祖父旧时口述,吾族先祖,原居于徽州一带,因避战乱,随同族人一路南迁。历经数年漂泊,辗转至杭州。时值乱世,寻一安身之处实属不易。最终,祖先看中了西溪一处依山傍水之地。彼处,溪流蜿蜒,山峦叠翠,民风淳朴,虽非沃野千里,却也足够一家温饱。 彼时,西溪尚未如日后那般繁华,多是田野人家,寻常百姓。祖先择定此地后,便开始着手营建房屋。据传,祖宅之初,规模并不宏大,仅一进三间,泥墙黛瓦,简朴实用。然祖先之志,不在于华丽,而在于稳固。从选址,到挖基,再到砌墙,皆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彼时,木材多从附近山林砍伐,砖瓦亦是自家烧制。石料则从溪边寻得。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皆凝聚着祖先的汗水与心血。 关于祖宅的营建,祖父曾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是在砌筑前墙时,忽逢连日阴雨,泥土湿泞,无法施工。祖先并未因此气馁,而是组织族人,在屋檐下躲雨,一面修整工具,一面商议后续工序。雨停之后,更是加倍辛劳,终于在秋收之前,将房屋主体建成。 祖宅建成之初,四周尚多荒地。祖先便开始开垦,种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同时,亦在宅旁栽种果树,如桃、李、柿等,以备不时之需。祖宅依山而建,后院便是一片小山坡,山上野花烂漫,野果飘香。前院则临溪,溪水清澈,可洗衣,可饮用。夏日炎炎,便可于溪边纳凉,听蛙声一片。 初期的祖宅,虽简陋,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吾族在异乡扎根的象征,是家族传承的起点。祖父常说,先祖之能,在于其“定”字。能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定下心来,从无到有,建立家业,这便是最大的智慧。 第二章 · 邻里乡情 · 耕读传家 吾族迁至西溪之初,邻里乡情便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彼时,乡间民风淳朴,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情谊深厚。吾族先祖,亦深谙此道。他们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与邻居们和睦相处,共同耕种,共同生活。 据祖父回忆,吾族与邻近几户人家,关系尤为亲近。其中,有世代耕种的农户,亦有以渔业为生者。逢年过节,或家中添丁,或遇红白喜事,大家都会互相走动,赠送些自家出产的物品,如新米、鲜鱼、自家酿的米酒等,以示祝贺或慰问。 邻里之间,亦有合作。例如,春耕时节,大家会互相借用农具,或共同组织劳力,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夏日收割,更是忙碌,邻里之间,更是互相搭把手,将收成及时运回家。祖父说,这种“换工”的习俗,在当时非常普遍,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受益。 除了农业上的合作,邻里之间,亦有信息上的交流。谁家来了生人,谁家遇到了麻烦,很快便会传遍整个村落。而当有外来的流寇或盗匪的消息时,大家也会互相提醒,共同防范。 除了乡邻的互助,吾族自身亦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先祖虽以农为本,然亦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即便在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也会省下粮食,为子孙购置书籍,聘请私塾先生。 在祖宅之中,专门辟出一间书房。虽然不大,却堆满了先祖们收集的各种书籍,从经史子论,到诗词歌赋,无不涉猎。夜晚,油灯摇曳,年轻一辈便会在此读书。冬日,围炉读书,别有一番情趣。 祖父曾说,他小时候,家中虽不富裕,但书本却从未断过。父亲即便农务再忙,也会督促他学习。读书,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养性,明白事理。他记得,父亲常常教导他,“读书非为功名,乃为明理,为安身立命之本。” 这种耕读传家的理念,深深地烙印在吾族的血脉之中。它使得吾族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依然能够保持精神上的富足,也为家族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 岁月留痕 · 琐事拾遗 西溪的日子,虽然朴实,却也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琐事。这些琐事,如散落的珍珠,虽不耀眼,却闪烁着生活的真实光芒。 祖父在回忆录中,曾记录了一段关于“捉泥鳅”的往事。说是在一个夏日午后,雨后初晴,田埂上的泥水丰盈,正是泥鳅肥美的时节。祖父年幼,与几个小伙伴,拿着简陋的工具,赤着脚,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摸索。泥鳅滑溜,不好捕捉,常常从指缝间溜走。但他们乐此不疲,摔倒了,爬起来,泥土沾满了衣裳,却依然笑声不断。最终,他们捉到了一些泥鳅,拿到家中,母亲便用油煎,香味扑鼻,是他们最美味的“战利品”。 还有关于“打年糕”的记忆。每逢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以备过年。吾族家中,也必不可少。男人们负责将蒸好的糯米捣烂,女人们则在一旁,撒上糖桂花,或包裹豆沙。打年糕时,常常需要几个人轮流用力,动作整齐划一,一声声“咚咚”声,回荡在村庄上空。祖父说,打好的年糕,又香又糯,是过年时最受欢迎的点心。 关于“庙会”的记忆,也让祖父津津乐道。每年的正月十五,西溪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届时,沿河两岸,热闹非凡。有卖糖葫芦的,有卖风筝的,还有走街串巷的戏班子。孩子们最喜欢逛庙会,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零食,看到各种新奇的玩意儿。祖父说,他曾在那里的一个摊位上,看到一个会吞火的表演,至今记忆犹新。 此外,祖父还记录了一些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比如,秋日西溪的芦苇荡,一片金黄,随风摇曳,宛如潮涌。冬日,溪面结冰,孩子们便在冰上嬉戏,虽然寒冷,却也乐在其中。春日,桃花盛开,粉红的花瓣,如雪般飘落,染红了整个山坡。 这些零散的记忆,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从简单的生活中,发现快乐,体味幸福。这些琐事,也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吾族家族史的河流,滋养着后人。 卷一 · 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读完之后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对于家族兴衰的描绘细致入微,那些家长里短、权力斗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立体,他们并非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有着各自的挣扎、欲望和无奈。读到某些家族成员为了维护门楣而做出的牺牲,我深感震撼,也体会到了传统家族制度下个体的命运。那些关于祖宅变迁、婚丧嫁娶的记述,不仅是家族史的片段,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文字古朴典雅,但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娓娓道来,时而高潮迭起,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亲历了那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读此书,沉浸在那些逝去时光的余韵中,思考着“家”的真正含义。

评分

初翻开这册书时,我原以为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家谱式记录,没想到它却展现出惊人的文学魅力和历史厚度。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民间传说和家族内部的口头轶事,使得原本严肃的“旧闻”变得鲜活有趣。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握,比如某次宴席上宾客的穿着打扮,某处庭院里花草的布局,乃至某个关键人物一闪而过的眼神,都描绘得丝丝入扣。这些细节的堆砌,构建出一个真实可感的过去世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微观的人类学研究,通过一个家族的视角,折射出特定地域、特定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图景与精神面貌。读罢掩卷长思,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仅仅是书本上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沉甸甸的生活质感。

评分

坦率地说,刚开始接触《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时,我对这类侧重“旧闻”的作品是抱持着审慎态度的,总觉得可能过于囿于私家视野,缺乏普遍意义。然而,越读下去,越发觉得这种“私人史”的价值不可估量。它以一种极其真诚和近乎自剖的姿态,揭示了精英阶层内部的运作逻辑和道德困境。书中对于权力继承、财产分配的描述,充满了张力,让人不禁反思:在维护家族体面的外壳下,究竟隐藏了多少人性的幽微与妥协?作者的笔触是冷静的,不带过多主观的褒贬,这使得历史的真实性更具穿透力。我特别喜欢那种夹杂在正统叙述中的“非正式记录”,它们往往是理解人物真实动机的钥匙。这本书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它教人如何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拼凑出时代的侧脸。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著作。不同于追求情节跌宕起伏的通俗小说,《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提供的是一种时间上的纵深感。它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一桩桩旧事平静地陈列在你面前,任由读者自行去揣摩其中的因果与无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家族成员的教育和抱负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复杂情感——既有对门第的维护,也有对个体才能的潜在压抑。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该家族采取的微妙立场和应对策略的记录,非常耐人寻味,它展示了如何在宏大叙事的夹缝中,地方性精英群体努力自保和延续香火的智慧与无奈。读完之后,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变局中守住根基”的永恒命题,其思考价值远超文字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考古发掘。每一页都仿佛是揭开了一层尘封的泥土,下面露出了精美的陶器碎片或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它不是一气呵成的故事,而是由无数个“片段”和“插叙”构成的拼图。最让我着迷的是其中关于一些文化习俗的记录,例如特定的祭祀仪式、家族的避讳之语,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已经完全消逝的文化印记。通过这些“家世旧闻”,我得以一窥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仪式感,那种对礼节、对祖先的敬畏,渗透在日常的每一个角落。语言上,它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初读可能需要适应其古雅的句式,但一旦进入语境,那种沉稳的力量感便会抓住你,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措辞背后的历史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