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定价:23.00元
作者:(宋)姚宽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3-12-01
ISBN:97871010102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西溪丛语·家世旧闻(繁体竖排版)》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收录宋人的笔记两种。一种《西溪丛语》是宋姚宽(1105-1162)的笔记作品,分上下卷共一百四十一条。此书学风务实,史料丰富,有记载一些声闻不彰的宋人诗篇及失传的历代诗文,有记叙琴、镜等古器物,也有记载历代职官制度的。特别是本书记载的两浙盐法、会稽海潮碑、试(氵卤)之法等对于今人研究宋代海洋经济与科技尤为珍贵。另一种《家世旧闻》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记述其高祖陆轸至父亲陆宰历代先辈及外家唐氏一些前辈的遗事轶闻,涉及从宋真宗到宋高宗八位皇帝间宋朝的政治、经济、交聘、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学术、文学等方面的史实,很多史料为此书仅见,是研究两宋的重要材。
目录
卷上
肥逐即飞逐
觚
说文引孟子不若是忿恐为正
会稽论海潮碑
诺皋
楚怀王梦游高唐
古文篆乃苍颉作
卫夫人
绿沉
曹植感甄赋乃黄初四年作
水碧
欵乃
崇让坊
屈原赋篇数
杜诗野航恰受雨三人出处
李商隐诗误用事
洗兵马
蛤蜊文蛤一潮生一晕
木一岁生一节
御前甲仗库
真赝
兼年之食
拈绸缪有数义
老杜空中书出处
酒谓之欢伯
金钗乃糯米之名
荳蔻
兰亭会
陶渊明闲情赋所自
仆谓我
西子归宿
石经
寤生
绍兴和旨楼
花中三十客
古冢亭题诗
洛中董氏琴
滕逮道雷琴
大历琴
莫承之琴
忘味琴
渑邑古琴
僧智和琴
赵彦安琴
何都巡古镜
李晦之镜
钟样镜
一夹镜
一唐会要写轴
树萱录引杜诗
当句对
齐斧
孙
鱼逆水上
东坡介甫同句
东坡诗用太白句
自行自媒出处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读完之后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对于家族兴衰的描绘细致入微,那些家长里短、权力斗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立体,他们并非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有着各自的挣扎、欲望和无奈。读到某些家族成员为了维护门楣而做出的牺牲,我深感震撼,也体会到了传统家族制度下个体的命运。那些关于祖宅变迁、婚丧嫁娶的记述,不仅是家族史的片段,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文字古朴典雅,但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娓娓道来,时而高潮迭起,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亲历了那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读此书,沉浸在那些逝去时光的余韵中,思考着“家”的真正含义。
评分初翻开这册书时,我原以为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家谱式记录,没想到它却展现出惊人的文学魅力和历史厚度。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民间传说和家族内部的口头轶事,使得原本严肃的“旧闻”变得鲜活有趣。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握,比如某次宴席上宾客的穿着打扮,某处庭院里花草的布局,乃至某个关键人物一闪而过的眼神,都描绘得丝丝入扣。这些细节的堆砌,构建出一个真实可感的过去世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微观的人类学研究,通过一个家族的视角,折射出特定地域、特定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图景与精神面貌。读罢掩卷长思,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仅仅是书本上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沉甸甸的生活质感。
评分坦率地说,刚开始接触《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时,我对这类侧重“旧闻”的作品是抱持着审慎态度的,总觉得可能过于囿于私家视野,缺乏普遍意义。然而,越读下去,越发觉得这种“私人史”的价值不可估量。它以一种极其真诚和近乎自剖的姿态,揭示了精英阶层内部的运作逻辑和道德困境。书中对于权力继承、财产分配的描述,充满了张力,让人不禁反思:在维护家族体面的外壳下,究竟隐藏了多少人性的幽微与妥协?作者的笔触是冷静的,不带过多主观的褒贬,这使得历史的真实性更具穿透力。我特别喜欢那种夹杂在正统叙述中的“非正式记录”,它们往往是理解人物真实动机的钥匙。这本书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它教人如何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拼凑出时代的侧脸。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著作。不同于追求情节跌宕起伏的通俗小说,《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提供的是一种时间上的纵深感。它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一桩桩旧事平静地陈列在你面前,任由读者自行去揣摩其中的因果与无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家族成员的教育和抱负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复杂情感——既有对门第的维护,也有对个体才能的潜在压抑。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该家族采取的微妙立场和应对策略的记录,非常耐人寻味,它展示了如何在宏大叙事的夹缝中,地方性精英群体努力自保和延续香火的智慧与无奈。读完之后,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变局中守住根基”的永恒命题,其思考价值远超文字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考古发掘。每一页都仿佛是揭开了一层尘封的泥土,下面露出了精美的陶器碎片或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它不是一气呵成的故事,而是由无数个“片段”和“插叙”构成的拼图。最让我着迷的是其中关于一些文化习俗的记录,例如特定的祭祀仪式、家族的避讳之语,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已经完全消逝的文化印记。通过这些“家世旧闻”,我得以一窥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仪式感,那种对礼节、对祖先的敬畏,渗透在日常的每一个角落。语言上,它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初读可能需要适应其古雅的句式,但一旦进入语境,那种沉稳的力量感便会抓住你,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措辞背后的历史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