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西溪叢語 傢世舊聞
定價:23.00元
作者:(宋)姚寬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1993-12-01
ISBN:97871010102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曆代史料筆記叢刊·唐宋史料筆記:西溪叢語·傢世舊聞(繁體竪排版)》為“唐宋史料筆記叢刊”的一種,收錄宋人的筆記兩種。一種《西溪叢語》是宋姚寬(1105-1162)的筆記作品,分上下捲共一百四十一條。此書學風務實,史料豐富,有記載一些聲聞不彰的宋人詩篇及失傳的曆代詩文,有記敘琴、鏡等古器物,也有記載曆代職官製度的。特彆是本書記載的兩浙鹽法、會稽海潮碑、試(氵鹵)之法等對於今人研究宋代海洋經濟與科技尤為珍貴。另一種《傢世舊聞》是南宋詩人陸遊的作品,記述其高祖陸軫至父親陸宰曆代先輩及外傢唐氏一些前輩的遺事軼聞,涉及從宋真宗到宋高宗八位皇帝間宋朝的政治、經濟、交聘、典章製度、道德規範、學術、文學等方麵的史實,很多史料為此書僅見,是研究兩宋的重要材。
目錄
捲上
肥逐即飛逐
觚
說文引孟子不若是忿恐為正
會稽論海潮碑
諾皋
楚懷王夢遊高唐
古文篆乃蒼頡作
衛夫人
綠沉
曹植感甄賦乃黃初四年作
水碧
欵乃
崇讓坊
屈原賦篇數
杜詩野航恰受雨三人齣處
李商隱詩誤用事
洗兵馬
蛤蜊文蛤一潮生一暈
木一歲生一節
禦前甲仗庫
真贋
兼年之食
拈綢繆有數義
老杜空中書齣處
酒謂之歡伯
金釵乃糯米之名
荳蔻
蘭亭會
陶淵明閑情賦所自
僕謂我
西子歸宿
石經
寤生
紹興和旨樓
花中三十客
古塚亭題詩
洛中董氏琴
滕逮道雷琴
大曆琴
莫承之琴
忘味琴
澠邑古琴
僧智和琴
趙彥安琴
何都巡古鏡
李晦之鏡
鍾樣鏡
一夾鏡
一唐會要寫軸
樹萱錄引杜詩
當句對
齊斧
孫
魚逆水上
東坡介甫同句
東坡詩用太白句
自行自媒齣處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說,剛開始接觸《西溪叢語 傢世舊聞》時,我對這類側重“舊聞”的作品是抱持著審慎態度的,總覺得可能過於囿於私傢視野,缺乏普遍意義。然而,越讀下去,越發覺得這種“私人史”的價值不可估量。它以一種極其真誠和近乎自剖的姿態,揭示瞭精英階層內部的運作邏輯和道德睏境。書中對於權力繼承、財産分配的描述,充滿瞭張力,讓人不禁反思:在維護傢族體麵的外殼下,究竟隱藏瞭多少人性的幽微與妥協?作者的筆觸是冷靜的,不帶過多主觀的褒貶,這使得曆史的真實性更具穿透力。我特彆喜歡那種夾雜在正統敘述中的“非正式記錄”,它們往往是理解人物真實動機的鑰匙。這本書讀起來,需要耐心,但迴報是豐厚的,它教人如何從碎片化的信息中拼湊齣時代的側臉。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品的著作。不同於追求情節跌宕起伏的通俗小說,《西溪叢語 傢世舊聞》提供的是一種時間上的縱深感。它不急於給齣結論,而是將一樁樁舊事平靜地陳列在你麵前,任由讀者自行去揣摩其中的因果與無常。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傢族成員的教育和抱負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復雜情感——既有對門第的維護,也有對個體纔能的潛在壓抑。書中對於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發生時,該傢族采取的微妙立場和應對策略的記錄,非常耐人尋味,它展示瞭如何在宏大敘事的夾縫中,地方性精英群體努力自保和延續香火的智慧與無奈。讀完之後,我感受到的不隻是一個傢族的故事,更是一種關於“如何在變局中守住根基”的永恒命題,其思考價值遠超文字本身。
評分這本《西溪叢語 傢世舊聞》真是讓人迴味無窮,讀完之後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書中對於傢族興衰的描繪細緻入微,那些傢長裏短、權力鬥爭,都展現得淋灕盡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非常立體,他們並非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有著各自的掙紮、欲望和無奈。讀到某些傢族成員為瞭維護門楣而做齣的犧牲,我深感震撼,也體會到瞭傳統傢族製度下個體的命運。那些關於祖宅變遷、婚喪嫁娶的記述,不僅是傢族史的片段,更是時代變遷的縮影。文字古樸典雅,但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娓娓道來,時而高潮迭起,讓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親曆瞭那個傢族的榮辱興衰。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捧讀此書,沉浸在那些逝去時光的餘韻中,思考著“傢”的真正含義。
評分初翻開這冊書時,我原以為會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傢譜式記錄,沒想到它卻展現齣驚人的文學魅力和曆史厚度。作者的敘事功力著實瞭得,他沒有采取流水賬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民間傳說和傢族內部的口頭軼事,使得原本嚴肅的“舊聞”變得鮮活有趣。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把握,比如某次宴席上賓客的穿著打扮,某處庭院裏花草的布局,乃至某個關鍵人物一閃而過的眼神,都描繪得絲絲入扣。這些細節的堆砌,構建齣一個真實可感的過去世界。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微觀的人類學研究,通過一個傢族的視角,摺射齣特定地域、特定階層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生活圖景與精神麵貌。讀罷掩捲長思,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理解又深入瞭一層,不僅僅是書本上宏大的曆史敘事,更是沉甸甸的生活質感。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考古發掘。每一頁都仿佛是揭開瞭一層塵封的泥土,下麵露齣瞭精美的陶器碎片或銹跡斑斑的青銅器。它不是一氣嗬成的故事,而是由無數個“片段”和“插敘”構成的拼圖。最讓我著迷的是其中關於一些文化習俗的記錄,例如特定的祭祀儀式、傢族的避諱之語,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已經完全消逝的文化印記。通過這些“傢世舊聞”,我得以一窺古代士大夫階層的生活儀式感,那種對禮節、對祖先的敬畏,滲透在日常的每一個角落。語言上,它保留瞭那個時代特有的韻味,初讀可能需要適應其古雅的句式,但一旦進入語境,那種沉穩的力量感便會抓住你,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措辭背後的曆史重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