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当男人遇见毕加索/女人遇见牛顿 | 作者 | 韩龙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2155658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内容简介 | |
| 恋爱是个技术活儿! 在两性情感中,男人往往是理性的,而女人是感性的。就好像是科学家牛顿和艺术家毕加索。但理性离不开感性,就像是牛顿喜欢坐在苹果树下,一次科学的发现离不开美丽的邂逅。同样的感性也离不开理性,毕加索的抽象画永远都是从心而发,但却永远反映现实。 |
| 作者简介 | |
| 韩龙,作家,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差生》(2008年8月,花城出版社)、《女人不狠,江山不稳》(2010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黑烟》(2010年7月,华文出版社)等,并有随笔集《青春没了,痘还在》。早年曾以“老七”的笔名在多家报纸、杂志开设情感专栏。 |
| 目录 | |
| 章 |
| 编辑推荐 | |
| 1、《女人不狠,江山不稳》作者**力作!2、恋爱**是个技术工种!3、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角度解读两性情感心理。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书卷气。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简约中带着深意的排版,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却又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知识的厚重感。翻开扉页,字体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很多时候,阅读的体验是从物理接触开始的,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不像那些追求新潮的平装本,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内页的纸质光滑细腻,即使用钢笔书写也不会洇墨,这对于我这种有做笔记习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处也处理得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无需担心书脊会松脱。总的来说,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和敬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有种迫不及待想深入了解其内涵的冲动。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寻找一些关于思维模型和创造力本质的探讨,希望能在那些伟大头脑的碰撞中,找到启发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新视角。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结构,它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片段和案例,像编织一张复杂的网一样,将不同的领域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耐心和联想能力,但也正因如此,当那些看似分散的线索最终汇聚成一个清晰的论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它们不是那种陈词滥调的解释,而是非常新颖且贴合现代语境的,仿佛作者本身也是一位高明的“翻译家”,将晦涩的学术思想转化成了人人可懂的“白话”。这种叙事风格的流畅性,使得即便是在探讨一些跨学科的难题时,阅读过程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用“精炼”二字来形容可能还不够贴切,它更像是一种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雕刻”。每一个句子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锤炼,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但又绝不显得生硬或冷漠。作者的语调非常自信且富有洞察力,他仿佛站在一个略高于常人的制高点,以一种既包容又批判的目光审视着人类历史上的那些“高光时刻”。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个精妙的措辞或一个深刻的反思,让我不得不回味良久,甚至需要起身踱步,以消化那份文字带来的冲击力。特别是当他处理那些关于“天才”与“普通人”界限的议题时,那种冷静的分析,让人既感到振奋,又隐隐生出一种对自身局限性的反思。这种高质量的文本输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它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导师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并非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科学定律的记忆,而是对“认知边界”的一次系统性冲击。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过去深信不疑的“常识”和“定论”。书中对于某些被历史定格的伟大人物的解构方式,极其大胆和富有颠覆性,它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行为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动因。这种去神圣化的过程,反而让人能更真实、更人性化地理解那些历史巨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轻轻地推了一下,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简单认知,而是开始习惯性地追问“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有没有另一种可能?”。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远比记住书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知识点都要宝贵得多,它点燃了一种持续探索、质疑一切的内在驱动力,真正达到了“授人以渔”的境界。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必须承认,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清晰地划分章节和主题,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思想跳板”。每一章的过渡都带着一种令人惊喜的跳跃感,从一个领域突然跳转到另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初看可能会觉得有些迷失方向,但坚持读下去后,便会发现隐藏在这些跳跃背后的强大逻辑链条。这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非常契合当代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它鼓励读者主动去建立联系,去填补空白,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框架。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喜欢主动思考、不满足于被告知答案的读者。它更像是一套“思维工具箱”,而不是一份“标准操作指南”。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捕捉到前一次忽略的新细节,这种重复阅读的价值极高,也体现了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深远布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