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欲望天堂
定价:20.00元
作者:李辉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501432264
字数:268000
页码:3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五年一度的换届即将开始,县领导班子精心构建的形象工程——开发区办公大楼竟然被一公斤炸塌!一项豆腐渣工程的黑幕即将被揭开,不料县里领导竟一个接一个地被杀。身处漩涡中心的公安局副局长袁文东心情沉重到了极点,而县委书记刘俊涛、县长吴永华以及与之相关的男男女女,也相继进入了多事之秋……
目录
作者介绍
李辉,男,1961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胶南市。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高中毕业后返乡,自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做过秘书、新闻干事等工作。写作以小说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出版中篇小说集《乡事》(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篇小说集《门房孤独》(中国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叙事视角的游走自如。它不像传统的线性叙事那样固定,而是像一个无形的幽灵,在不同的角色内心之间穿梭,让你既能体会到施加痛苦者的冷酷,也能感受到承受者无声的呐喊。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故事中的每一个“坏人”都有了令人唏嘘的背景故事,让你无法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标签化任何一个人。我特别关注了其中一个配角的命运线,她几乎是作为背景板出现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她那隐忍、克制却又在某个瞬间爆发出的生命力,比主角的光芒更令人动容。这种对“边缘人物”的细腻关怀,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场复杂的人性实验,充满了哲学的思辨性,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的小说,说实话,初看书名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满28包邮”之类的字眼,感觉像是网络购物时的促销信息,跟严肃的文学作品沾不上边。然而,一旦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力量便瞬间将人拉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境界。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描写的功力,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立体、有温度甚至带着某种特定气息的场景。比如初次登场的那个小镇,那种潮湿、带着泥土和某种陈年旧物的气味,仿佛真的能透过纸张飘散出来。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几代人的恩怨纠葛展开,时间跨度很大,但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绝不拖沓。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读完,期间无数次被角色的命运所牵动,甚至在深夜里,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依然回荡着他们之间那些充满张力的对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近乎真实却又带着强烈宿命感的微观社会,让读者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也不禁反思人性的复杂与选择的重量。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甚至需要一定的“耐受力”。开篇的几章,信息量极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初读时真有点迷失在时间线的穿梭和那些名字晦涩的家族成员之间。但是,一旦度过了这个门槛,你会发现作者设下的每一个“迷阵”都是为了最终的豁然开朗做铺垫。我欣赏这种“先抑后扬”的叙事策略,它拒绝提供廉价的舒适区。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似乎对历史和地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些穿插在对话和场景中的地方俚语和风俗习惯,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厚重的历史感。这已经超出了单纯讲故事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地方志在文学形式上的变奏。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进行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考古挖掘,最终在沙土之下发现了闪光的真理碎片。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作者的语言风格真是太“野”了,充满了生命力和一种近乎原始的冲动。它不像那种打磨得光滑圆润的畅销书,反而带着粗粝的质感,仿佛是直接从生活的裂缝中抠出来的真实。我特别喜欢它在叙事结构上的大胆尝试,时而像一首自由的诗歌,意象跳跃,充满隐喻;时而又像一卷写实的纪录片,聚焦于那些常人忽略的、琐碎却至关重要的生活细节。书中对于“欲望”这个主题的处理,更是巧妙避开了流于表面的煽情,而是将其内化为角色行动的驱动力,是那种深植于骨髓、难以言说的渴望。每一次情节的转折,都像是精准地敲击在了某个未曾愈合的伤口上,带来阵痛,也带来某种程度的宣泄。读到一半时,我甚至停下来,点燃了一支烟,不是因为焦虑,而是被那种强烈的代入感所震撼,仿佛我就是那个身处困境却又义无反顾的主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可以说也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内文的纸张质感非常舒服,那种略微泛黄的米白色调,在夜晚的灯光下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非常适合长时间的沉浸。我不是那种会去深究作者写作技巧的专业人士,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文字的“韵律感”。有些段落,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自带背景音乐;而另一些描述内心挣扎的片段,则充满了破碎的节奏感,正好烘托了人物的焦虑。尤其是结局部分,作者没有选择那种皆大欢喜或者彻底毁灭的极端处理,而是留下了一个带着希望微光的开放式结局,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将最终的诠释权交还给了读者,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读完全书的感受,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最契合的“后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品味、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它丰富了我对“人性”和“故事结构”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