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钟书国学精粹:宋词三百首
定价:20.00元
作者:洪镇涛,李碧荣 注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7102415
字数: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博大,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家园。让我们沿着《周易》、《诗经》、《论语》、《》、《庄子》、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的鲜明足迹,品味经典的独特魅力,品读圣贤的无上智慧,修养我们高尚的人格!
n《钟书国学精粹:宋词三百首》为钟书国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的编写以上疆村民编选的《宋词三百首》以及唐圭璋笺注的《宋词三百首首笺注》为蓝本。
目录
赵佶
宴山亭(裁剪冰绡)
钱惟演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苏幕遮(碧云天)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张先
千秋岁(数声韪鸠)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清平乐(红笺小字)
清平乐(金风细细)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踏莎行(祖席离歌)
踏莎行(小径红稀)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韩缜
凤箫吟(锁离愁连绵无际)
宋祁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踏莎行(候馆梅残)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柳永
曲玉管(陇首云飞)
雨霖铃(寒蝉凄切)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采莲令(月华收)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定风波(自春来)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戚氏(晚秋天)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赵佶
宴山亭(裁剪冰绡)
钱惟演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苏幕遮(碧云天)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张先
千秋岁(数声韪鸠)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清平乐(红笺小字)
清平乐(金风细细)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踏莎行(祖席离歌)
踏莎行(小径红稀)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韩缜
凤箫吟(锁离愁连绵无际)
宋祁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踏莎行(候馆梅残)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柳永
曲玉管(陇首云飞)
雨霖铃(寒蝉凄切)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采莲令(月华收)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定风波(自春来)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戚氏(晚秋天)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古典美学。硬壳精装,触感细腻,米黄色的纸张带着淡淡的书卷气,印刷的字体清晰雅致,字号大小也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古代的书画插图,排版讲究,与正文的穿插得体,不仅是阅读的享受,更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纸张的边缘处理到内页的装订,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畏。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完全跳脱了市面上那些追求花哨、信息堆砌的风格,它懂得留白,懂得呼吸感,让每一首词、每一个字都能在心灵中留下足够的空间去回味与沉淀。翻阅时,指尖拂过光滑的纸面,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文人墨客风雅吟咏的年代。这份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足以让任何一个热爱书籍本身的人为之倾倒。我甚至会特意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地端详这本册子,那种仪式感,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一种致敬。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大而全”的国学读物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在广博之余,往往失之于精深。然而,这次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选篇与梳理脉络,展现出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高的审美判断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文学发展图景。你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词人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用各自的音律和意象,共同塑造了这一文学高峰的。那些看似寻常的章节划分,背后蕴含的是对词史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比如对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分,不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哲学思辨与人生态度。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涉古典文学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节奏,而资深爱好者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切入点和思考的维度。它做到了真正的“精粹”,在有限的篇幅内,浓缩了最精华的部分,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情感共鸣,是那种层层递进、逐渐被浸润的感觉,而非一蹴而就的震撼。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了语速,甚至会尝试着在心里默默地吟诵几遍那些结构精妙的句子。这种阅读方式,让我重新体会到了“音律”在词中的重要性。好的词,是能被听见的文学。编者显然深谙此道,在选篇时就倾向于那些在平仄、对仗上具有极高音乐性的作品。当你跟着注释和赏析的节奏,去体会那些拗口或工整的韵脚时,你会发现词的魅力远超于纯粹的文字意义。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载体,通过音韵的起伏,将那些人间的聚散离合、家国情怀,细密地编织进读者的心底。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的,它迫使你放下手机,关掉噪音,与古人的心绪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更像是一盏常置于案头的清泉。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注释和赏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完全没有那种干巴巴的、掉书袋式的学术腔调。很多老旧的词选本,注释往往晦涩难懂,或者过于简略,让人读完后仍然一头雾水。但这里的解读却非常贴合现代读者的语境,它没有去过度阐释那些人人皆知的典故,而是巧妙地将词人的生平际遇、当时的社会背景,融入到对词句意境的解析之中。举个例子,对于某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词,赏析部分会细致地分析其声调变化如何模拟出金戈铁马的苍凉感,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此词写边塞风光”这种表面的总结。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点评中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至于将自己的主观臆测强加给读者,又能精准地引导读者进入词人构建的审美世界。这种“点到为止”的引导艺术,恰恰是最高明的教学方法,它激发了你的求知欲,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塞到你手里。
评分我注意到,在对不同时期词风的梳理上,这本书做到了罕见的平衡性与深刻性。它没有像某些选本那样,过度偏爱某一朝代或某一派系的大家,而是给予了“被边缘化”的优秀词人以应有的关注。例如,对北宋中期一些过渡性人物的收录和评价,就显得尤为独到。这说明编者在进行取舍时,是基于文学史的整体观,而非仅仅是名气导向。这对于想建立一个全面、不失偏颇的宋词认知体系的读者来说,价值太大了。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宋词的丰富性远超我们常听到的那几首“名篇”。这种对文学遗产的全面梳理和尊重,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良知。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如此清晰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实属不易。这本书不愧是国学精粹,它在“精”与“粹”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