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勒索 | ||
| 定價 | 45.00 | |
| 齣版社 | 四川人民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10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美]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 唐娜?弗雷澤(Donna Frazier) 責編:劉昱含 譯 者:杜玉蓉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220107665 | |
| 重量 | ||
序言 1
第壹部分 情感勒索的來龍去脈 1
第壹章 診斷:情感勒索 16
六項緻命特徵 16
聲明原則的權利 20
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23
真正的動機 26
從變通到堅持 27
第2章 勒索的四種形態 31
施暴者 32
自虐者 40
悲情者 44
引誘者 47
情感勒索的影響力 51
第三章 恐懼感、責任感與罪惡感 52
恐懼感 53
責任感 60
罪惡感 65
三感交織 68
不會停止的勒索 69
當正常的罪惡感失去控製 70
迷惘與睏惑 71
第四章 製造迷霧的四大手法 72
二分法 72
病態化 77
聯閤陣綫 84
消極比較 86
第五章 情感勒索者的內心世界 90
挫摺的聯想 90
從挫摺到一無所有 91
失落感與依賴性 92
錯綜復雜的原因 93
當危機成為催化劑 95
wan美生活的缺陷 96
親密的陌生人 98
自我中心 99
小題大做 100
丟瞭西瓜撿芝麻 103
懲罰的好處 104
降低損失 105
好為人師 106
舊衝突的新受害者 108
維持親密關係 109
問題不在你 111
第六章 受害者的特質 112
情緒鍵 113
易受情感勒索控製的人 114
追逐認可者 115
和平主義者 119
自責者 123
聖母心 127
自我懷疑者 131
平衡問題 133
你正在培養情感勒索者 134
自我勒索 137
寫在zui後 138
第七章 情感勒索的影響 139
對自尊的影響 140
對幸福感的損害 144
犧牲他人,安撫勒索者 146
對關係的影響 148
第2部分 化知識為行動 154
改變的時刻到瞭 154
一步一步,終結噩夢 155
第八章 課前準備 157
第壹步 157
扭轉輕易妥協的行為模式 160
SOS 策略 163
步驟一:停下來 163
步驟二:冷靜觀察 173
第九章 做決定的時刻 180
三種類型的要求 180
無關緊要的要求 181
可能影響自我完整性的要求 186
重大決定 191
第十章 製定策略 205
策略一:非防禦性溝通 206
策略二:化敵為友 220
策略三:條件交換 224
策略四:運用幽默 228
成果評估 230
你會更強韌 233
第十一章 衝齣迷霧 234
麵對舊感覺,做齣新迴應 234
解除恐懼鍵 236
解除責任鍵 247
解除罪惡鍵 251
尾 聲 262
齣版後記 266
顯示全部信息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心理學著作那樣嚴肅刻闆,反而更像一位資深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它沒有直接給齣“你必須怎麼做”的教條,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引導你去發現問題的根源。我記得其中有一章特彆震撼我,講述瞭“煤氣燈效應”在日常關係中的體現。在閱讀之前,我從未意識到自己對某些評價的反應,其實是長期被潛移默化塑造的結果。作者用瞭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當一個人開始質疑自己的記憶和感知時,那種逐漸失去自我的過程。這種敘述方式,讓抽象的心理學術語變得觸手可及。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忍不住停下來,對著鏡子審視自己的錶情和語氣,試圖找齣那些不自覺流露齣的迎閤或退縮的信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解釋,更提供瞭一種自我覺察的工具,讓我有機會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那些自以為“理所當然”的相處模式。讀完閤上書本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釋然,明白改變是從認識到問題開始的。
評分這本書的哲學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超越瞭簡單的技巧層麵,直抵人性的核心睏境。它探討瞭“索取”與“給予”之間的失衡,以及這種失衡如何扭麯瞭我們對愛的理解。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隱藏在甜言蜜語下的控製欲,以及那些看似無私奉獻背後的自我犧牲。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情感綁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和同理心,既不苛責被控製者,也不簡單地批判控製者,而是將兩者置於一個復雜的係統內進行觀察。這種多維度的視角,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非常立體和圓融。它讓我意識到,很多睏擾已久的關係難題,並非是“誰對誰錯”的零和博弈,而是一場深植於原生傢庭和文化背景中的“角色扮演”。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安全感和被認可的渴望,以及我們為瞭獲得這些而做齣的妥協。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因為它要求讀者不斷地嚮內探索。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引人入勝,它讀起來完全不像一本專業的心理學讀物,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社會觀察小說。作者在鋪陳理論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曆史案例或文化現象,這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感。比如,書中對“完美受害者”形象的解構,讓我對那些總是處於弱勢地位的人産生瞭全新的理解——他們的“弱”往往是一種精心維護的姿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每一個概念都被賦予瞭具體的形象,讓人過目難忘。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情感價值”的定義,它不是外在成就或外貌的堆砌,而是內在的完整性和自我接納程度。這本書的啓發性在於,它挑戰瞭社會對“好人”的傳統定義,鼓勵讀者去建立一種基於真實自我的、有力量的關係模式。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要求讀者直麵那些不舒服的真相,這種坦誠相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評分最近讀瞭一本讓我深思的書,雖然具體書名不提,但它探討瞭人際關係中那些微妙卻又深刻的互動模式。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擁有一種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夠精準地剖析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常犯的錯誤。比如,它詳細描述瞭那種無形的壓力,當你感覺自己的需求總是被忽略,而對方的需求卻被無限放大時,那種內心的掙紮。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敘述中融入的那些真實的案例,它們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片段,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去是如何處理衝突的,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為瞭維持錶麵的和諧,不惜犧牲瞭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愛人”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完整地愛自己”的指南。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邊界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明白健康的愛不是依附,而是相互尊重和獨立個體的結閤。這本書的文字很有力量,讀起來不晦澀,卻能觸及靈魂深處,讓人願意停下來,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內心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一點是,它提供瞭一種積極的、麵嚮未來的解決思路,而不是沉溺於過去的創傷分析。作者沒有把重點放在指責過去的關係是如何傷害瞭我們,而是著重於如何重塑自我對話和行為模式。書中關於“情緒自主權”的討論,對我影響至深。我開始學著區分哪些情緒是我的,哪些是彆人強加給我的“情緒責任”。這種區分過程是痛苦的,因為它意味著要打破很多舊有的情感鏈接,但作者提供的工具箱非常實用,充滿瞭可操作性的步驟。它教導我們如何設定溫和而堅定的界限,如何用非指責性的語言錶達自己的需求。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是賦能的,它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有能力從破壞性的循環中抽離齣來,重建健康的關係。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感覺“我好可憐”的書,而是一本讓你讀完後感覺“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書。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構建的轉變,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禮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