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國學概論-跟大師學國學 | 齣版社: 中華書局 | 齣版時間:2009-05-01 |
| 作者:章太炎講演 | 譯者:曹聚仁編 | 開本: 32開 |
| 定價: 13.00 | 頁數: | 印次: 11 |
| ISBN號:9787101066920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是章太炎先生在1922年4-6月在上海講授國學的記錄稿,由現代**學者曹聚仁整理成冊。在本書中,章太炎先生以淵博的學問對我國傳統的經學、哲學、文學作瞭條分縷析,追源溯流,精闢評述,又兼評瞭曆史學、語言學、文字學、目錄學、地理學。本書語言凝練,內容充實,對各時代學術的發展情況、各學科的**學者,都有精湛、獨到的評價。本書齣版後,深受廣大國學研究者的喜愛,堪稱國學入門的“導遊圖”。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實話,有點像一位學識淵博但又極其健談的長輩在給你講故事,語調非常親切自然。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很多復雜的概念都被作者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例子巧妙地串聯起來,聽起來很順口。我記得有一段講到古代士大夫的處世哲學,作者居然用瞭一個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情商”概念來做類比,一下子就讓那個抽象的“中庸之道”變得鮮活起來。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人感覺國學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而是與我們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但這種親切感有時也帶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專業名詞的解釋不夠嚴謹。比如,在區分道傢和玄學的某些術語時,我覺得作者為瞭追求流暢性,犧牲瞭一定的精確度。對於一個對基礎概念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可能會發現有些地方的闡述過於“大而化之”,需要反復斟酌纔能確定其背後的準確含義。總而言之,它在“普及”和“趣味性”上做得極齣色,但在“學術準確性”的打磨上,似乎更偏嚮於大眾傳播的需求。
評分這本書的討論範圍非常廣,幾乎涉及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主要領域,從詩詞歌賦到琴棋書畫,從儒釋道三傢到建築園林,都有所涉獵。這體現瞭作者試圖提供一個全景式俯瞰的努力。但這種“大而全”的布局,也帶來瞭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那就是深度上的“淺嘗輒止”。比如,當它提到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思想時,隻是泛泛地提到瞭“師法自然”,但對於宋代美學中“以詩入畫,以畫入園”的精妙轉變,或者不同流派(如蘇州園林與嶺南園林)在具體造園手法上的哲學差異,就幾乎沒有展開。對於我這種對某一特定領域(比如古代哲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在翻到相關章節時,會有一種強烈的“意猶未盡”感。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走馬觀花,看到瞭無數精美的展品標簽,但卻沒有機會進入任何一個展廳深入駐足研究。因此,它更適閤作為一份“文化知識地圖”,幫助讀者初步定位各個文化闆塊的大緻方位,但若想在任何一個領域深耕,這本書的作用就更像是“指路牌”而非“教科書”。
評分閱讀體驗上,我注意到本書在引用原始文獻時,采用瞭非常簡潔的處理方式,通常隻給齣關鍵性的幾句話,然後緊接著就是作者的解讀。這種處理方式在提高閱讀速度方麵確實有效,能讓讀者快速抓住核心觀點。但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來看,我個人更傾嚮於看到原文的完整語境。比如,有時作者對某個古語的理解,如果能附帶上原文上下文或另一位學者的不同解讀作為參照,會更有助於讀者形成自己的判斷。現在版本給齣的解讀,雖然清晰,但略顯單嚮性,有點像是作者在引導我們隻能這樣理解。這讓我不禁思考,如果我脫離瞭這本書的引導,直接去閱讀那些被節選齣來的古籍片段,我的理解是否會與書中所述産生較大偏差。對於國學這樣一種對文本解讀極其敏感的領域,過度的“提煉”可能會無意中磨平瞭文本原有的多義性和復雜性。我希望未來的修訂版能在保持可讀性的同時,適當增加一些“原文對照”和“多元解讀”的部分,讓讀者也能參與到對經典的解讀過程中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絡。我原本以為這種傳統文化的書籍都會做得比較刻闆,但這本書的排版卻非常講究,字裏行間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不覺得擁擠,眼睛很舒服。尤其是那些引用的古籍插圖,色彩的還原度很高,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不過,我個人更看重的是內容本身的係統性。這本書的章節劃分似乎更傾嚮於對一些經典概念進行碎片化的介紹,而不是構建一個嚴謹的知識體係。比如,它可能在某一章裏花瞭大量篇幅闡述“仁”的某一個側麵,但讀者想從中梳理齣整個儒傢思想體係的演變脈絡時,會感覺有些吃力。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導覽手冊,適閤初次接觸國學,希望快速獲得一些“文化談資”的讀者,但對於想要深入研究、進行學術探討的人來說,可能需要配閤其他更具深度的專業著作來補充結構和邏輯框架。整體來說,作為入門讀物,它的視覺體驗和初步的知識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深度方麵略顯不足,更像是一份精緻的“開胃菜”。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選取材料和案例上,特彆鍾情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名人軼事”。開篇就引用瞭孔子周遊列國的艱辛,中間穿插瞭蘇軾的曠達,結尾又落腳到王陽明的“知行閤一”實踐。這些故事無疑是精彩的,它們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故事性,讓人在輕鬆愉悅中吸收知識。然而,這種對“點狀”故事的依賴,也使得宏觀曆史背景的交代顯得相對單薄。比如,當我們談論漢代經學如何確立儒傢正統地位時,書中更側重於描述某位大儒的個人際遇,而不是深入分析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思潮是如何催生瞭這一曆史進程。這就像看一部剪輯精良的紀錄片花絮,雖然畫麵很美,但缺乏對整個曆史大片的整體把握。對於希望瞭解國學思想是如何在特定曆史土壤中生根發芽、演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故事綫”可能不足以支撐起完整的曆史框架,需要讀者自己去填充大量的曆史背景知識,纔能真正理解這些思想産生的時代必然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