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分手,没有想象中的痛
定价:32.00元
作者:薇薇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43694361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无关背叛,也无关原谅,
分手的痛,片刻就够了。
爱情转身之后,留下美的背影,
翩翩走向下一站幸福。
内容提要
《分手,没有想象中的痛》是一本清新的两性书,在台湾一经上市就引来了热议与追捧。它以知心姐姐谈心的形式讲述了爱情中的聚散离合、悲欢喜乐,分析了在爱情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第三者、距离、岁月、死亡、性格、年龄与价值观的差异等,给2300万的男女带来了爱情的正能量。
转身离开了爱情,我们才懂得分手是为了让自己更幸福。背向爱情,我们看见了更美的天空。当走出一段感情时,要试着发现自己的存在感,并且了解,爱情并不会如此容易消失。在每段恋爱进行的过程中,要给自己肯定的力量。要明白追寻一段真正的感情并无捷径,只有披荆斩棘、或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迷途里迂回前进,才能确定脚下的爱情旅程是踏实而坚定的。
目录
作者介绍
薇薇,weiisly,曾入围“年度全球华文大奖”,年度爆红博主TOP 10! 单篇文章点击率高400,000人次! 造访人次突破32,000,000! 大学毕业后待过营销公司、出版社,一路不断订下目标并且顺利达成。25岁开始经营,赚进人生桶金; 26岁买进人生栋房子,年收入成功突破百万; 27岁出版人生本文字作品,攻占各大排行榜,成绩显著; 28岁以两性作家的身份活跃在荧幕前,更成为年度十大博主。
她以“两性文章”与“瘦身宝典”在网络上大受欢迎,各大媒体争相邀约采访。她擅长以感性的文笔,在文中道出两往的迷思。目前除了持续在书写两性相处文章、与广大网友互动谈心外,也陆续参加了《非关命运》《熟女不满族》《国民女王》《大学生了没》等各大谈话类节目的录制,被称为“治愈系博主”、“新生代的两性教主” 、“女王接班人”。
在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恋后,她发现这世间唯有失恋无法习惯。正因为爱那么深,所以痛才会那么深。但是如果懂爱,当爱走的时候学会如何放下,就能拥有单身的自由,让下次的幸福提早到来。
在爱情的世界里,不只听女人的心事,也懂男人的爱情,她就是──薇薇。
文摘
分手旅行,让自己更清醒
爱情,就像一场旅行。每谈一次恋爱,就会感受不同的旅行所带来的恋爱风景。在旅行途中不可能永远都有伴侣,偶有的空窗期其实是你展开下一段旅程的过渡期。
常常听朋友谈心事,我喜欢当一个聆听者,听着听着,仿佛我对人性与感情就更加深入了解了一些。后来,我在与不同的朋友谈心时,如果他们遇到了以往我曾听过的类似的问题,那些经验便成为可以分享给朋友的成长养分。
关于爱情,我们仰赖它呼吸、生活;关于分手,我们需要它提醒自己人生还有更多可能;追寻一段真正的感情并无捷径,只有披荆斩棘或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迷途里迂回前进,才能确定脚下的爱情旅程是踏实而坚定的。
我曾听说过一个关于办公室恋情、关于分手的故事,而女主角就是我大学时的学妹。
女孩刚入社会,进入公司的天就遇上了笑容诚恳的他,两个人一见如故。初到陌生环境的女生,遇上对自己亲切又体贴的异性总是会比较容易打开心房,如同一般的办公室恋情,没过多久,两个人就开始交往了。办公室恋情有好有坏,优点是两个人方便碰面,从早到晚腻在一起对刚陷入热恋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但也容易招来周遭的异样眼光,尤其是直属主管的“关切”、施压。两个人为了保住工作、避免影响考核,在深入讨论之下,决定低调地谈恋爱。
但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两个人昔日的甜蜜逐渐消逝。女孩已经不是当初刚来报到的菜鸟了,她不再依附男孩,熟悉公司大环境后,她的能力越来越强,深受主管赏识。对于男人而言,尤其是工作时间较久的男人,这是何等的挫败,不论他的身份是情人还是同事,这都足以让人意志消沉。于是争吵日渐增多,两个人在一次大吵后说了分手,从此形同陌路,彼此碰面也装作不认识。
但两个人的部门就在同一个办公区域,她每天仍是会遇见他,重感情的人是很难看开的。又撑了两个月后,她为了逃避而请了假,独自去海外疗伤。沿路,她体会到一个人的寂寞,也学会一个人独处时应该如何排解情绪。她比从前更了解自己,另一个肩膀或许能给她依靠,但只有自己的肩膀能挑起所有的喜乐忧伤。
分手后如果能不见到对方会比较容易忘记,怕情人是自己的同事或同学,这种身份要天天见面,只会让疗伤期拉长。如果不能自我排解情绪,很多人会选择走回头路——挽留对方,或是只能选择放弃工作。
虽然失恋会痛苦,但在这段路上,你会学习到如何收与放,收回自己的爱情,放开以前的自己。
经历过失恋,你才会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失败?方式哪里不对?千万不要因为一次分手就贬低自己。你没有错,对方也没有错,只是我们爱错了。爱了一个不珍惜你的人,这样的关系,好比苟延残喘,与其这样互相折磨,不如爽快分手还给彼此自由,也给自己重生的机会。
分手其实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你与对方缘分已尽,不如放开手,享受这一段独身生活。我一直很喜欢麦金西的一句话:“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度过了一段段分手后难熬的日子,在空想中我们体会到痛苦,于是懂得应该自己创造幸福。当你学会了如何享受孤单,你就会懂得幸福。千万别浪费了这段时间,做好准备接受下一个有缘人,让我们更成熟地面对爱情的各种样貌吧!
……
序言
在书中我找到了曾经的自己,当时的我痛彻心扉,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快乐、再也不会爱了,而如今我已从失恋中走了出来。这位作者很用心,使失恋的人感到了些许温暖。
——再回首
喜欢薇薇的文笔,很有爱,也足够犀利。
——小米
那个已经离我远去的人,我想告诉你,我很好。谢谢薇薇,在我失恋时给我暖心的鼓励。我相信,爱情,不会很远……
——慕儿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故事感,那种带着微微褪色的胶片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某个特定的青春时期。我本来是冲着这个“满28包邮”的噱头进来的,以为会是一本轻松幽默的“都市浮夸系”小说,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探讨的更多是那种“失去”的重量感,不是撕心裂肺的哭闹,而是一种渗透到日常肌理里的空洞。比如主角处理旧物的方式,那种小心翼翼地分类、清洗,仿佛在进行一场与过去的辩论赛,每一次触摸都是对回忆的确认和放手。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极其敏锐,咖啡杯上残留的口红印、衣柜里那件再也没穿过的外套的气味,这些微不足道的意象,被赋予了巨大的情感张力。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克制的,像是一场精心筹备的慢镜头,让你不得不正视那些你平时选择性遗忘的瞬间。读完后我发现,真正的痛点往往不在于分手本身,而在于“生活惯性”被硬生生地打断后,那些需要重新学习的自处之道。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成熟的视角,告诉你:伤口愈合的过程,远比你想象的要安静得多,也更加漫长。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学性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现代散文诗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又巧妙地融入了非常现代的疏离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空间感”的运用。主人公搬离旧公寓后,对新空间的适应过程,其实是对内心重建的过程的隐喻。阳光洒进新房间的角度、墙壁颜色的微小差异,都成了情绪的触发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内心独白的方式,那不是直白的倾诉,而是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间的“留白”来暗示情绪的涌动。有一段描写主人公在雨夜里对着一张空白的便签纸发呆,文字寥落,却读出了千言万语的无助与清醒。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从不给你明确的答案,而是给你一堆精美的碎片,让你自己去拼凑那个“没有想象中的痛”的真相——也许,不是不痛,而是痛的方式升级了,从尖锐的刺痛变成了持续性的钝痛,让人无处可逃,却也因此获得了某种奇异的平静。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是它对“自我和解”路径的探索。它巧妙地避开了所有关于“报复”或“迅速走出来”的俗套桥段。主人公的成长,体现在她对“被爱需求”的重新定义上。起初,她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前任的影子,试图用新的关系或成就来填补那个空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点慢慢转移到了“我”本身。书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主角学习一项全新的技能,比如陶艺或者编程,这些与情感完全无关的领域,成了她锚定自我的新支点。这个过程是枯燥的,充满了挫败感,但正是这份枯燥和挫败,让她体会到了纯粹的、不依赖于他人的成就感。这种从“被需要”到“自我满足”的转变,细腻而真实,让我感觉,这本书真正治愈的不是失恋的创伤,而是对“完整自我”概念的重建。对于那些正在努力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力量的指南。
评分从情节驱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确实不太适合追求高潮迭起的读者。它的“高潮”是极其内敛的,是一种情绪的饱和点,而不是事件的爆发点。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反高潮”的叙事模式。它更像是对一段关系的“事后解剖报告”,冷静得近乎冷酷。书中关于“共同财产分割”和“社交圈重塑”的描写尤其真实得让人心惊。那些曾经共享的会员卡、习惯性拨打的号码、甚至连共同喜欢的某部老电影,都成了需要被物理隔离或精神重置的对象。这些处理细节,展现了作者对现代亲密关系瓦解过程的深刻洞察。很多描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尤其是关于“假装无事发生”的社交场合,那种强颜欢笑背后的疲惫感,被作者描摹得入木三分。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后能拍案叫绝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在深夜里,关上灯,若有所思,并最终对自己的人生状态进行一次彻底盘点的“阅读体验”。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与内容氛围的契合度极高,那种略显疏离的笔触,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在城市里独自漫步的行人,每个人似乎都带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沉重秘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时间”的弹性处理。在回忆部分,时间是粘稠的、慢动作的;而在描述当下时,时间又是跳跃的、碎片化的。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恰到好处地模拟了记忆对现实的侵蚀与反作用力。它没有煽情地去描述“爱过”的轰烈,反而着墨于“共同生活”中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仪式感——比如固定在周三晚上点的外卖,或者谁负责给植物浇水的小约定。正是这些日常细节的崩塌,构成了“没有想象中的痛”的真正底色:痛点是分散的、无处不在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明白,真正的告别,不是一次性的仪式,而是一系列琐碎而坚决的“不再”。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平共处,并优雅地转身走向一个尚未完全明晰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