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蠡测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大时段研究 | 作者 | 袁行霈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6891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袁行霈先生《蠡测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大时段研究》,收论文凡15篇,所论大都是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大时段研究。所谓“大时段研究”,颇似所谓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但后者带有西方现代主义色彩,容易将历史的发展简单化。作者谦称道:“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宛如浩瀚的大海,本书也不过是以蠡测海。”因以“蠡测”作为书名。其中有些文章是作者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华文明史》全书总绪论,或某一段文学史、文明史的分绪论,涉及的时段非常长,纵向的跨度非常大。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它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宏大历史画卷,脉络清晰得让人惊叹。作者在处理跨越数个世纪的文学现象时,并没有陷入那种时间线索的碎片化叙事,而是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贯穿始终的核心论点。每部分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读者可以很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从一个时代深入到另一个时代,而不会感到思路的中断或混乱。这种大开大合的叙事能力,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深刻洞察。它不是孤立地探讨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而是将个体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中去考察,这种宏观视野极其宝贵,让人对文学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看待文化现象的动态视角。它没有将中国文学史视为一个静止的、已经定型的博物馆陈列,而是强调了“变动”和“张力”在历史进程中的核心作用。作者对于不同思潮之间的碰撞、文学范式转移时的阵痛与新生,有着极为敏锐的捕捉。他似乎总能在看似平静的历史水面下,发现那些涌动的暗流和潜在的驱动力。这种“动态历史观”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学定论,引发了我对既有定论的质疑和反思。它教会我们,理解历史,就必须理解那些不和谐音和未完成的对话。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学术对话感,感觉自己不是在单方面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与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精准和有力,用词考究,逻辑链条严密,充满了思辨的火花。他很少使用那些空泛的、学院派的套话,而是用非常扎实、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即便涉及到一些较为晦涩的理论模型,作者也能用清晰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领会其精髓。这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可读性的平衡,实属难得。读完一个章节,总有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忍不住想立即与人探讨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选择也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即便是现代的印刷技术,也能完美地承载住文字的重量。我特意翻阅了几页,发现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是越来越少见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那种内敛而又大气的风格,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内容的承载,更是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敬意,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的排布。
评分从内容的丰富性和广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极具分量的。它所涵盖的议题之深、涉及的文本之广,都显示出作者在长期耕耘中所积累的深厚底蕴。在论述的细节处,常常能发现一些不为人注意的旁证或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些“边角料”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论述的层次感和可信度。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精微的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没有因为追求“大时段”研究而流于表面。相反,正是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才使得整个宏观结构得以稳固。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大家之作,必然是宏观与微观的完美统一体,每一个元素都服务于整体的价值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