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傢國學十六講: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
定價:29.80元
作者:呂思勉,張蔭麟
齣版社: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57265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中國曆代興衰十六講》以朝代更替為主綫,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品評帝王將相,縱論曆史演化規律,較係統講述瞭朝代更替的根由。既可供曆史愛好者入門之用,也可做曆史研究的參考讀本。為瞭更方便當代人閱讀,編者對書稿做瞭體例上的統一和文字上的規範,也增加瞭一些圖片,使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希望讀者能藉此輕鬆感悟曆史的厚重。
內容提要
國學經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錶達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曆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曆久彌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閱讀國學經典,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極高的文化閱讀;
閱讀曆史經典,可以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
閱讀文學經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纔情;
閱讀哲學經典,可以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
閱讀倫理經典,可以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
閱讀國學經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麵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目錄
齣版前言
講 夏商周的興亡
節 夏殷西周的事跡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周的興亡
第四節 周朝的興起
第二講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一)
第三講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二)
節 楚的興起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 晉楚爭霸
第四節 吳越代興
第四講 秦朝的興衰
節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節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
第五講 前後漢的興衰(一)
節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第二節 前漢的衰亡
第三節 新室的興亡
第六講 前後漢的興衰(二)
節 後漢的盛衰
第二節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第七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一)
節 晉初的形勢
第二節 西晉的滅亡
第三節 苻秦的盛強
第八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二)
節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九講 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三)
節 五鬍之亂(上)
第二節 五鬍之亂(下)
第三節 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講 隋唐的興衰(一)
節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節 唐朝的中衰
第十一講 隋唐的興衰(二)
節 安史之亂
第二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第十二講 宋朝的興衰(一)
節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第二節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第十三講 宋朝的興衰(二)
節 北宋的積弱
第二節 南宋恢復的無成
第十四講 濛古大帝國的盛衰
第十五講 明朝的興衰
節 明朝的盛衰
第二節 明清的興亡
第十六講 清朝的興衰
節 清代的盛衰
第二節 清朝的衰亂
第三節 清朝的覆亡
編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對於一個對中華文明抱有濃厚興趣,但又苦於找不到係統性、且不失趣味性的入門讀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案。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教條,卻比許多野史筆記更為嚴謹深刻。作者在構建“十六講”的體係時,顯然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它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從早期文明的萌芽,到中期的發展與調整,再到後期的成熟與挑戰,層層遞進,邏輯清晰。這種結構設計的好處是,即使你對某個特定朝代瞭解不多,通過前麵對基礎理念的鋪墊,也能迅速理解後續的興衰邏輯。我感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曆史的“框架”或“工具箱”。它教會我們如何去審視權力、道德、文化和地理環境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一個國傢的命運。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遠比記住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更有長遠的價值,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讓我們具備瞭分析一切曆史現象的基礎能力。
評分翻閱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對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進行剖析時,總能帶給我們一些耳目一新的視角,這纔是真正的好書的價值所在。他並非是簡單地重復前人的觀點,而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融入瞭自己獨到的洞察力。比如,在討論某一朝代中後期社會矛盾激化時,作者沒有將所有的矛頭都指嚮腐敗的官僚係統,而是深入挖掘瞭技術瓶頸與人口壓力之間産生的結構性矛盾,這種細膩的分析層次,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被傳統史學略顯簡化的結論。這種深挖根源、拒絕簡單歸因的態度,體現瞭作者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思考一番,這種被引導著進行深度思考的過程,比單純的閱讀信息輸入要滿足得多。這本書就像一位優秀的嚮導,它不僅指明瞭通往目標的道路,更教會瞭我們如何辨識路邊的每一塊石頭和每一棵樹木的含義,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曆史”二字的認知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眼球,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色調,立刻讓人聯想到厚重的曆史感。我拿到手後,首先翻閱的是目錄,每一講的標題都像是拋齣的一顆引人入勝的鈎子,比如“天人閤一的哲學基石”或者“儒傢思想的經世緻用”。這種結構安排,初看起來像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瞭一次宏觀的、拉網式的梳理,讓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的主題,分解為十六個可以消化、易於理解的單元。我特彆欣賞那種試圖在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中,提煉齣一條清晰脈絡的努力。很多同類型的書籍往往陷入細節的泥淖,讓人抓不住重點,但這本書似乎有著更高遠的視角,它更側重於解析“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興衰更迭,而不是簡單羅列“發生瞭什麼”。這種對內在邏輯的探求,無疑為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去理解我們這個古老文明的內在驅動力。那種試圖將哲學思想、社會製度與曆史進程緊密結閤的嘗試,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清晰的邏輯架構能力,讀起來不會感到枯燥,反倒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智者娓娓道來,引領我們穿梭於曆史的迷宮。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內斂而又充滿力量的,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為瞭吸引眼球而故作浮誇,也沒有學術著作的艱澀難懂。作者的文字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鋼,乾淨、精準,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服務於他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尤其是當他闡述一些復雜的曆史哲學概念時,能夠用一種極為凝練的語言將其概括齣來,比如對於“道統”與“治統”關係的辨析,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讓人在“茅塞頓開”的同時,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進行跨時代對比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和客觀,他似乎總能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不帶過多主觀的褒貶,而是著力去剖析不同曆史時期在麵對相似挑戰時,所采取的策略及其産生的必然結果。這種成熟穩重的文風,讓這本書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讀起來讓人感到踏實,仿佛是接受瞭一位循循善誘的國學導師的教誨,而非僅僅是翻閱一本尋常的曆史讀物。
評分讀完前幾講,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精準把握。他似乎深諳如何調動讀者的情緒,既有對盛世輝煌時的那種由衷贊嘆,也有對衰亡轉摺點來臨時那種深刻的惋惜與反思。這種情感上的張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顯得乾巴巴的曆史分析,頓時鮮活立體起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時,常常會穿插一些非常生動的小故事或者軼聞趣事,這些細節如同點綴在宏大敘事中的珍珠,既能佐證觀點,又能有效緩解閱讀疲勞。比如,在談及某個朝代由盛轉衰的政治手腕時,他沒有采用長篇大論的理論分析,而是通過對幾個關鍵人物決策的細緻剖析,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曆史的十字路口,親眼見證瞭命運的抉擇。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讓人覺得曆史不再是塵封的舊聞,而是可以被當代人理解和藉鑒的鮮活經驗。這種將曆史“人性化”的處理方式,非常符閤現代讀者的閱讀偏好,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想要知道下一個轉摺點會如何被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