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琴乐律专著。卷上五篇,为《琴律说》《仲吕复生黄钟论》《以度起律以律起度辨》《管音别有倍半之法与弦音不同论》《五声以中声上字为宫论》;卷下亦五篇,为《读管管见琴弦五声定分说》《三弦独下一徽五弦独上半徽论》《琴弦旋宫转调说》《鼓琴必按节论》《弹琴有念工尺之法论》。篇后多附有绘图及进一步的说明。其大旨以清代御纂《律吕正义》为宗,旁及《管子》及清代王坦《琴旨》之说,其“仲吕复生黄钟”等论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体仍以旧音阶立论,又认为弹琴须念工尺、按拍板。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返璞归真”。市面上太多关于技巧的书籍,恨不得把每一种可能性都量化,恨不得把每一个动作都拆解成最细微的肌肉运动。但《琴律一得》的视角非常高远,它似乎在告诉我,所有的技巧都是为表达服务的,真正的美,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指力”和“气息”时,所用的那些充满诗意的比喻。比如,他将指力比作山涧之泉,强调的是持续的渗透力而非蛮横的冲击力;将气息比作风的流向,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非对抗阻力。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让我不再把练习视为枯燥的重复劳动,而更像是一场与自我、与材质之间的对话。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系统,让你在遇到瓶颈时,知道该向内求索,而不是盲目地向外寻求捷径。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对待手中的乐器,去尊重声音的生成过程。
评分自从翻开《琴律一得》,我发现自己对时间的感知都慢了下来。这本书的节奏感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催促你快点翻页的叙事,而是鼓励你在每一个章节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修身养性”与“乐律构建”之间关联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将音乐视为孤立的技巧,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生命哲学和宇宙观的框架内进行探讨。比如,如何通过对音高、节奏的精确控制,来映照内心的平衡与世界的秩序,这部分的探讨已经超越了乐理的范畴,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思考层面。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典故和文人轶事,都服务于对核心观点的烘托,绝非为了凑字数而生硬植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饱学之士游历山川,他指着眼前的飞瀑流泉,然后告诉我,这正是某种特定音阶的听觉体现。这种跨越感官的连接,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立体和丰富。读完一个段落,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消化那种深沉的意境。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对传统乐器的学习总是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老旧的典籍晦涩难懂,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然而,《琴律一得》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像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每深入一层,都有新的惊喜和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它对“心法”的阐述,作者反复强调“手随心动,心随境转”,这不仅仅是针对弹奏者的忠告,更是对所有艺术追求者的精辟总结。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处理“留白”,那种处理方式让我醍醐灌顶——音乐的魅力,有时恰恰在于那些没有被演奏出来的声音。书中对不同调式在表达不同情绪时的细微差别分析得鞭辟入里,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练习时的心境,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僵硬的指法似乎一下子变得柔软而富有生命力了。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大量留白的设计,让人在阅读时就不会感到压迫,仿佛在跟着作者一起呼吸,一起沉思。它不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用一种极其克制而又饱含热情的笔触,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美学的大门。
评分阅读《琴律一得》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心境的淬炼。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稳重,既不失传统士大夫的典雅,又没有故作姿态的晦涩难懂。作者似乎对乐律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下笔时行云流水,但每一个字句都沉甸甸的,蕴含着多年的体悟。我尤其佩服作者对“悟”的强调。他反复提及,真正的琴律之美,是无法完全被文字和符号所捕获的,它需要一种临在感和体悟力。书中描述的那些关于如何进入“忘我”状态的段落,对我启发很大。我试着将书中的指导融入到日常的冥想和练习中,效果远超我预期的效果。它让我明白,无论是学习任何一门技艺,最终目标都不是成为一个“熟练的匠人”,而是成为一个“有感悟的创造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审视传统艺术的深层意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的节奏进行和解与融合。
评分这本《琴律一得》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故作高深的乐理书籍,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一开始还担心会读得一头雾水,毕竟我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仅限于“听个热闹”,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亲切,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琴师,在你身旁,不厌其烦地为你拆解那些看似玄奥的指法和音律。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弹奏,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理解每一根琴弦背后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比如书中描述“流水”的段落,作者没有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让你瞬间就能把握住那种潺潺流动、变化万千的意境。读完之后,我再去听那些古曲,耳朵里似乎多了一双“慧眼”,能分辨出细微的颤音和力度的变化,体会到古人所说的“韵外之致”。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远比死记硬背技巧来得深刻。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又恰到好处的叙事方式,让人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涤。这本书的价值,绝不是停留在“技法指导”这个层面,它更像是一份通往内心宁静的地图,指引着每一个热衷于此道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