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國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 | 作者 | 青木 |
| 定價 | 24.80元 | 齣版社 | 中國華僑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312273 | 齣版日期 | 2011-05-01 |
| 字數 | 頁碼 | 373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781Kg |
| 內容簡介 | |
| 廣義的“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華各民族傳統文化學術思想的總稱。國學匯通思想學術、典籍製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國脈、國魂、國本,是中國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學熱再次興起,如今方興未艾。 韆百年來,國學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直接影響著國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和行為。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習國學,瞭解國學,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能不知道傳統;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不瞭解國學。然而,國學典籍汗牛充棟,國學內容龐雜浩繁,即使窮盡畢生之力,也難通萬一。 《國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涵蓋瞭國傢政治、思想學術、宗教信仰、天文曆法、神秘文化、兵製禮製、國學掌故、國學典籍、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節日、百工名物等各個方麵的內容,為讀者輕鬆掌握國學知識提供瞭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彆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人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入室,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 在走嚮世界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請翻開《國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進博大精深的國學長廊,領悟國學的精髓,感受國學的智慧,把握傳統文化的脈搏,豐富自身的內涵,成為文化達人。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篇 國傢政治 國傢與王朝 1.中國早期六大文化區係 2.“天下”的範圍 3.“中國”一詞的由來 4.“華夏”代指中國的緣由 5.四夷 6.匈奴的興衰 7.鮮卑人的曆程 8.強盛一時的突厥 9.迴紇汗國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黨項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雲南大理國 15.女真 16.濛古帝國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鞦時代 21.戰國巨變 22.秦 23.西漢 24.東漢 25.三國鼎立 26.西晉和東晉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國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職官製度 35.王 36.嫡長子製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儲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與大司馬 44.禦史大夫 45.郡縣製和州縣製 46.郡守和縣令 47.刺史 48.三輔 49.三省六部製 50.尚書僕射 51.侍中 52.中書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禦史颱 56.唐代五監 57.觀察使 58.參知政事 59.計相 60.諫官 61.路、軍、府、州 62.知府與知州 63.轉運使 64.宣政院 65.行省製度 66.達魯花赤 67.內閣 68.大學士 69.司禮太監 70.都察院 71.東西二廠 72.錦衣衛 73.三司 74.軍機處 75.南書房 76.理藩院 77.總督 78.巡撫 79.道員 80.總理衙門 81.南、北洋大臣 82.欽差大臣 83.駐外大使 84.品階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與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紹興師爺 91.捐納 92.緻仕 從察舉到科舉 93.世卿世祿製 94.徵闢 95.郎官郎吏 96.察舉製度 97.舉孝廉 98.九品中正製 99.科舉製 100.常科 101.製科 102.恩科 103.進士科 104.明經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試與鄉試 109.會試 110.殿試 111.狀元及第 112.榜眼、探花 …… 第二篇 思想學術 第三篇 天人之學 第四篇 文學 第五篇 史學 第六篇 文化藝術 第七篇 民俗文化 第八篇 百工名物 第九篇 國學經典 |
| 編輯推薦 | |
| 洋洋大觀的國學知識百科全書 值得收藏的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一部簡明實用的中國傳統國學知識百科全書 國學堪稱中國人的性命之學,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固本之學,是中國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學習國學,瞭解國學,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走嚮世界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 全麵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學知識百科全書 現代人不可不知的文化精粹,中國人不可不讀的國學寶典 國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數韆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對每一位國人來說。國學是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不瞭解國學;作為一個讀書人,我們不能不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國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瞭解和掌握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分為國傢政治、思想學術、天人之學、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國學經典等篇章。涵蓋瞭兵製禮製、典籍製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天文曆法、神秘文化、語言文字、國學掌故等各個方麵的內容,為讀者輕鬆掌握國學知識提供瞭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彆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入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入室,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 在走嚮世界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請翻開《國學常識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進博大精深的國學長廊,領悟國學的精髓,感受國學的智慧,把握傳統文化的脈搏。豐富自身的內涵,成為文化達人。 終生受益的知識寶庫 曆史學習的佳讀本 暢銷不衰的永恒經典 中國傢庭的理想藏書 |
| 文摘 | |
| 國傢與王朝 1.中國早期六大文化區係 六大文化區係指中國早期的6個區域文化圈,是由中國考古學傢蘇秉琦提齣的。它們分彆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該區係屬於中國北方早期文明,以遼寜西部和內濛古中南部為核心區,又可細分為遼寜朝陽、內濛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帶及河北張傢口等4個分區;東方新石器文化,該區係屬於中國東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山東為中心,又可具體分為魯西南和膠東2個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視為中體文化的黃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輻射整個黃河中遊乃至部分下遊地區,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新時期文化的主流文化;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該區係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早期文明,以太湖為中心,嚮周圍輻射開去,栽培稻米、捕魚、采集水産共同構成瞭當時人的生存方式,春鞦時的吳越文化即由此發端而來;西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該區係屬中國早期西南文明,以環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具體分為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個分區,而四川盆地又分為巴、蜀2個分支,其中的江漢文化成為後來的“楚文化”的主要源頭,南方新石器文化,該文化圈是中國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綫為主軸,輻射福建、颱灣、湖南、江西、廣東等南方地區,該區係文化具有濃厚的海洋風味。 總體而言,六大區係均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000~8000年,彼此之間也互有交流和影響。其中的北方區係、中原區係以及東方區係匯流構成瞭夏商周三代的黃河文明,而西南、南方、東南三區係則後匯集而成瞭長江文明。可以說,這六大文化區係平行發展並相互影響,共同開創瞭中國文化的源頭。至秦統一中國,六大文化融為一體,但仍保留瞭各自的一些特色。 2.“天下”的範圍 “天下”是中國古人對於世界的一種籠統說法,該詞早是齣現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詩經·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莊子》中還有一篇文章取名為“天下”。這時的天下實際上並不大,具體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權所統治的範圍。夏商時主要指黃河中下遊地區,周代則包括瞭長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區等地。另外,周邊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雖未被“王化”,但因其沒有形成穩定的國傢,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嚮被視為王權之下的暫時未開墾之地。因此其時君王一旦南麵稱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瞭。但先秦的一些哲學傢則對“天下”的範圍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莊子認為“天下”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陰陽傢代錶人物鄒衍也認為儒傢所說的“天下”實際上隻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這些觀點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無稽之談。 到秦代,隨著郡縣製的設立,中國的疆土得到極大擴張,“天下”的概念也隨之擴大,南邊和東邊都到瞭大海邊,北邊和西邊則依舊沒有具體邊界,隻籠統地包含瞭北方少數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漢時期,西邊的絲綢之路開通,中國開始和西亞、歐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國傢有生意往來和文化交往。東漢時,西域都護班超還曾派使者前往當時的羅馬帝國(當時中國人稱之為“大秦”),隻是因故未能到達目的地。2世紀中葉,羅馬皇帝馬可·奧裏略·安東尼派使者給漢桓帝送來瞭禮物。因此漢代時人們開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於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們基本接觸不到遠邦異國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國人還是習慣性地以包括中國以及周邊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處於中國文化圈以內的日本、朝鮮等國在內的區域為“天下”。因此這裏的天下已經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義。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的天下,指的僅是中國。而這句還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說,顯然他知道“天下”並沒有這麼小,而隻是將“天下”作為一種政治概念。 |
| 序言 | |
| 篇 國傢政治 國傢與王朝 1.中國早期六大文化區係 2.“天下”的範圍 3.“中國”一詞的由來 4.“華夏”代指中國的緣由 5.四夷 6.匈奴的興衰 7.鮮卑人的曆程 8.強盛一時的突厥 9.迴紇汗國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黨項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雲南大理國 15.女真 16.濛古帝國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鞦時代 21.戰國巨變 22.秦 23.西漢 24.東漢 25.三國鼎立 26.西晉和東晉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國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職官製度 35.王 36.嫡長子製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儲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與大司馬 44.禦史大夫 45.郡縣製和州縣製 46.郡守和縣令 47.刺史 48.三輔 49.三省六部製 50.尚書僕射 51.侍中 52.中書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禦史颱 56.唐代五監 57.觀察使 58.參知政事 59.計相 60.諫官 61.路、軍、府、州 62.知府與知州 63.轉運使 64.宣政院 65.行省製度 66.達魯花赤 67.內閣 68.大學士 69.司禮太監 70.都察院 71.東西二廠 72.錦衣衛 73.三司 74.軍機處 75.南書房 76.理藩院 77.總督 78.巡撫 79.道員 80.總理衙門 81.南、北洋大臣 82.欽差大臣 83.駐外大使 84.品階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與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紹興師爺 91.捐納 92.緻仕 從察舉到科舉 93.世卿世祿製 94.徵闢 95.郎官郎吏 96.察舉製度 97.舉孝廉 98.九品中正製 99.科舉製 100.常科 101.製科 102.恩科 103.進士科 104.明經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試與鄉試 109.會試 110.殿試 111.狀元及第 112.榜眼、探花 …… 第二篇 思想學術 第三篇 天人之學 第四篇 文學 第五篇 史學 第六篇 文化藝術 第七篇 民俗文化 第八篇 百工名物 第九篇 國學經典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典雅的配色和字體選擇,透著一股子沉穩大氣,拿在手裏份量也挺足,感覺就像捧著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紙張的質感,摸上去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而是略帶紋理的啞光,讓人閱讀的時候心情格外寜靜。內頁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號大小適中,行距和頁邊距的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而且,這本書的裝訂方式似乎很結實,翻頁的時候很順暢,不會有那種生怕一不小心就散架的擔憂。光是看著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就覺得整個書房的文化氛圍都提升瞭不少檔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有品位的傢居裝飾品。初次接觸時,我就被這種“內外兼修”的質感所摺服,這種對書籍本身的尊重,往往預示著內容也絕不會是敷衍瞭事之作。它成功地在快節奏的時代,保留瞭一份對傳統閱讀體驗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還體現在它對“文化自信”的潛移默化培養上。在當今這個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外界的思潮所裹挾,反而對自身文化根源産生疏離感。然而,當我們真正深入瞭解我們祖先在哲學、藝術、科技等方麵取得的輝煌成就時,那種由內而外産生的敬佩和自豪感是無法替代的。這本書在講述那些光輝燦爛的曆史片段時,沒有刻意地進行拔高,而是用一種平實甚至略帶幽默的筆觸,將那些智慧和美德娓娓道來。它讓我重新認識到,我們幾韆年的文明積纍,絕非是故紙堆裏的陳舊教條,而是活生生的、充滿生命力的思想源泉。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連接感——與韆年前的智者在精神上的對話,這是一種非常深沉和令人愉悅的體驗,它讓你在喧囂中找到瞭一份堅實的文化立足點。
評分說實話,我平時工作非常忙碌,很難抽齣大塊時間來靜心閱讀厚重的典籍。所以,對於工具書和常識類的書籍,我的核心訴求是“效率”和“準確性”。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的內容組織非常注重實用性,很多知識點的提煉和總結,都直接指嚮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文化盲區或者誤解之處。比如,關於某些傳統節日習俗的起源考證,它給齣的解釋就比我之前聽到的各種民間說法要嚴謹和到位得多。每當我在閱讀其他書籍或觀看影視作品時遇到不解的文化符號,翻開這本書,總能迅速定位到相關的條目,並得到一個簡潔而有力的解答。這種即時查閱和即時滿足感,讓它成為瞭我書桌上利用率最高的書籍之一,真正體現瞭“常識”的價值——解決日常的疑惑,提升日常的談資和認知水平。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資料的廣度和深度。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要麼隻聚焦於某一個朝代或某一個學派,內容相對片麵;要麼就是信息量巨大,但缺乏係統性的梳理和歸納,讀完後往往是知識點散亂,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這本書在內容覆蓋麵上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它似乎構建瞭一個非常宏觀的知識框架,從上古的傳說一直延伸到近代的思想變遷,涵蓋瞭文學、藝術、哲學、曆史、風俗等多個維度。更難得的是,它在介紹這些龐雜信息時,非常有條理地運用瞭大量的對比和分類,使得原本看似韆頭萬緒的國學知識,被清晰地組織在瞭不同的模塊之下。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幫助讀者建立瞭對整個國學圖景的認知地圖,做到瞭“綱舉目張”,而不是簡單的知識點堆砌。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好幾本關於古代哲學和曆史的入門讀物,但坦白說,很多書要麼過於學術化,術語堆砌,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為瞭追求通俗而過度簡化,以至於失掉瞭原有的精髓和韻味。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則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沒有故作高深,用詞遣句都力求清晰明瞭,即便是初涉國學領域的新手,也能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但同時,它又絕不流於錶麵,在解釋一些關鍵概念時,會非常精準地引齣其背後的曆史脈絡和思想演變過程,讓人讀起來有種“原來如此,豁然開朗”的頓悟感。特彆是它在闡釋一些復雜禮儀或典故時,總能結閤生動的例子進行對比說明,這種教學相長的效果,遠勝過枯燥的定義羅列。感覺作者是一位真正理解如何將深奧知識轉化為易於吸收的“營養餐”的高手,而不是簡單地“翻譯”古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