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千心理:婚姻与家庭治疗案例
定价:30.00元
作者: 戈尔登(Golden L.B.),吴波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1959877
字数:
页码:2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婚姻和家庭治疗是一种哲学思想还是一种工具,一种实践的方式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本书描述了的专业治疗师所运用的种种方法,包括那些好的、的或者正确的治疗方法,这是一段段荆棘丛生的婚姻,又是一个个愁云密布的家庭,但终是帮助您冲破婚姻和家庭的障碍,解决家庭要面对的常见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内容提要
便秘的小男孩
抑郁的单身母亲
沟通困难的夫妻
沉迷网络的中年男子
母亲眼中的暴力儿童
吸毒和待的家庭
……
一段段荆棘丛生的婚烟,一个个愁云密布的家庭。
21位心理治疗师倾力奉献,不同派别的治疗方法,身临其境的治疗过程。
也许他们的治疗方法并不是适当的,也许你对这些案例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正是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才能使我们获益更多,成长更多。
本书的第二版增加了三个新作者。卡萨多讲了一个移民家庭的故事,加提里兹介绍一了段女同性恋关系。在瓦拉德兹的案例中对隐喻的有力运用值得关注。
作者认为婚烟和家庭治疗因为其本身具有成本效益而成功地适应了市场的要求,当你针对系统进行治疗时,便会取得效果。对作者来说,有效的疗法并不特指特定的咨询方法(尽管有些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得到了研究证实)。相反,对作者而言,一个有效的疗法常以某一特定的偏见为其特片,那就是:咨询师提供少的帮助来减轻“患者”表现出的症状。
作者认为这本书适合作为婚烟和家庭疗法综合理论教材的补充。从中你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婚烟与家庭治疗师们,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有时精彩,有时又非常无奈的真实境况。请注意,在每个案例中,为保密的原因,来访者的真实身份都被隐藏了。
目录
1 沉迷于网络的男人
2 当问题成为礼物时
3 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
4 对指责架构的再定义
5 要遗忘的婚外情
6 失与得
7 这不是我们的错
8 让我做自己
9 不愿离家的男孩
10 “出柜”
11 将家庭聚在一起
12 带着爱来自俄罗斯
13 一个家庭的悲痕
14 “自私”的母亲与“不听话”的少年
15 巴拉夫妇
16 打破僵局:走向亲密
17 浪费时间还是投入时间?
18 超速恶魔和后座上的司机
19 拳击手和止血员:对婚烟的隐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治愈人心的良药,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但那种内心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案例,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盲点和固有的模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和家庭系统中的权力动态时,简直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代际创伤”的部分,它让我回溯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明白了许多看似无解的冲突其实都有着历史的渊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反思自己过去处理矛盾的方式,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俯瞰着自己和伴侣之间的互动,那些曾经的争吵和误解,现在看来,都有了更深层的解释。这本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婚姻和家庭动力学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的智慧,让人在面对现实挑战时,能拿出更成熟、更有同理心的应对策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将“个体成长”和“关系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清晰地阐述了,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然建立在两个成熟的个体之上,反之亦然。我特别喜欢它对“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概念的运用,这在处理大家族聚会时的压力感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往我总以为,爱家人就意味着要融为一体,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告诉我,真正的爱,是既能保持紧密连接,又能拥有清晰的自我界限。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覆盖了现代社会中各种家庭形态的挑战,从丁克家庭的内部张力到多子女家庭的资源分配不均,都有深入的剖析。我感觉自己不光是学到了如何处理夫妻关系,更是学到了如何更智慧地处理我与父母、甚至我未来可能面对的孩子的关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领悟的“工具书”,它的价值远超定价。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它不适合那种想快速获得“速成秘籍”的读者。每一章都像是在剥开洋葱层层叠叠的外皮,揭示出人性中那些复杂、纠结甚至有些丑陋的真相。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婆媳关系”和“原生家庭边界”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塑造成“反派”,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期望、个人需求和情感依恋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僵局。书中有些案例的结局并不完美,这反而让我感到更加真实和受用,它提醒我们,治疗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魔法。我更欣赏的是作者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那种既接纳又推动的治疗哲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完美家庭”这个虚妄的概念。读完之后,我立刻和我的伴侣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我们不再指责,而是开始共同梳理我们各自的“家庭剧本”。这是一次痛苦但极其有价值的自我重塑。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自我暴露”的风险,我常常在阅读某个案例时,冷不防就被击中,需要放下书本,去处理自己涌上来的情绪。作者在处理极端案例,比如婚姻中的背叛或长期的情感疏离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冷静的慈悲”。他没有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而是专注于探寻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和未被满足的连接渴望。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夫妻如何重建安全感”的章节所打动,它强调了“修复性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琐碎中,通过微小的、持续的努力,重建信任的桥梁。这本书不是给你一个快速修补裂痕的胶水,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关系工程师”,知道哪里该加固,哪里该疏通。它对“沟通技巧”的阐述也极其高明,不是教你如何漂亮地说话,而是教你如何真正地去倾听,去看见对方隐藏的脆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爱”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从浪漫的激情转向了深刻的承诺与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第一次读起来略显学术,但一旦沉浸进去,你就会发现那种严谨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心理学概念时所采用的“故事化”处理方式,不是干巴巴的理论灌输,而是将复杂的结构功能理论、依恋理论等,巧妙地融入到真实人物的叙事之中。这使得理论变得鲜活可感,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知识。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在婚姻中感到“卡住”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提供了一张精密的系统蓝图。它帮助我理解,我的问题可能不是出在“我”或者“他”身上,而是出在我们共同构建的那个“关系场域”里。当我开始用“三角化”、“情感三角”这些词汇来重新描述我和家人的互动时,突然间,那些混乱的感受就有了秩序。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让你从“症状”转向“结构”,从“谁是错的”转向“系统是如何运作的”。非常推荐给心理学爱好者和正在寻求深刻自我成长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