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准备与孕期保健宜忌速查

孕前准备与孕期保健宜忌速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baby母婴项目组 著
图书标签:
  • 孕前准备
  • 孕期保健
  • 备孕
  • 孕妇
  • 育儿
  • 健康
  • 医学
  • 妇产科
  • 怀孕
  • 母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0177
商品编码:300029543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孕前准备与孕期保健宜忌速查

定价:39.8元

作者:ibaby母婴项目组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27101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一查就知。

·以宜忌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为准妈妈提供孕前、孕期营养、生活、保健指南,以*少的时间迅速掌握*多的信息。

·全面搜集孕前、孕期准妈妈*关心的问题,详细介绍产科医生没有时间告诉你而又必须知道的孕产知识和细节指导。在需要的时候,随查随用,及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帮助孕妈妈避免孕前孕期生活中的种种误区,树立科学的观念,孕育健康聪明的宝宝,平安快乐地度过孕期。

·孕前和孕期不可不知的营养、保健、生活宜忌,如孕前宜拔掉智齿,孕前忌洗澡水温过高,孕期宜及时治疗感冒,孕期忌使用洗涤剂……诸多生活细节,怎么做才科学,准妈妈切不可忽视。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宜忌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为准妈妈提供孕前、孕期营养、生活、保健指南,帮助孕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孕期保健常识,包括日常饮食、起居环境、运动方式、生活细节、常规产检、常见妊娠问题各个方面,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并给出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的科学应对方法。本书以速查形式进行编排,体例简明,内容全面实用,是孕产妇的保健工具书,可以随查随用,十分便捷,及时解决诸多疑问,为孕产期健康保驾护航。

目录


作者介绍


ibaby母婴项目组:致力于妊娠、分娩、育儿、早教的研究,由多名业内专家组成,为中国的妈妈和宝宝提供科学、前沿、全面、实用的养育知识。

文摘


孕前准备宜忌速查

孕前知识准备

怀孕年龄

 

YES 宜适龄受孕

一般提倡女性在2430岁生育,再晚也不要超过35岁。但这不等于说丈夫的生育年龄不用考虑。据统计,丈夫年满55岁,即使妻子的年龄在35岁以下,因畸变率增加也容易生育先天性的孩子。

超过40岁的男性生育畸形儿的机会可高达6‰,较40岁以下的男性高出20%。晚婚晚育虽应提倡,但高龄生育也不利于优生。所以,广大育龄夫妇应适龄受孕,以利后代健康。

 

NO!忌过早生育

 

虽然女性20岁左右时身体发育到了程度,但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就骨骼而言,要完成骨骼的钙化,一般要到23岁。如果过早地结婚、生育,正在发育中的母体本身就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则难以及时供给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如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无机盐等。这不仅会造成母体的骨质疏松和肌肉劳损,也会直接影响胎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据统计,20岁以下的年轻母亲所生子女中,先天性畸形及低体重儿发生率较高。早育很可能会因为母体骨盆韧带松弛不够,再加上精神紧张、产力不足而造成难产,新生儿死亡率也随之增加。

男女青年在20岁左右,大脑发育正处于内部构造逐渐复杂化的过程中。此时结婚,一方面,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能力尚未健全,不易控制过度的性冲动,可能影响健康;另一方面,过度的性生活也可能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和大脑的发育,对智力发育不利,影响学习和工作。

对于结婚较早的人来说,早生育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统计表明,有些妇科病的发生与生育过早有关。在早婚、早产和多产的女性中宫颈癌发病率较高,比适龄结婚和生育少的女性的发病率要高出数倍。

 

NO!忌过晚生育

 

过晚生育也不好。35岁以上的女性生育的子女畸形率明显上升,例如:生育先天性婴儿的概率,由30岁前的0.07%上升为0.4%2%;婴儿的死亡率也比30岁前增加30%50%。另外,高龄初产妇分娩时容易发生难产。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概率较高,同时,父亲高龄也会造成胎儿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男性超过40岁生育,新生儿症概率明显提高。而且,父亲年龄每增加5岁,其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就会提高1%。与父亲高龄有关的单基因突变疾病可分为3大类:

高关联性:包括软骨发育不全、侏儒症、骨化性肌炎、马凡氏综合征、尖头并指畸形5种。

    关联性: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结节性硬化症3种。

隔代关联性:包括A型血友病、勒西·尼汉综合征、杜肯氏肌萎缩症,这3种疾病与外祖父的生育年龄太高有关。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然受其影响。虽然我国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受孕月份以春末夏初较为理想。因为这时怀孕,孕后正处于瓜果、蔬菜生产和销售的旺季,适合妊娠早期孕妇饮食和营养的多方面需要。到了妊娠中期,胎儿正值发育旺盛时期,对营养的品种和数量的需求与日俱增。恰好这时已从炎热的夏季步入凉爽的秋季,孕妇的妊娠反应逐渐消失,食欲增加,胎儿需要的各种营养都能从母体中得到充分供给。经过一冬较好的休息,到第二年春暖花开之际,孕妇分娩,胎儿降生,对母子健康都有益。这个季节出生的婴儿,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穿衣盖被少,身体活动不受限制,且户外活动机会多,利于婴儿早期智能的发育。

 

NO!忌炎热或寒冷季节受孕

 

因为妊娠前3个月,正是胎儿的大脑皮质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胎儿致畸敏感期,天气炎热会影响食欲,导致蛋白质摄入量减少,机体消耗量大,会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严寒季节孕妇多在室内活动,新鲜空气减少,接触呼吸道病毒的机会增多,孕妇容易受到流行性感冒、风疹等病毒的感染,造成胎儿畸形。

一旦排出后只能在体内存活24小时,在这短短的24小时内,如果没有出现也是不会受孕的(正常健康能在女性生殖道存活57天)。常有一些女性朋友用排卵试纸找排卵日,当试纸出现反应后才,但此时为时已晚。

从一经排出,10分钟内就被输卵管的伞端抓进输卵管,然后随着输卵管的蠕动慢慢向腔内运行。一般与就是在输卵管内相遇并受精的,形成受精卵后继续向腔内运动,经过78天的时间,受精卵种植于内膜,我们称为“着床”。输卵管要能够正常地蠕动、运动,能够让顺利地向方向前进,如果这一个环节失调也会造成受孕失败。

总之,一个月经周期受孕的成功率不是100%的,在正常健康状态下的成功率大体是20%。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说,在有正常性生活且双方身体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也不会保证每个月经周期在生存的24小时内准确无误地与相遇,而一旦错过这短短的24小时,这个周期就会宣告受孕失败。从临床经验来看,正常的有性生活的夫妇在一年内才能受孕都是正常现象,大可不必过度担忧。

 

 

排卵日的推算方法

 

1.根据月经周期长度推算排卵日

有相当多的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长则40多天,短则25天,排卵期该如何算呢?只要有一个规律的月经周期,那么下一次月经的日期应该是可以预知的。排卵时间应该在下次月经前的14天。举一个例子:月经周期如果是37天,末次月经的时间是11号,下次应该在26号来月经,那么排卵期大概就是122号。夫妇尽量选择在排卵前后几天内,就像人们常说的对要围追堵截,让在生殖道中守候的到来。

2.根据宫颈黏液变化推算排卵日

宫颈黏液由颈管里的特殊细胞所产生,随着排卵和月经周期的变化,其分泌量和性质也跟着发生变化。在一个月经周期中,先后出现不易受孕型、易受孕型和极易受孕型3种宫颈黏液。

1)不易受孕型宫颈黏液

月经周期中的早期黏液,在月经干净后出现,持续3天左右。这时的宫颈黏液少而黏稠,外阴部呈干燥状而无湿润感,内裤上不会沾到黏液。这个时期称为阴部“干燥期”。这种“干燥期”的天数在每个周期里可发生变化,在长周期里可能天数很多,在短周期里可能很少,甚至没有。

2)易受孕型宫颈黏液

这种黏液出现在月经周期的第9天以后,随着中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升高,宫颈黏液逐渐增多、稀薄,呈乳白色,这时外阴部有湿润感。

如果月经后没有干燥期,表示黏液已经开始分泌。在排卵前有黏液的日子到峰日(怀孕“高峰日”,简称“峰日”)后的3天内易于怀孕。

3)极易受孕型宫颈黏液

排卵前几天,雌激素进一步增加,宫颈黏液含水量更多,也更加清亮,如同蛋清,黏稠度小,润滑而富有弹性,用拇指和食指可把黏液拉成很长的丝状(可达10厘米),这时外阴部有明显的湿润感。一般认为分泌物清澈透明呈蛋清状、拉丝度长的一天是排卵日,在这一天及其前3天和后3天一起被称为排卵期。

3.根据体温变化推算排卵日

在月经周期中,女子的体温是有高低变化的,常常是月经前半期体温稍低,后半期体温稍高。为什么会这样呢?除排卵外,还分泌激素(主要为雌激素和孕激素)。在排卵前卵泡的生长、成熟阶段,以分泌雌激素为主。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黄体能产生两种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其中孕激素能刺激体温中枢,使体温略为上升,正常女性在排卵后体温可升高0.3℃~0.5℃。因此,通过检查基础体温可以判断排卵日期。

所谓基础体温,是指除运动、劳动、进食或精神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外,在安静时所测得的体温。一日当中,清晨醒来时是测量基础体温的佳时机。

人的体温受外界环境和机体内在活动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为了排除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早晨67点醒来尚未起床时的体温被称为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是人体一昼夜中的低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对黄体酮作用极为敏感,少量的黄体酮即可引起体温升高。

女性排卵后次日,因形成黄体,黄体分泌黄体酮会使体温上升0.6℃左右,而使体温呈现高低两相变化。高温期持续1216天(平均14天)。若没怀孕,黄体萎缩停止分泌黄体酮,体温下降,回到基本线,月经来潮;若已经怀孕,因黄体受到胚胎分泌激素作用,继续分泌黄体酮,体温持续较高。若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形成,所以体温将持续较低。

 

 

 

NO!忌过频后受孕

 

过于频繁,会造成的过度消耗,使的总量不足而使受孕率下降;过疏,老化的和死比例过高,也影响受孕。备孕期的性生活频率建议每34天一次。和谐甜蜜的性生活可以促进性激素分泌,对受孕十分有益。

 

YES 宜少量多次喝水

 

每天应该喝多少水?这个问题讨论很多,但只有大致的结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普通成年人每天少饮水1200毫升(6杯)。

1200毫升水只是一个低下限,实际饮水量可以比这个数值多。孕妇就要适当多喝一些水,尤其是在天气比较热、出汗、户外工作、户外活动时间长、运动量大等情况下,更应加大饮水量,每天2000毫升或更多都是可以的。当然,如果孕中期或孕晚期有水肿出现时,就要限制饮水量,每天1000毫升或者更少。严重时,要遵从医嘱。此外,孕妇饮用的牛奶、豆浆等液体食物中的水,也可以算作饮水量。

除每日喝水总量外,喝水的时间和方法也很重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喝水应该少量多次,每次200毫升左右(1杯)。”少量多次喝水的具体做法是:早晨起床一大杯(200毫升~400毫升,以不影响早餐为前提),晚上睡前12小时一杯水(200毫升),其余的水(46杯)在一天内尽可能均匀地或适时地饮用。

晨起后的杯水尤为重要。经过数小时的睡眠,未进食也未饮水之后,血液处于比较黏稠的状态,此时喝一大杯水,有助于稀释血液。

 

NO!忌感到口渴再喝水

 

水是人体中含量多的成分。对生命生存而言,水比食物更重要。断水比断食对生命的威胁更为严重,如果断食只饮水,人尚可生存数周;但如果断水,则只能生存数日。

不要等口渴时再喝水。水对身体健康亦有重要影响。水摄入不足或水丢失过多,可引起体内缺水,亦称“脱水”。缺水将危害胎儿健康。脱水早出现的症状是口渴,口渴也是人们喝水的主要驱动力。不过,要是非等到口渴再喝水,却已经迟了。因为口渴的感觉一出现,说明身体内已经有程度的缺水,而且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口渴感的正常出现。所以,要主动喝水,不要等口渴再喝。

 

NO!忌用饮料代替水

饮料的种类非常多,不同品种的饮料成分不同,即使同一种饮料,不同厂商的产品也有差异。但饮料的基本成分还是比较相似的,主要有水(80%以上)、糖(15%)和各种食品添加剂(主要是防腐剂、甜味剂、色素、香料、稳定剂、增稠剂等)。有些还含有很少量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总体而言,饮料营养价值很低,是典型的高能量低营养食品。孕期应该少喝饮料,尤其不能用饮料代替喝水。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不但毫无营养价值可言,还含有大量的糖、磷以及多种食品添加剂。1听(335毫升)可乐含有38克白糖、150千卡的能量、30毫克~55毫克、30毫克~40毫克磷,还有焦糖色素、防腐剂等。所有这些不但对健康都是毫无益处的,而且还会抑制肠道吸收钙、铁、锌、铜等营养元素。而且还容易让人上瘾,欲罢不能,建议准妈妈不要喝。

有些饮料看上去很美,比如那些添加维生素C并以此为卖点的饮料,有些产品甚至宣传喝一瓶饮料相当于吃几个水果的营养价值,事实上并非如此。又比如茶饮料,只是用茶汁、茶叶提取物或茶多酚加上糖、焦糖色素、香精、磷酸盐等配制而成。

如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和乳饮料等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富有营养,其实它们的营养价值与水果、蔬菜和奶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还常常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属于此类的还有所谓“植物蛋白饮料”,即豆奶、椰子汁、杏仁露、花生乳等。当然,如果准妈妈非喝不可的话,这些饮料比其他的要好一些。

有些配方较为特殊的饮料,如运动饮料、功能性饮料等,适合特定的人群饮用,不太适合准妈妈饮用。


序言



《生命初启:健康孕育的科学指南》 第一章:生命播种前的耕耘——理想受孕的科学准备 孕育新生命,是生命轮回中最神圣也最精密的篇章。而一个健康宝宝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男女双方共同努力、科学播种的必然结果。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索生命播种前的每一个细节,从宏观的生理周期到微观的营养元素,为您打造坚实的生命摇篮。 第一节:女性生理周期的奥秘与把握 月经周期解读: 规律的月经周期是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我们将详细解析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和月经期,以及它们各自在受孕过程中的作用。了解这些周期变化,能帮助您更准确地捕捉受孕的最佳时机。 排卵期预测技巧: 排卵期是受孕的关键。本书将介绍多种行之有效的排卵期预测方法,包括基础体温法、宫颈粘液观察法、排卵试纸的应用,以及结合症状(如排卵痛)的综合判断。掌握这些技巧,能显著提高受孕几率。 生殖激素与受孕: 详细阐述孕激素、雌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等关键生殖激素在月经周期和排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对受孕的影响。在必要时,了解这些激素的平衡状态,对于评估生殖健康至关重要。 第二节:男性生育力的精细调养 精子健康的重要性: 精子的数量、活力和形态是决定受孕的关键。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响男性精子健康的各类因素,包括生活习惯、环境影响、疾病因素等。 优化精子质量的科学方法: 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男性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以及避免高温环境等方式,全面提升精子质量,为生命的种子注入活力。 男性生殖健康评估: 介绍精液分析的各项指标解读,帮助男性了解自身精子状况,并为备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营养与生活方式——孕育的基石 备孕期均衡营养膳食指南: 详细列举备孕男女双方在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方面的需求。重点强调叶酸、铁、锌、钙、维生素D等对生殖健康和胎儿早期发育至关重要的营养素。 备孕饮食禁忌与推荐: 明确指出备孕期间应避免或限制的食物,如高汞鱼类、加工食品、过量咖啡因等,并推荐富含营养的天然食物。 健康生活方式塑造: 强调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心理调适在备孕中的作用。指导如何管理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迎接新生命做好身心准备。 戒除不良习惯: 详述烟草、酒精、毒品对生殖健康和胎儿发育的严重危害,并提供有效的戒断策略。 第四节:孕前医学检查与健康评估 常规孕前体检项目: 详细介绍孕前男女双方应进行的各项医学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遗传病筛查(如地中海贫血)等,以及这些检查的重要性。 生殖系统专项检查: 针对女性,介绍妇科检查、宫颈癌筛查(TCT/HPV)、盆腔超声等;针对男性,介绍生殖器检查等。 慢性疾病的管理: 重点指导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女性,如何在孕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管理,以降低孕期风险。 疫苗接种与免疫: 解释孕前接种特定疫苗(如风疹、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疫苗)的必要性,以及确保自身免疫力,为胎儿提供保护。 家族遗传病咨询: 强调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夫妇,应提前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遗传风险,并探索规避策略。 第二章:生命守护的旅程——科学孕期的健康之道 孕期是生命孕育最为关键的阶段,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牵动着母亲与胎儿的健康。本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您呈现孕期各个阶段的健康指南,帮助您平稳度过这充满期待的280天。 第一节:孕早期(0-12周)——生命萌芽与早期呵护 妊娠确认与早期症状识别: 介绍早孕反应(恶心、呕吐、疲劳、尿频等)的发生机制和缓解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验孕棒、血液检查和超声检查确认妊娠。 孕早期营养需求与膳食调理: 强调叶酸补充的持续重要性,以及孕早期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原则。指导如何调整饮食以应对早孕反应,如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胎儿早期发育关键期: 详细阐述胎儿重要器官(如神经管、心脏)的形成过程,强调此阶段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有毒化学物质、某些药物)的重要性。 孕早期常见的健康问题与应对: 介绍先兆流产、异位妊娠等早期风险,以及如何通过休息、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首次产检与母体变化: 讲解孕早期首次产检的重要性,包括建立母子健康手册,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以及监测孕酮、HCG等激素水平。 第二节:孕中期(13-27周)——稳健生长与活力显现 胎儿快速生长期: 描述胎儿在此阶段的快速生长发育,包括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的完善,以及胎动的出现。 孕中期营养重点: 强调孕中期对蛋白质、钙、铁、DHA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指导孕妇如何通过饮食科学补充。 孕期体重管理: 讲解孕期体重增长的合理范围,以及体重增长过快或过慢的潜在风险。 孕中期常见不适与缓解: 介绍孕中期可能出现的腰酸背痛、静脉曲张、水肿等问题,并提供居家缓解建议。 产检常规项目与筛查: 详细介绍孕中期重要的筛查项目,如唐氏综合征筛查、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四维彩超等,并解释其意义。 胎教的科学性: 探讨科学胎教的方法,如音乐胎教、语言胎教、情绪胎教,强调营造积极愉悦的孕育环境。 第三节:孕晚期(28-40周)——迎接新生与分娩准备 胎儿成熟与分娩信号: 描述胎儿接近成熟的状态,以及临近分娩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生理信号,如规律宫缩、见红、破水等。 孕晚期营养摄入: 指导孕晚期营养补充的重点,如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同时注意控制糖分和脂肪。 孕期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管理: 重点关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等高危情况,强调定期产检和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分娩方式的选择与准备: 详细介绍顺产和剖宫产的利弊,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做出选择。指导孕妇进行待产包准备、制定分娩计划。 产前运动与放松技巧: 推荐适合孕晚期的温和运动,如散步、瑜伽,以及呼吸训练、冥想等放松技巧,帮助孕妇为分娩积蓄力量。 产后恢复的初步了解: 简要介绍产后母乳喂养、伤口护理、心理调适等基本知识,帮助孕妇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第四节:孕期健康监测与风险预警 胎心监测的意义: 解释胎心监测在评估胎儿宫内健康状况中的作用,以及何时需要进行。 异常信号的识别: 详细列举孕期可能出现的异常信号,如腹痛、阴道出血、胎动异常、水肿加剧、头晕目眩等,并指导孕妇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药物使用原则: 强调孕期用药的谨慎性,讲解哪些药物是孕期禁用或慎用的,以及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指导孕妇如何预防孕期常见感染,如尿路感染、阴道炎等,以及感染对母婴健康的潜在影响。 心理健康调适: 探讨孕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强调保持积极平和心态对孕育的重要性。 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全面、科学、易懂的孕育健康指南,助您顺利度过生命中最美好的旅程。请记住,科学的知识是您孕育健康宝宝最有力的武器。

用户评价

评分

市面上关于孕期的书籍有很多,良莠不齐,真正能够做到“速查”且信息准确的并不多见。我对这本书的“宜忌速查”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我平时工作很忙,经常需要出差,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研究复杂的理论知识。我更希望能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答案,并且是权威、可靠的答案。比如,如果我突然想吃某种食物,或者不确定某种药物是否可以用,能够迅速查到这本书的答案,减少我的担忧和不确定性。所以,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和信息检索的便捷性是我非常看重的。希望它能够逻辑清晰,分类明确,让我能够快速定位到我想要的信息。如果它还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图表或者小贴士,那就更完美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准爸爸,虽然书名听起来更像是写给妈妈看的,但我认为备孕和孕期保健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男性视角提供哪些关于孕前准备和孕期保健的建议。例如,在孕前,父亲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对精子的质量是否有影响?作为准爸爸,我应该如何配合妻子进行孕前调理?在妻子怀孕后,我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她,分担她的辛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男性参与的内容,让我们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孕育新生命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而不是仅仅旁观。如果这本书能有一些关于如何与孕妇沟通、如何理解她的情绪变化、以及如何在孕期共同做好准备的内容,我会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对我们整个家庭都非常有益。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机真的太棒了!我最近刚刚开始考虑备孕,身边也陆陆续续有一些朋友怀孕,大家都会互相交流经验,但信息碎片化且真假难辨,总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感觉就像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找到了一盏明灯。我最看重的是“宜忌速查”这个特点,想想看,孕前和孕期那么多的注意事项,从饮食、运动到生活习惯,甚至用药,都充满了各种“能不能”和“应该怎么做”。如果每次都要翻厚厚的书籍或者上网搜索,效率太低了,而且万一查到错误的信息,后果不堪设想。这本书正好解决了我的痛点,我迫不及待想翻开看看,究竟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又有哪些是绝对要避开的雷区。尤其是孕前,很多细节往往会被忽略,但这些细节却可能对未来的宝宝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系统、权威的指导,让我能够科学、安心地开启我的备孕之旅。

评分

作为一位有经验的孕妇,我深知孕期保健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市面上很多书都在强调“不能吃什么”,但对于“应该怎么吃”、“什么对宝宝更好”的积极性指导却相对较少。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列出各种禁忌,我更想了解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搭配,来为宝宝的健康发育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在不同的孕期阶段,营养需求会有哪些变化?有哪些食物是富含孕期所需关键营养素的?如何科学地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孕期运动的科学建议,如何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何避免运动损伤,以及运动对孕妇和胎儿的益处。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全面、更积极、更具指导性的孕期保健方案,帮助我更好地度过孕期。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即便是要孩子,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尽量舒适和健康。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很实用,但我更关注它是否能提供一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罗列条条框框。我知道怀孕是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身体会有很多变化,情绪也可能不稳定,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在“宜忌”之外,还能分享一些如何缓解孕期不适、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那将是锦上添花了。比如,对于孕早期常见的孕吐,除了建议少食多餐,是否还有一些更具体的、能够有效缓解的方法?或者在运动方面,除了提醒哪些动作不能做,能否提供一些适合不同孕周的、既能锻炼身体又不至于过于劳累的运动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又善解人意的过来人,给我最温暖、最实用的指导,让我感觉不那么孤单和焦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