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52804645 李敖精编:何心隐集 李贽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 李敖

9787552804645 李敖精编:何心隐集 李贽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 李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李敖
  • 何心隐
  • 李贽
  • 古籍
  • 文学
  • 思想
  • 明代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杂文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45
商品编码:3001483928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何心隐集 李贽集

定价:66.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9”选录了何心隐的《何心隐集》和李贽的《李贽集》。何心隐是王守仁的三传弟子,他在《何心隐集》中阐述了人为天地之心,心是太极,心即是理的观点。《李贽集》是李贽作品的选集,李贽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家,他的思想自由而解放,并且他的人格也洒脱高超。

目录


何心隐集

导读?/?002

第三卷?/?003

邓自斋说?/?003

精析心髓匡廓以辩孔子之于正卯?/?004

辩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006

答作主?/?008

答战国诸公孔门师弟之与之别在落意气与不落意气?/?009

辩志之所志者?/?010

补志之所志者?/?017

与艾冷溪书?/?019

又与艾冷溪书?/?020

题仁为己任?/?021

辞唐可大馈?/?021

聚和率教谕族俚语?/?022

聚和率养谕族俚语?/?023

聚和老老文?/?025

修聚和祠上永丰大尹凌海楼书?/?026

又上海楼书?/?027

李贽集

导读?/?030

答邓石阳?/?031

答耿中丞?/?033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037

何心隐论?/?040

童心说?/?045

送郑大姚序?/?048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052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054

藏书德业儒臣前论?/?058

藏书德业儒臣后论?/?060

藏书司马相如传论?/?064

初潭集

序?/?067

又叙?/?069

夫妇篇总论?/?071

夫妇一?/?073

合婚?/?073

幽婚?/?079

丧偶?/?080

妒妇?/?082

夫妇二?/?084

才识?/?084

言语?/?089

文学?/?091

夫妇三?/?094

贤夫?/?094

贤妇?/?100

勇夫?/?102

俗夫?/?103

夫妇四?/?106

苦海诸媪?/?106

彼岸诸媪?/?111

父子一?/?113

教子?/?113

贤子?/?117

父子二?/?123

孝子?/?123

文子?/?127

父子三?/?129

慧子?/?129

貌子?/?133

官子?/?134

父子四?/?136

丧子?/?136

泛子?/?137

俗父?/?138

兄弟上?/?140

兄弟下?/?148

师友一?/?156

儒教?/?156

道教?/?157

释教?/?164

师友二?/?171

聚书?/?171

抄书?/?173

读书?/?174

著书?/?176

六经子史?/?179

师友三?/?183

为文?/?183

博物?/?191

谈学?/?194

师友四?/?199

音乐?/?199

艺术?/?204

书画?/?211

师友五?/?219

清言?/?219

嘲笑?/?226

师友六?/?233

山水?/?233

隐逸?/?239

汤社?/?245

师友七?/?247

酒人?/?247

达者?/?252

豪客?/?256

师友八?/?268

论人?/?268

知人?/?278

鄙人?/?281

智人?/?282

师友九?/?286

知己?/?286

相思?/?288

哀死?/?289

推贤?/?291

规正?/?295

笃义?/?297

交难?/?300

师友十?/?303

学道?/?303

道学?/?306

会说?/?310

令色?/?311

少年?/?312

标榜?/?316

诋毁?/?317

易离?/?318

君臣一?/?320

圣君?/?320

圣臣?/?324

贤君?/?325

贤臣?/?327

君臣二?/?332

明君?/?332

忠臣?/?333

正臣?/?336

清臣?/?343

君臣三?/?344

能文之臣?/?344

能言之臣?/?346

君臣四?/?358

英君?/?358

能臣?/?359

暴君?/?363

诤臣?/?364

痴臣?/?367

昏君?/?370

哲臣?/?370

愚臣?/?372

君臣五?/?375

纵君?/?375

侈臣?/?376

貌臣?/?381

谲主?/?382

奸臣?/?383

庸君?/?385

强臣?/?386

君臣六?/?390

铨选诸臣?/?390

君臣七?/?397

牧民诸臣?/?397

君臣八?/?409

将臣?/?409

相臣?/?415

君臣九?/?419

贤相?/?419

才相?/?423

君臣十?/?426

廉勤相?/?426

畏慎相?/?427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哲学精要:道释儒三家思想脉络》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梳理和呈现中国传统哲学最核心的三大思想体系——道家、佛教(释家)和儒家——的内在逻辑、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帮助读者洞悉中国思想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智慧光芒。 导言:文明之根,思想之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其思想文化的根基,则主要植根于道、释、儒三家。这三股思想潮流,如同三条奔腾的河流,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浩瀚海洋,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民族的品格与气质。理解中国,必先理解其思想;认识中国文化,必先走进道、释、儒的智慧殿堂。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古代著作的解读,而是力求从更宏观的视角,勾勒出这三大思想体系的整体风貌,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版图,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社会。 第一章: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道”的奥秘与“无为”的智慧 本章将追溯道家思想的源头,从老子《道德经》对“道”的形而上学探讨出发,深入解析“道”作为宇宙本源、规律的哲学意义。我们将探究“道”如何被理解为生成万物、运行不息的根本动力,以及“道”所蕴含的自然、朴素、和谐的宇宙观。 随后,我们将重点阐释道家核心的实践哲学——“无为”思想。这并非指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求。我们将剖析“无为”在政治、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如何倡导一种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庄子及其《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另一座高峰,在本章中也将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将解读庄子“齐物论”的相对主义哲学,探讨其超越主客对立、融通万物的思想,以及“逍遥游”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境界。庄子诗意的笔触,奇谲的寓言,将为我们展现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哲学深度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本土化——从寂灭到觉悟的生命哲学 本章将聚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与本土文化发生深刻的互动。我们将回顾佛教早期传入的概况,以及其核心教义,如“四圣谛”、“八正道”、“业报轮回”等,如何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某些思想需求。 我们将重点关注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修行方式,强调“明心见性”,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广受欢迎,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艺术、文学和审美观。净土宗“信愿持名,往生西方”的简易修行法门,又为广大信众提供了精神慰藉和解脱之道。 本章还将探讨佛教的“空”性哲学,理解“空”并非虚无,而是对事物实相的洞察,破除执着,获得解脱。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佛教对中国伦理道德、生死观、人生观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其与道家、儒家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第三章:儒家思想的演进与社会功能——“仁”的伦理与“礼”的秩序 本章将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追溯其从孔子创立到孟子、荀子等后学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将首先聚焦孔子“仁”的思想,理解“仁”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如何强调爱人、忠恕、恕己及人。我们将探讨“仁”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交往中的具体实践。 随后,我们将解析“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礼”不仅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维系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我们将考察“礼”如何规范人伦关系,确立等级秩序,以及其在政治治理中的运用。 孟子对“仁”的进一步发挥,尤其是其“性善论”,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在本章中得到详细阐述。荀子则通过“性恶论”和对“礼”的强调,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更强的社会建构色彩。 本章还将探讨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为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和价值观念。我们将反思儒家思想的优点与局限,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道释儒三家思想的交融与互补——多元共生的精神图景 本章将超越对三大思想体系的独立分析,而着眼于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我们将探讨道家、佛教、儒家在历史发展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时,如何吸收了道家的“清静无为”和“自然”的思想,以更容易被中国士人接受;儒家在面对佛教带来的深刻哲学思考时,也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吸收其部分思想,例如在理学的发展中,就可见佛教哲学对儒家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这三家思想在“人生境界”上的不同追求: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逍遥,佛教追求“涅槃寂静”的超脱解脱,儒家则致力于“内圣外王”的社会担当。然而,在更高层面上,它们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互补。道家的超脱可以弥补儒家的入世之累,佛教的慈悲可以丰富儒家的仁爱,而儒家的秩序感又为道家的放达和佛教的超脱提供了现实基础。 本章还将讨论这种多元思想格局对中国文化整体性格的塑造。正是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思想传统,使得中华文明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能不断吸收新的养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结论:智慧之光,永恒回响 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再次强调道、释、儒三大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即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其蕴含的智慧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帮助我们理解人生、处理矛盾、应对挑战。 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思想精髓的梳理与呈现,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些伟大的思想遗产,并在现代生活中汲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构建一个更和谐、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贡献力量。这并非对某一特定古籍的介绍,而是对支撑中国文化精神的那三根重要支柱的一次深刻的巡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高明的叙事智慧,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不同主题下的论述进行了有机串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文本网络。通过这种编排,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核心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被反复论证和深化。对于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高冷疏离,反而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一个深奥的知识领域。我注意到,在章节的过渡处理上,编者似乎下了不少功夫,常常会用一两段精炼的引语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既保持了原著的独立性,又构建了整体的连贯性,这种文本的“织补”艺术,实在令人赞叹,让阅读的连贯感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翻译或注释部分,我必须要点赞。对于这类涉及大量古典用语和特定历史背景的文本,高质量的注释是决定阅读体验的关键要素。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那些繁复的典故出处、晦涩的词语解释,都被细致入微地标注在页脚或页旁,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多地打断阅读的节奏,又确保了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每一个深层含义。我发现,很多时候当我心生疑惑,正准备停下来查阅时,目光已经自然而然地被引导到了注释部分,并且得到的解释清晰、精炼且权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辅助方式,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它让原本可能显得高不可攀的古籍智慧,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普通读者的学习效率和阅读的满足感。

评分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他者”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困境。阅读这些跨越时空的声音,就像进行了一次高规格的精神体检。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琐碎的思维定式,用一种更宏大、更冷峻的历史眼光来审视当下的选择与局限。其中对于“人情世故”与“道义坚持”之间拉扯的描述,简直是入木三分,仿佛能看到百年前那些士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抉择,而这些挣扎与抉择,在今天的职场、家庭乃至政治生活中依然有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跨越数百年依然有效的洞察力,是任何浮躁的当代快餐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的是一种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是滋养精神的真正食粮。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其语言的穿透力和思想的锋芒,尽管内容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但其中探讨的许多关于人性、社会结构乃至权力运作的议题,在今日看来依然振聋发聩,毫无过时之感。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仿佛一位高明的辩手,总能在你自以为理解了某个观点时,用一个更深邃的视角将你带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我尤其欣赏其中那种不畏惧触碰禁忌、直面社会阴暗面的勇气。文字的张力十足,时而如潺潺溪水般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历史背景梳理得井井有条;时而又如同惊雷炸响,用犀利无比的笔触剖开虚伪的表象,直指核心。这种阅读的快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智力参与和思想上的激烈碰撞,让人在掩卷之后,仍需留出很长时间在脑海中反复咀嚼、回味那些掷地有声的论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拿到手就舍不得放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握住了历史的重量。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细腻而温润,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感到疲惫。封面设计上,那种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配色上大胆而又不失庄重,那些精美的烫金或凹凸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迷人的光泽,凸显了出版方对这套书的珍视。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用心,字体的选择不仅清晰易读,更是在细微之处体现了对古籍韵味的继承与创新,行距、页边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流畅。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对这本书倾注的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文字世界充满了敬意与期待。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