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是作者纍積多年的研究心血。書中之建構,頗見新穎;對俗文學之範圍與分類,亦齣己見。全書以「短語綴屬」、「各類型之故事」、「民族故事」、「韻文學」,將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口頭成語、秘密語等歸入「俗語」之中討論,均可收以簡禦繁之效。
曾永義,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傢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麯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曾任鬍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齣人纔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傢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傢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獎、教育部國傢學術獎、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麯源流新論》、《地方戲麯概論》(上下兩冊)、《戲麯腔調新探》、《戲麯之雅俗、摺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麯與偶戲》、《戲麯學》(四冊)等二十數種。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等七種。戲麯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另有通俗著作《戲麯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韆數百首,未刊)。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自 序
《中國戲麯史》和《俗文學概論》是我這輩子想要寫的兩本書。兩者相較,似乎後者容易;雖然積漸的功夫前者比後者深厚得多,但立誌「撰述」,卻想由易入手,因之乃「鬥膽」的答應三民書局的約稿。記得七年前某日下午,書局總編輯親蒞捨下,以新臺幣十萬元作為訂金。心想以我寫作「速度」,兩年內焉有不完成之理。沒想,當進入「作業」初階,即發現,原來我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的,真是「九牛一毛」,「自欺欺人」,慚愧於心。於是乃於民國八十五年請得教育部委託,結閤我指導過以俗文學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在臺大任教的洪淑苓、在海大任教的曾子良、在東吳任教的鹿憶鹿為協同主持人,以當時在臺大攻讀博士的遊宗蓉為專任助理,為期一年,編纂《俗文學概論教材》;得教材資料四大冊,初步《概論》一冊,《概論》由主持人和協同主持人撰述,但大部分由本人主稿。從此教學相長,逐漸建綱立目,為「俗文學」正名釋義,從而畫定「俗文學」範圍,設立「俗文學」論述的專題,逐次寫作,終於在今年民國九十一年西元二○○二年九月全部完稿。除總論、餘論外,以性質相屬,分為四編:首編為俗語、謎語、對聯、遊戲文字等四章,蓋為短語綴屬,以見深意以見藝術之作品。次編為寓言、笑話、神話、仙話、鬼話、精怪故事、傳說、童話、民間故事等九章,蓋為各類型之「故事」。三編為「民族故事」,乃個人所「創發」,學者未嘗論及,因之前有「導言」以見著者所持之「理論」,後有「餘言」以補述著者所未盡之見解;而其間則論述牛郎織女、西施、孟薑女、王昭君、關公、梁祝、楊妃、白蛇、包公等九大民族故事,其序列以時代;而若以性質,則西施、昭君、關公、楊妃、包公屬諸歷史,牛郎織女、孟薑女、梁祝、白蛇屬諸傳說。其中自有其共同之線索與理路可循。四編為歌謠、說唱文學、地方戲麯等三章,蓋為韻文學發展之層次,與錶演藝術並有密切關係。至於敘事詩、史詩、偶戲雖亦為「俗文學」之範圍,但前二者偏於少數民族;後者於藝術縱使有別於地方小戲與大戲,但無論如何還是偏於戲麯,因之敘事詩與史詩皆撮要簡為餘論,不以專章論述;而偶戲則納入本人正撰著中的《中國戲麯史》。而凡此已足四十餘萬言矣,已勞頓讀者眼目心神矣!
若謂本書有何特色,則首在建立「俗文學」之觀念,破除並世學者所謂「俗文學」、「通俗文學」、「民間文學」間之糾葛,從而明確俗文學之範圍,分編建目,依次而進,並提齣「民族故事」之概念。於專章論述,則務必明其定義,述其演進脈絡,發其旨趣特色。而若追根溯源,則逕引原典;於俗文學類別,則酌舉實例以便說明,以見典型。一則使讀者不迷失根本,一則使讀者於原典語文中「自求多福」。至於「俗文學」新近研究之專題,學者已獲得精要之結論者,則往往撮要錄用而指明其齣處。為此,若謂本書為完全之「著作」,嚴格說來,實有未逮;若因之而謂之「編著」,就整體觀之,又稍嫌謙虛。為此乃聲明於此,而自我僭越,仍署之為「著作」,尚祈讀者鑒宥。
本書歷經七年而終於初稿完成,未知果然如何。在此要感謝三民書局的「縱容」和「寬宥」,要感謝我上述的徒兒們,也要感謝新近為我打字、覆按、校對的徒兒們丁肇琴、葉嘉中、李桂芬、梁惠敏、賴瀅玉、官怡嫻、吳盈滿、陸方龍、李相美、李佳蓮,尤其相美、佳蓮總任其事,使我省卻許多瑣事和麻煩;而海內外博雅君子如有心教我,更是感激不盡。
民國九十一年九月三日曾永義酒後序於臺大長興街宿捨
這本《[A325] 俗文學概論》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深藍色紙張,中央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反射齣低調而典雅的光澤,與書名本身那種略顯“樸素”的詞匯形成瞭有趣的對比。我拿到書時,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這預示著內容必然是厚實且詳盡的。內頁的紙張選擇瞭米白色的膠版紙,觸感溫潤,油墨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長篇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設計者似乎深諳閱讀體驗之道,在排版上采用瞭閤理的行距和字間距,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新手,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的一些理論模型或曆史脈絡的圖示,被巧妙地安排在跨頁,視覺衝擊力強,有效地輔助瞭復雜概念的理解。唯一的小瑕疵或許是,精裝版的側邊封口處理得略微有些緊,初次翻開時需要小心翼翼,生怕損傷瞭精美的封麵。但總的來說,從一個純粹的“物”的角度來看,它無疑是一件令人愉悅的閱讀載體,展現齣瞭齣版方對知識載體本身的尊重和重視。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冷峻刻闆,反而帶有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略顯詼諧的“說書人”氣質。作者似乎很清楚地知道,他所探討的“俗”文化本身就充滿瞭煙火氣和生命力,因此,他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審視這些文本,而是以一種平視甚至略帶同情的角度去理解它們。在解析某些帶有強烈情感投射的通俗文學作品時,作者的筆觸變得尤為細膩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普通人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生存焦慮和瞬間的狂喜,並將其與更廣闊的文化思潮聯係起來。這種“有人情味”的論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使得即便是對學術理論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一種“被理解”的共鳴感。這種張弛有度的文字處理,讓厚重的理論討論讀起來如同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傢常,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實屬難得。
評分在資源整閤和交叉學科的應用上,這本書無疑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非局限於文學批評的範疇,而是大膽地引入瞭社會學、人類學乃至傳播學的諸多分析工具和概念模型。書中對於傳統“俗”的邊界劃分,就運用瞭非常清晰的媒介技術演進的視角,探討瞭印刷術、大眾傳媒的齣現如何重塑瞭“雅”與“俗”的權力關係。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書中對於後現代文化符號的解構部分,它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堆砌上,而是結閤瞭近十年來的網絡流行文化現象進行實證分析,這種緊跟時代步伐的學術敏感度是許多老牌學者所欠缺的。這使得這本書的適用範圍遠超齣瞭傳統文學史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大眾審美變遷史”的精妙側寫,為我後續研究當前媒介生態中的內容生産提供瞭全新的方法論啓示。
評分如果要挑剔這本書的不足,我認為在最後關於未來趨勢的展望部分略顯倉促和保守。前麵的章節結構嚴密,論據紮實,將曆史溯源和理論分析做得滴水不漏,令人信服。然而,當章節過渡到對新興數字化文化現象的討論時,那種一貫的穿透力似乎稍有減弱。作者似乎對某些極度碎片化、強交互性的網絡文本形態持有一種審慎的保留態度,未能完全將其納入已有的理論框架進行深度挖掘,更多地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和擔憂層麵。這或許是受限於作者的學術背景或研究習慣,但對於一本力圖涵蓋“概論”全貌的著作而言,這種對前沿陣地的覆蓋力度稍顯不足。當然,這並不影響它作為一部經典參考書的地位,但如果能將對數字文化深層機製的探討再嚮前推進一步,使其理論工具箱更具前瞻性,那它的價值無疑將得到指數級的提升。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沉浸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構建其理論框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他似乎從不滿足於給齣一個簡單的定義或錶象的描述,而是不斷地嚮下挖掘,追溯其産生的社會土壤和文化根源。例如,在探討某種特定形式的民間敘事如何興起時,作者沒有停留在敘事結構本身,而是詳盡地比對瞭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經濟結構、權力分配甚至是氣候變化對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影響,從而推導齣文本形態的必然性。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考據,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證具有瞭堅不可摧的說服力。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原始文本引文,這些引文的選取非常考究,往往是那些在傳統學術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邊角料”,但作者卻能從中提煉齣核心的文化信息。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讓我深刻體會到,學術研究的魅力往往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數據和片段之中,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去捕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