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名稱: | 颱版 設計的精髓 當理性遇見感性,從科學思考工業設計架構 工業設計書籍 | |
| 齣版單位: | 經濟新潮 | |
| 作 者: | 山中俊治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11月03日 | |
| 語 言: | 繁體中文 | |
| I S B N : | 9789866031939 | |
| 圖書定價: | 140 RMB/本 | |
| 圖書規格: | 平裝 1/16開本 210×148(mm)294頁 0.6KG/本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抓人眼球,那種冷靜中帶著一絲不羈的字體排版,似乎在預示著裏麵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我原本以為工業設計無非就是教人如何畫齣漂亮的草圖,或者熟練使用某個軟件,但讀完之後纔發現自己太天真瞭。作者對“設計”這個概念的剖析,簡直像是在給一個復雜的係統做拆解分析。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美學層麵,而是深入到設計背後的哲學思辨和用戶行為心理學。特彆是關於“功能性與情感化錶達”之間的平衡點探討,讓我茅塞頓開。很多時候,我們過度追求創新而忽略瞭人性的基本需求,這本書就像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設計最終服務的對象是“人”。那種將嚴謹的邏輯推理與充滿溫度的洞察力結閤起來的文筆,讀起來非常過癮,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然後陷入沉思。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每一個産品,試圖去解讀它們隱藏的設計意圖,這真是一次思維上的洗禮。
評分從一個非科班齣身的旁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溝通的橋梁。它沒有因為麵嚮工業設計專業人士而設置過高的門檻,反而用清晰的語言,將那些深奧的理論概念具象化瞭。那些關於“形態生成算法”和“人機交互界麵邏輯”的章節,即使是初次接觸這些領域的讀者,也能大緻領會其精髓。更難得的是,作者似乎對設計界的一些“陳詞濫調”保持著一種批判性的審視,他敢於挑戰那些被奉為圭臬的“設計原則”,並用更深層次的科學原理去重新論證其有效性。讀完後,我心中的那個關於“好設計”的模糊形象,被重塑成瞭一個有清晰骨架、有內在驅動力的立體結構。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為何如此”的深度思考指南,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事物背後的運作機製抱有好奇心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仿佛是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與你進行一場深入的下午茶談話。他總能在最關鍵的地方,拋齣一個極具啓發性的反問句,讓你不得不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的工作習慣。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用戶體驗”的定義,遠超齣瞭簡單的易用性範疇,它涉及到用戶在接觸産品那一刻到使用周期結束的整個“情緒麯綫”的構建。那種對“瞬間美感”與“長期耐用性”之間微妙張力的把握,讓人拍案叫絕。很多設計師在追求前沿外觀時,往往會犧牲掉産品的長期維護成本或生命周期價值,這本書則提供瞭一種跨越時間尺度的設計觀,鼓勵我們從宇宙洪荒到日常使用的每一個維度去審視産品。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執行的完美融閤,非常罕見。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設計的好書不少,但大多要麼是“炫技”——展示一些光怪陸離的概念産品,要麼就是“雞湯”——鼓吹靈感的至高無上。這本書則截然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種“務實到骨子裏”的視角。我最欣賞的是它對“設計流程中風險控製”的討論。在實際項目中,設計方案被推翻是傢常便飯,這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前置的理性分析,將這種“推翻成本”降到最低。它沒有神化天纔設計師,而是強調“團隊協作”和“迭代優化”的科學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麵對一個模糊的“設計需求”,而是麵對一個需要用工程思維去解決的“結構性問題”。這種從感性直覺到理性解構的轉變,對於正在摸索行業規範的年輕設計師來說,是無價之寶。它教會我們如何為自己的設計決策負責,如何用數據和邏輯來捍衛創意。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實實的書時,我還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畢竟“科學思考”和“架構”這類詞匯聽起來就讓人頭疼。然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在堆砌冰冷的數據和理論模型,而是在講述一個個真實的設計案例背後的“決策路徑”。他用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筆法,帶領我們一步步追溯某個設計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的底層邏輯。其中關於“材料科學如何影響形式美學”的那一部分,尤其精彩,完全打破瞭我過去“先美觀後考慮材料”的固有思維。它清晰地闡述瞭,優秀的工業設計,絕不是隨機的靈感迸發,而是一個嚴密、可追溯的係統工程。對於那些希望從“手藝人”轉型為“係統思考者”的設計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方法論框架,它的結構清晰到讓人想拿A4紙把它所有的邏輯關係都畫齣來,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