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
定价:39.0元
作者:王宏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302387046
字数:26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相关热销品推荐: href='#' target='_blank'>《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30天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
家有熊孩子,爸妈要懂的那些“治孩”心理学
孩子有“36变”,妈妈有“72招”内容提要
对爸爸妈妈而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美丽而漫长的过程,既为你带来了惊喜和满足,也常常伴随着烦恼与困惑。他们的行为具有两面性,时而乖巧可爱似天使,时而磨蹭拖拉、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胆小怕生、逆反冲动、任性捣乱、暴躁撒谎等,仿佛魔鬼附体,简直就是一个熊孩子!
本书依据作者咨询实录,通过对这些熊孩子的心理进行分析和诊断,帮助年轻父母理解儿童的行为目的、了解自己生气的原因、学习亲子沟通技巧,并施以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美国城市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豆豆妈妈工作室首席专家,女性心理和家庭教育培训师,父母效能系统培训认证讲师,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特聘家庭教育专家。擅长子女教育与家庭关系调节,具有近三千名青少年儿童问题解决经验,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洞察孩子的问题,90分钟就能解除家长的烦恼!出版《豆豆妈成长》《宝贝的72变和我的36招》《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文摘
妈叙述与疑问
我的孩子非常聪明,在幼儿园里无论学习、人际关系、自理能力等各方面都表现极好,深得老师赞赏。可是,一到家里就变得脆弱、急躁、依赖妈妈,总要跟妈妈一起玩,动辄哭泣,攻击爸爸,与爸爸对立。我们总希望她性格开朗、坚强、稳定,妈观点是要在充分的爱中建立安全感,培养自信,建立规则,走向自立自强;爸爸则认为女儿的脆弱、喜怒无常都是妈妈惯的,要严格培养。为此,两人不断争论、探索。
我们读过许多育儿的书籍,可是对于孩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仍然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比如,昨晚吃晚饭时,孩子对我说“谁需要什么要举手,不能直接说我要什么”。我想这是她在幼儿园学到的规则,就说好。我先吃完,就对她说妈妈挺累,到客厅休息一会儿,然后就坐在客厅沙发上看报。不一会儿,女儿在餐厅朝我不满地大声嚷起来:“我举了好久,怎么看不见!”我这才发现,她在那里举手想要什么东西,还没等我解释,她就委屈地跑到小屋大哭起来。她爸爸也在客厅看报,说:“看这孩子现在脆弱成什么样了,你不要去,要忽视她这种无理行为。”
我尽管觉得他说得对,但同时我又觉得父母都在客厅看报,无论孩子哭多久都置之不理,这种方法不只是冷淡,简直就是冷漠,这不仅不会使孩子坚强,反而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情感,造成亲子隔阂。
我不顾爱人的阻拦,在孩子哭了十几分钟之后,假装去小屋干别的事,当她发泄完了,需要台阶下的时候可以制造机会,不致再造成冷漠的伤害。我只是去干别的事,像一本书里面所教授的办法,进进出出,并不去关注她,但让她知道妈妈就在旁边。第二次我拿东西时,女儿用腿挡住我,不让我出去,这时她已躺到地上了,我就顺势把她抱起来,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紧紧抱着她,她仍在大哭,在我怀里扭动身体,又继续大哭了有10分钟,然后,她突然就平静下来,懊恼地说:“你怎么不说话呀!”我平静地说:“你心里还有什么不痛快吗?”她也平静下来说:“没有。”我又说:“妈妈跟你说累了,到客厅休息,妈妈低头看报,怎么能看见你举手呢?你要是叫妈妈就能听见了。告诉妈妈,你想要什么?”她说:“我想再吃一碗饭。”“好,妈妈给你盛。”
然后,她就平静而高兴地坐到餐桌前把饭吃完,情绪一直很好。但当我到厨房,碰到我爱人时,他对我大吼:“我对你失望透顶!你就是被那本书给毒害了!”当然,我也和他大吵几句,幸好,女儿正在餐厅吃饭,没有受到影响,而后爸爸也没当着孩子再表露什么。他总认为我把孩子娇惯坏了,而我总认为充满爱、尊重、理解才能培养孩子真正的自信和坚强,因为,冷落高压下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自信和坚强,只能造就弱者的沉默和对父母的隔阂。才4岁的孩子,她需要的是什么?是爱、原则,我怎么会把孩子惯坏?正如以上事例,也许她只是需要父母的关注,也许处于规则没有被遵守的愤怒,也许白天在幼儿园有什么别扭事需要发泄,在人与人之间,谁能明白究竟对方发生了什么事,谁能完全测知孩子的心灵?但有原则的爱,总不会有害吧,我们终其一生需要的就是爱、尊重和理解,我们有什么理
由干巴巴地对待孩子,把孩子像机器一样培养,面对孩子首先是面对另一个生命,生命与生命之间首先是关怀。这就是我们之间观念和认识上的分歧。
妈妈说得很有道理,关键是如何避免与爸爸的冲突影响到菲菲的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尊重、理解,爸爸也需要啊!妈妈自己也需要啊!
但是,面对爸爸的愤怒、指责,妈妈没有接纳他的感受和情绪,夫妻两人在情绪背景下,在理智的层面上争论,不仅不会达成一致,反而伤害彼此的感情,更对菲菲的成长不利。
其实两个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找到平衡点,夫妻之间更需要互相的理解和支持。两个人可以不一致,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对孩子的教育有效果都可以用。至少可以达成共识:一方管教孩子时,另一方不要干涉,双方在教育孩子上产生不一致观点时应该在私底下沟通,更应该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沟通。
序言
做家长是要学习的
开车有驾照,当教师有教师证,做会计有会计证……做家长呢,您有上岗证吗?当然没有!即便如我,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曾经的大学教师,自认为生了孩子就是家长,自然轻松胜任家长这个岗位,可以无师自通!其实不然!
家长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世界上难的职业——除了需要极大的爱心和耐心以外,更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没有附带使用说明书,让本就没有上岗证的家长更加忙乱无助!孩子学习不主动、磨蹭拖拉、粗心大意、调皮捣蛋……一个个熊孩子应运而生。要成为称职的家长,就要掌握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
,要压住自己的怒火,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不是说孩子会带来问题,而是孩子激发了家长的情绪、期望与信念。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父母常常生气,这让家长误以为都是孩子的错。所以,家长要感谢孩子,他们的到来让为人父母的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价值观和对孩子的期望,从而理智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有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的安全感、责任感、成就感何时形成?孩子的危机期何时爆发?孩子何时开始学习外语?孩子要上学前班吗?每个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个“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与正确的教育,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
第三,要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孩子学习不主动、磨蹭拖拉、粗心大意、调皮捣蛋……这些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孩子的话没有傻话,孩子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通过分析这些行为,家长可以了解行为背后的目的,找到孩子的行为密码,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形成原因,建立更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
第四,要学会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即沟通三部曲——“接纳—反映—讨论”。当孩子遇到伤心、难过、委屈、愤怒等情况时,比如,“我不想上学了”、“同学都不喜欢我”、“老师太不公平了”……家长不要直接判断、下结论,而要学会接纳为先,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然后再反映孩子的情绪,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烦闷。通过“接纳—反映”的沟通过程,引导孩子渐渐平静下来,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解决的办法。
第五,要学会鼓励孩子。“孩子你真好!”、“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聪明!”家长口中的这些话不是鼓励,而是称赞!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达到甚至超过家长的期望,或者是超过别人家的孩子才得到的,重视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对于孩子的激励作用不大。所以要区别鼓励与称赞,学会鼓励的技巧和方法,告诉孩子“你是与众不同的”,帮助孩子体验成功和成就感,并引导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从而建立自信心。
第六,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结果,培养责任感。孩子犯错可以打吗?如何惩罚孩子才有效?首先,要区别惩罚与行为结果,学会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的方法,有效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让自然的行为结果发生,其次,设计合理的行为结果,培养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增强其自制力和责任感。
总之,做家长需要学习才能称职,要在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才能掌握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道理很简单,比如要获得驾照,除了纸笔学习以外,还要有若干小时的实战演练,动作只有几个,教练几分钟就讲完了,学员需要开车练习至熟练通过考试,才能拿到驾照!做家长比当司机难度大多了,可是有谁花费专门的时间来“学+习”并终获得家长上岗证呢?
各位家长,练习做好父母,就从这本《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开始吧!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意思,用一种略带卡通化的风格描绘了一场“对决”,但又不是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反而多了一丝幽默和趣味。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所探讨的“心理战术”应该不是那种冷冰冰的、 Manipulative 的手段,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巧妙的引导和沟通。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尤其是那些比较有“个性”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简单粗暴,而是要动脑筋,并且要理解他们的世界。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表现出“熊”,可能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他们正在尝试探索世界的边界。如果父母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思维模式和情感需求,那么很多看似棘手的“熊孩子”行为,其实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分析和相应的心理策略,让我能够触类旁通,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懂得孩子,也更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家长。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简直太吸引人了!“和熊孩子过招的心理战术”,光是听着就觉得脑子里有无数画面闪过,好像看到了自己和家里那位精力旺盛、想法多多的小家伙斗智斗勇的场景。我家里有个四岁的儿子,正是所谓的“熊孩子”的典型代表,精力充沛得跟小马达似的,又充满好奇心,经常做出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甚至有点头疼的举动。有时候明明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然后陷入一种“到底是谁在教育谁”的迷茫。我一直觉得,对付熊孩子,光靠吼叫和惩罚是治标不治本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简直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方法,一些更温和、更有效,并且能真正理解孩子心理的途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在高压之下保持冷静,如何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不听话”上。而且,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亲子关系,让我们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过招”,而是充满理解和爱。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与孩子们打交道的幼教老师,我深知“熊孩子”这个称号背后隐藏的复杂性。我见过太多活泼好动、思维跳跃的孩子,他们身上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也常常让成年人感到力不从心。我们的教育理念一直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极具挑战性的行为时,确实是一门学问。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直击了这个痛点——“心理战术”。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治熊”技巧,而是会深入探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实用方法,比如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引导,甚至是如何利用一些策略来化解冲突,避免“硬碰硬”。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与熊孩子“过招”并非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而更像是一次精妙的心理博弈,需要智慧、耐心和对孩子心灵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月前,我儿子因为一块饼干而哭闹不止的场景。当时我感到筋疲力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暂时妥协。事后我一直在反思,我当时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我有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这种“熊孩子”的行为,究竟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我们作为家长的引导出了问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应,他们的情绪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情况,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我希望学习如何用更智慧的方式去沟通,去引导,去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让我自己保持冷静和耐心。这本书听起来就像一本“家长智慧秘籍”,能够帮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学很感兴趣,也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多时候,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育儿生活之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架起这座桥梁,将那些晦涩的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战术”。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探讨一些关于依恋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知识,但会以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并且会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与熊孩子过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们互动,建立起一种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教”孩子,更是关于如何“成就”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