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书 五经
定价:19.90元
作者:(春秋)孔丘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2000650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
“四书”“五经”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治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古圣先贤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它采用原译文对照的形式,精选原书中千古流传的珍句名篇,以*的视角解读传统的文化经典,以*的形式整合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与古人作一番心灵交流,全面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丰富遗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曾经误以为这套书是古代精英阶层的“教条”,充满了对平民的规训和僵硬的等级观念。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核心精神是对人性潜能的极致激发和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强调。它对“民本”思想的早期萌芽,对统治者“德治”的反复呼吁,以及对教育普及和个人自我提升的重视,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想象。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履行相应的义务。特别是关于“学以致用”的论述,它并非强调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将所学融入实践,不断检验和修正。每一次重读,似乎都有新的理解浮现,就像在同一个地方挖井,越往下挖,泉眼的水质越是清澈甘甜。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和永恒性,它不只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社会构建的永恒参照。
评分对于一个习惯了快餐文化熏陶的现代人来说,直接面对这套经典确实是一种挑战。它的篇幅浩瀚,知识点密度极高,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很容易错过那些真正闪光的智慧。我采用的方法是“碎片化精读”——每天只攻克一个小章节,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去查阅相关的注释和历代名家的解读。这个过程是慢的,甚至是枯燥的,但效果却是显著的。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慎独”,因为那些对自身道德的审视,是构建一切外在秩序的基础。书中对于君子品格的描绘,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圣人标准,而是一套逐步完善人格的实践路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不再仅仅关注物质的积累,而是更加看重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安宁。这本书迫使你慢下来,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初次翻开时,就被那古奥的文字和深邃的哲理所震撼。坦白说,初读是有些吃力的,那些典故和隐喻,仿佛隔着千年的迷雾,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拨开。我花了很长时间,不是囫囵吞枣地读完,而是像对待珍宝一样,反复揣摩那些只言片语。比如,关于“仁”的阐述,不同篇章里都有不同的侧重和展开,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细细咂摸。读到某些段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惊喜,仿佛突然抓住了先贤们思想的一角,那份精神上的满足感,是现在任何畅销书都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修身齐家的论述,那种由内而外的自我要求,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以践行。这本书需要时间去消化,去沉淀,它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伴随”一生的。
评分拿起这套书,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套严谨、条分缕析的儒家思想入门指南,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跨越数百年、汇集了无数先贤心血的“思想矿藏”。它的结构松散却又内在统一,不同的文本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印证、补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道德和治理体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将不同篇章中的相似观点进行横向对比,比如《论语》中的某一句话,在《孟子》中可能得到了更激烈的辩证,而在《大学》中又被提炼成了更具操作性的格物致知路径。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探索”。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永恒的“问题”:人应如何自处?君王应如何治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该如何维系?对我个人而言,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些宏大的政治哲学,而是它对个体心性修炼的细致入微的关注。这种由内圣至外王的推演逻辑,既有理想主义的光芒,又带着现实的重量,让人敬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一种“任务感”去翻阅它的,总觉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一道坎,读完才算对得起自己的文化身份。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那种功利心逐渐被一种纯粹的探求欲所取代。我发现,这些看似陈旧的文本,却拥有惊人的生命力。比如,当我面对现代社会中一些复杂的伦理困境时,回头去翻阅其中的经典论述,总能找到一些启发性的参照系。它们提供的不是具体的行动指南,而是一种思考的“框架”和“立场”。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义”与“利”的平衡,以及“中庸”之道的阐释,即便放在今天,也依然是管理学和个人决策中的核心议题。阅读它,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时常会触碰到坚实的基石,让人感到脚下有根。它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的如金石之声,铿锵有力;有的则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这种文体上的丰富性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