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2-康輶纪行:东槎纪略-(清)姚莹著 施培毅、徐寿凯点校 黄山书社 9787546143

Z2-康輶纪行:东槎纪略-(清)姚莹著 施培毅、徐寿凯点校 黄山书社 97875461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姚莹著 施培毅,徐寿凯点校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地方志
  • 游记
  • 康熙年间
  • 姚莹
  • 东槎纪略
  • 黄山书社
  • 施培毅
  • 徐寿凯
  • 历史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43200
商品编码:300878887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康輶纪行:东槎纪略 作者 (清)姚莹著 施培毅、徐寿凯点校
定价 260.00元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 9787546143200 出版日期 2013-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康輶纪行·东槎纪略》共十六卷,是姚莹两次奉使西藏所写的日记。两书以“经世致用”为目的,都是作者经过实地调查考证后写成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非一般辑佚搜奇的笔记可比。

   作者简介
(清)姚莹著 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姚莹,字石甫,号明权,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清嘉庆十三年进士。作有《寸阴丛录》四卷。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安徽古籍丛书》既重视整理出版像朱熹、方以智、戴震、吴汝纶这样的大家名家之作,也重视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可能名声不显,但在某一地域、某一方面有地位和影响的人物,如吴肃公、朱书、方孝标、赵吉士、胡赓善、汪宗沂等;有些在当时就是人物或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某种(主要是政治)原因,尚不被当今学术界普遍知晓,更缺乏应有的评价和研究,如明清之际的吴应箕、钱澄之,清末的杨仁山、萧穆、马其昶、姚永朴等,对他们的著作,更是整理的重点。这套丛书尤其重视稿本、精抄本、名校本等稀见版本的搜集、整理,如因清廷而长期被禁毁的著作等,从而使先辈心血不致沦亡。该套丛书选用原刻本或底本,并广罗众本,互相比勘,在校订文字、考证、注释、补辑、撰写点校说明等方面,作了许多富有成效、不可磨灭的工作,出版后获得学界广泛好评。《安徽古籍丛书》卷帙浩繁,版本源流复杂,而且大多都是*次整理点校,书中难免存在若干不足,而且出版时间较早的图书有些已经绝版,丛书开本、装帧也不尽相同,不利于集中展示、收藏和研究。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从2010年(包括2010年)以前出版的《安徽古籍丛书》中选取文献资料价值大、校点整理质量上乘、学界仍有需求的图书进行拾遗补漏、出校勘记、补充索引等,重新整理出版。本丛书是一部内容、装帧精美、印制精良的首套《安徽古籍丛书》精选本,集中、全面地展示安徽先贤古籍研究的成就,凝结了当代安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众多学者与专家的心血,展示20多年来安徽古籍整理研究的成就和20多年来安徽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东槎纪略》:近代中国海洋意识觉醒的序曲 引言 鸦片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近代史便翻开了悲壮而又充满希望的一页。在这风云激荡的年代,一批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古老的东方帝国与变幻莫测的世界的关系。姚莹的《东槎纪略》,正是这样一部在民族危机意识萌发之际,以敏锐的目光投向海洋,记录中国与世界交往历史的著作。它不仅是清代学者对海洋地理、物产、风俗的一次系统性考察,更是中国近代海洋意识觉醒的早期文献,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视野拓展和思想转变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作者姚莹及其时代背景 姚莹(1798-1852),字石甫,号味闲,浙江慈溪人。他一生经历坎坷,虽出身于官宦家庭,却仕途不顺,长期在地方任职。然而,正是这种相对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使得姚莹得以倾注大量精力于地理学和边疆史地研究。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动荡时期,许多国人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将目光局限于中原腹地。而姚莹,却凭借着书本知识和零散的信息,开始关注那些遥远的海外国度,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国家。 《东槎纪略》的诞生,离不开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叩击着古老中国的国门。林则徐在广东虎门禁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传统的“天朝上国”心态中挣脱出来,尝试理解和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姚莹的《东槎纪略》,虽然成书年代稍早于《海国图志》,但其对海洋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与当时整体的思潮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关注的“东槎”,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一种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思考。 《东槎纪略》的内容梗概 《东槎纪略》全书共八卷,以宏大的视野,系统地记述了东洋、南洋以至西洋各国的情况。全书的重点在于“东槎”,即以琉球、日本为中心,辐射至东南亚诸国,并兼及部分西方国家。姚莹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国地理位置和物产,而是力图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现这些国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习俗乃至军事实力。 卷一至卷四:聚焦东洋诸国 姚莹对日本的记述尤为详尽。他细致地描绘了日本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特别是其岛国形态及其带来的影响。他对日本的政治体制、幕府制度、武士阶层及其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在经济方面,他关注日本的农业、渔业、手工业以及对外贸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姚莹对日本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其锁国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洞察力。 琉球(今冲绳)在《东槎纪略》中也占据了重要篇幅。姚莹记述了琉球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物产以及其作为中国朝贡国的地位。他关注琉球与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揭示了当时海洋贸易的复杂性。 此外,姚莹还记述了朝鲜、越南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东方国家,展现了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地缘政治格局。 卷五至卷七:拓展至南洋及西洋 随着视野的拓展,《东槎纪略》也开始触及东南亚诸国,如暹罗(泰国)、安南(越南)、满剌加(马六甲)、占城(越南中部)等地。姚莹对这些地区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的华人社群进行了描述。他关注这些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及这些地区在中国朝贡体系中的地位。 书中还首次将目光投向了部分西方国家,虽然篇幅相对较少,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记述了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的概况,包括其地理位置、人口、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其在亚洲的贸易活动。这些记述,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误读,但对于当时国人而言,无疑是了解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姚莹对西方国家海上力量的描述,虽然不如魏源那样直接,但其中已隐含着对中国海防的忧思。 卷八:附录与史料汇编 全书的最后一卷,姚莹收录了大量的附录和史料,包括历代关于海外交通的记载、朝贡使团的记录、海图、物产名录等。这些史料的汇集,极大地增强了《东槎纪略》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文献。 《东槎纪略》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东槎纪略》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1. 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早期觉醒: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对海洋的认识普遍存在“陆地中心”的思维定势。姚莹通过系统地研究和记述海外国家,打破了这种局限,将中国的视野从陆地推向了海洋。他认识到海洋在国家交往、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初步形成。 2. 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的宝贵资料: 《东槎纪略》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致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19世纪中期中国周边地区和部分西方国家详实的历史地理信息。它不仅记录了各国的地理特征、物产资源,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为研究当时的东亚地缘政治、国际贸易以及各国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3. 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早期探索: 姚莹试图通过对海外国家的记述,来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他关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西方国家在亚洲的扩张,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士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他对于各国物产的描述,也间接揭示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4. 史料的汇集与整理: 姚莹在撰写《东槎纪略》的过程中,广泛搜集了历代有关海外交通、国家交往的史料,并加以整理和考证。这些史料的汇集,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东槎纪略》的局限性与时代印记 尽管《东槎纪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恰恰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信息来源的限制: 姚莹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他人的传闻以及有限的官方文献。在当时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情况下,其对外来信息的获取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误读。 “夷夏之辨”的观念影响: 尽管姚莹的视野有所拓展,但其思想中仍然带有一定的传统“夷夏之辨”的观念。他看待和评价某些国家和民族时,可能受到传统中国中心论的影响。 对西方力量的认知不足: 虽然姚莹对西方国家有所记述,但其对西方国家军事、科技力量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不如晚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对西方国家强大原因的分析,可能还未能触及核心。 语言与文化隔阂: 缺乏对西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使得姚莹对西方国家的描述,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结语 《东槎纪略》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它诞生于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时刻,承载着姚莹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世界的好奇。它以其宏大的格局、严谨的考证和对海洋世界的关注,开启了中国近代地理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篇章。虽然存在时代的局限,但《东槎纪略》无疑是中国近代海洋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如何开始认识世界、反思自身的一份珍贵文献。它的出版和传播,为后人研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和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为我们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地方志记载的补充,乃至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第一手的、未经过度解读的原始资料。那些对沿途关隘、渡口、物产的详细记载,对于历史地理学家或民俗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宝藏。点校本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研究者接触和辨识原貌的难度,使得这些珍贵的信息能够更广泛地被利用和研究。这不仅是对历史文本的保护,更是对知识普及的一种积极贡献。相比起一些晦涩难懂的孤本,这种经过现代学术规范整理的版本,无疑架起了古今学人之间的桥梁,功德无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校注质量,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人感觉到他们并非仅仅是出于商业目的来发行此书。从版式到字体选择,都力求还原古典文献的庄重感,同时又通过现代排版技术确保了阅读的舒适度,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平衡。特别是那些详细的校勘记和注释,清晰地标注了哪些是原貌,哪些是后人增补或订正之处,这种透明度和严谨性,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那些追求原汁原味但又需要现代工具辅助理解的读者而言,这样的版本是市场上难得的精品,显示出出版社在古籍整理和出版领域深厚的底蕴和对学术规范的恪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古朴又不失雅致,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散发着一种老物件特有的沉静气息。特别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地图,细节之处可见出版方的用心。对于喜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每一页的排版都遵循着传统典籍的韵味,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历史的敬畏。那种捧在手里,翻动纸页时发出的轻微声响,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仪式感。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端详那些批注和校注的痕迹,能感受到点校者在整理这些旧籍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专业素养,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影印或重排,更是一次严谨的学术梳理和文化传承工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那个时代的韵味,读起来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仿佛穿越回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那种细腻的观察,对山川景物的描摹,以及对风土人情的记录,都显得那样真实而鲜活。它不像现代游记那样追求效率和猎奇,而是充满了士大夫特有的那种悠然自得和对天地万物的哲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异域文化的尊重与审慎态度,没有将自身置于高位俯瞰,而是以一个谦逊的观察者的姿态去记录和理解。这种温润的笔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在看游记,更像是在与一位古代的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足迹的交织。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远足,它强迫你的思绪慢下来,去关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轻易忽略的细节。比如,对水文的考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捕捉,以及对民间信仰的侧面描绘。这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生活节奏对我们感知世界能力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碎片化的知识,却鲜少有时间去跟随一位行者的缓慢步伐,去体会“路遥知马力”的深刻含义。阅读此书,需要读者摒弃“速成”的观念,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品味文字的力量,去感受作者在长途跋涉中对自我、对外界的不断审视和修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