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清] 朱孝臧

宋词三百首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清] 朱孝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朱孝臧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三百首
  • 朱孝臧
  • 古典诗词
  • 诗词鉴赏
  • 文化
  • 文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图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3930
商品编码:300957506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宋词三百首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售价:30.6元,便宜37.4元,折扣45

作者: 朱孝臧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3930

字数: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一千多年来,一直高悬于历史的长空,闪耀着夺目光彩。经过这许久的历史沉淀,在今天的社会里,它仍旧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繁荣,生活步调日益加快,人渐渐变成了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在人们感到疲惫不堪之时,如果能捧起一本宋词,轻轻浅浅读上几首,焦灼的心灵便会渐趋平静,如久旱的大地遇上一场潇潇春雨。

n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代表文体,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在宋代,词的作者多,词作丰富,艺术成就高。词形成于唐代,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n

n

n

n

n

n

n

n

n


作者介绍


文摘


菩萨蛮(李白)

n

平林漠漠烟如织a,寒山一带伤心碧。

n

暝色入高楼b,有人楼上愁。

n

玉阶空伫立c,宿鸟归飞急。

n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d。

n

【注释】

n

a平林:远望时,树林呈现齐平的样子。b暝(mínɡ)色:暮色。c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d更:连续,连接。

n

【译文】

n

平展的树林迷迷蒙蒙,飞烟缭绕如织,寒山留下一片惹人伤心的深碧色。暮色映入高楼,有人在楼上独自发愁。

n

徒劳地久立在玉阶上,归巢栖息的鸟儿正急匆匆地往回飞。归途在何处?只看见长亭连着短亭。

n

【赏析】

n

这首词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作者登高望远,看到苍茫的日暮景色,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远离故乡,征途漫漫,归乡之日却遥遥无期,心情愁苦悲凉。也有说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怅惘。

n

整首词写景层次井然,镜头感极强:上片自远而近,首先描写远眺的平林含烟、寒山凝碧,紧接着笔锋一转,视野定格在暮色苍茫之中独倚高楼凭栏远眺的游子;下片由近及远,由上至下,从远处天空归林的飞鸟,到古道上的长亭短亭。作者巧妙利用视觉的位移和空间的交错,表达出人生的漂泊感,“苍茫高古,一气回旋”(《唐词选释》)。尤其是后两句,以“长亭更短亭”的画面回答“何处是归程”的提问,由景及情,甚是巧妙。

n

此外,整首词用字新巧,比如“寒山一带伤心碧”中的“碧”,将山间寒意与人的伤感渲染到;“玉阶空伫立”中的“空”字,则表达出游子心中难以言明的失落心境。

n


n

忆秦娥(李白)

n

箫声咽a,秦娥梦断秦楼月。

n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b。

n

乐游原上清秋节c,咸阳古道音尘绝d。

n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n

【注释】

n

a箫声咽:出自《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b灞陵:即“霸陵”,因汉文帝葬于此而得名,为唐人送别之处。c乐游原: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唐代的观游胜地。d咸阳古道:唐时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绝:音信断绝。

n

【译文】

n

箫声呜咽,打断了秦娥的梦,秦楼上正悬着一轮明月。秦楼上的明月,每年青青的柳色,都见证了灞陵的伤感离别。

n

乐游原上正是清秋佳节,咸阳古道上(爱人的)音信断绝。音信断绝,萧瑟的西风中,一抹残阳洒落在汉朝皇帝的陵墓上。

n

【赏析】

n

这是一首写伤别的词,抒发了闺中女子长夜难眠的悲怆寂寞与相思之苦。

n

上片开首两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箫声如泣如诉,正如思妇牵念之绵长凄凉;后两句今昔对比:秦楼月亏盈如常,杨柳枯荣依旧,心上人却离去多年,杳无音讯。

n

下片连写数景:“古道”、“西风”、“残照”、“陵阙”,无一不烘托出秦娥的凄凉孤寂。

n

整首词行文极富节奏感:“咽”、“断”等用字精简老辣,而“秦楼月”、“音尘绝”采用顶真手法重复叙述,寥寥数语呈现出女子连绵不绝的愁思、悲痛欲绝的心境。

n

全篇无一句直接抒情,却处处是情,情景交融至如此境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n


n


n

秋风清(李白)

n

秋风清,秋月明。

n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n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n

【译文】

n

秋风清冷,秋月明亮。落叶聚集起来又散去,寒鸦刚刚歇下又被惊起。我思念着你,但不知何日才能相见,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夜里,叫我感情上如何受得了。

n

【赏析】

n

《秋风清》一名《秋风辞》,字数与《江南春》相同,为汉武帝刘彻作,是根据楚地民歌体制作而成。此类体式的词初称为三五七言诗。而三五七言诗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故后来被归入词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

n

这首词既写欢乐的幽会,又充满着离别情绪。整首词由风清月明下短暂的幽会之喜,转为离别后漫长的思念之悲,悲喜交融。

n

“秋风清,秋月明”,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两人幽会时的景色。秋风凉爽,秋月皎皎,洁白的月光笼罩着一对喁喁私语的恋人,这景象是多么美好呀!

n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两句,词的氛围突然一变,由静而化动,且含义深远。这两句将情侣幽会时复杂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腻动人。“落叶”、“寒鸦”都使用了比喻,“聚还散”、“栖复惊”又写出恋人相爱却难以相守、相聚又怕人发觉的凄凉与不安。

n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后两句,一问一答,直诉衷情,明白地说出人物的忧虑,对“惊”做了注解,他们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担心情无再续之日,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思蕴含其中。

n

几行如话的文字,透着一丝沁心的清寒,让人黯然神伤,同叹这万古惆怅。

n


n

渔歌子(张志和)

n

塞山前白鹭飞a,桃花流水鳜鱼肥b。

n

青箬笠c,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n

【注释】

n

a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b鳜(ɡuì)鱼:俗名花鲫鱼,亦称“桂鱼”。c箬(ruò)笠:用竹叶或竹篾编的斗笠。

n

【译文】

n

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n

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垂钓,用不着回家。

n

【赏析】

n

这首小令是渔歌,写的是渔隐之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向往与恬和淡雅的情怀。整首词描绘出一幅和谐的垂钓画面,色彩鲜艳亮丽,描写细腻生动。

n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气候回暖,桃花盛开,几场春雨过后,河水会上涨,逆水而上的鱼群也多了起来,这就是桃花水。词人没有直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勾起读者的想象:红艳艳的桃花灼灼盛放,肥大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

n

在自然景观的描写上,粉色的桃花与白鹭,以及银色的流水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对比,肥美的鳜鱼则给整幅画面带来动感和生机,天地万物,交相辉映;对人物的刻画上,不直接写渔翁,而以青绿的箬笠与蓑衣指代,渔翁的背影宛然可见,仿佛画中另外一抹风景。

n

这首词以动衬静,白鹭、斜风、落花动态十足,垂钓的渔翁恬静置身其中,更显一派悠然自得的意境。颇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可谓词中有画,词中有情,词中有禅。

n


n

调笑令(戴叔伦)

n


n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a。

n

【注释】

n

a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

n

【译文】

n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边塞的野草凋尽时,士兵也老了。山南山北白雪明净,千里万里明月照耀。明亮的月儿,明亮的月儿,听到一声胡笳,使我愁思难绝。

n

【赏析】

n

唐代西北边境邻吐蕃、回纥,边事频繁,故唐人诗词多有言征戍之苦的篇目。这首词正是这样一首边塞词,描绘一个老兵在雪晴月明之夜,因思乡而悲极愁绝的情景。

n

“调笑令”本是欢乐的曲调,作者却赋之以悲凉的感慨。词开首以边草起兴,一唱三叹,令人感慨唏嘘。归期渺茫的老兵以边草自喻,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n

中间两句写晴雪、明月,本是寂寥、旷远之景,愈发衬托出老兵的孤苦无依,可谓“以幽景写哀情”。

n

后描写,胡笳之音哽咽不息,直诉愁肠满怀的心情,旷远疏淡中,字字血泪。古来征战,多有“醉别故里空戍边”的千古长叹。

n


序言



《宋词三百首》是一部集宋代优秀词作之大成的经典选本,历经数百年传诵,早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此次出版的“全彩印刷 图解版”,更是对这部传世名作的一次全新致敬与创新诠释,旨在让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领略宋词婉约、豪放、清丽、沉郁等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传承经典,甄选精华 本书精选了三百余首宋代词人的代表作品,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达到完美的平衡。从晏殊、欧阳修的清雅闲适,到柳永、李清照的细腻婉转;从苏轼、辛弃疾的豪迈奔放,到陆游、岳飞的家国情怀;再到周邦彦、姜夔的精雕细琢,陈亮的慷慨激昂,无不囊括其中。这些词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编辑团队在选本方面,秉承了朱孝臧先生原著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结合了当代审美的需求,对作品进行了更为周全的考量。既保留了宋词的时代风貌与地域特色,也兼顾了词作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每一首词都经过细致的遴选,力求呈现宋词最动人、最精华的部分,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领略宋词的博大精深。 匠心独运,图文并茂 “全彩印刷 图解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图解”的创新运用。不同于以往仅有文字的选本,本书将精美的插图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阅读体验。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经过精心构思,力图在视觉上还原词作所描绘的意境、场景与人物。 无论是描写西湖景色的词,还是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亦或是描绘边塞风光、宫廷生活的词,都配以与之相呼应的精美彩图。这些图片可能是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工笔画,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可能是一幅描绘塞外风雪的写意山水,烘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可能是一幅描绘人物神态的细腻肖像,捕捉词人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可能是对词中典故、意象的具象化展示,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词句的含义。 全彩印刷的运用,使得这些插图的色彩更加鲜艳、细节更加丰富,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轻松地理解词作的字面意思,更能引导读者深入体会词作的情感内核,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可感可触。通过观赏图片,读者仿佛能置身于词人所处的时代,亲历词中所描绘的场景,与词人一同感受喜怒哀乐,从而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深层共鸣。 深度解读,赏析入微 除了精选的词作和精美的插图,本书在赏析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针对每一首词,都提供了详尽而深入的解读。这些解读不仅解释了词作的字词含义、用典出处,更着重于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情感主旨、创作背景以及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赏析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以确保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赏析又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引用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文学评论,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典故和意象,赏析部分会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结合插图进行辅助说明,帮助读者打消疑虑,更好地进入词作的世界。 书中还会对词人的生平、创作风格以及其在宋词史上的贡献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对词人及其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种“作者—作品—解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本书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读者在品读词作的同时,也能够系统地学习宋词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古籍校订,传承有序 本书在内容上,严格依据 [清] 朱孝臧先生所编《宋词三百首》原著进行校订。朱孝臧先生的选本,以其选材精良、校勘严谨而著称,为后世宋词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次出版,力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精细的校勘工作,纠正可能存在的讹误,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在字词的处理上,也参考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一些古字、古音、古义进行了注释,方便读者理解。同时,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也提供了白话释义,使阅读更为顺畅。这种对古籍的敬畏与严谨的态度,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 《宋词三百首》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宋词以其独特的抒情方式、精巧的结构以及丰富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展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全彩印刷 图解版”的出现,更是赋予了这部经典新的生命力。它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沉闷感,用现代化的视觉语言,将古典的韵味呈现给当代读者。对于青少年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接触和喜爱宋词的绝佳契机。生动有趣的图解,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对古典文学的距离感,进而被宋词的魅力所吸引。 对于中老年读者而言,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更为轻松愉悦的重温经典的方式。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注释,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词作,重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记忆。 总而言之,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宋词选本,更是一次对古典文学的现代化创新尝试。它以其精良的选材、精美的图解、深入的解读以及严谨的校订,致力于让《宋词三百首》这部传世经典,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它是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宋代的风雅与情韵;它是一座桥,连接起古今的审美与心灵;它是一份礼,献给所有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便携性和耐用性做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虽然是全彩印刷,内容丰富,但整体的重量控制得相当不错,放在书包里携带去图书馆或者公园里阅读,完全没有负担。更值得一提的是,装帧的工艺看起来非常结实耐用,书页的装订紧密,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特定篇目,也不用担心散页的问题。这对于一本会经常被翻阅、甚至可能需要携带外出对照的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保证。市面上很多精装书虽然好看,但往往经不起几次折腾。而这本,显然是在“美观”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那个黄金分割点。它既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珍藏品展示,更适合随时随地拿出来,享受一次与古典诗词的亲密接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于“工具书”属性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古典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制的!那种全彩印刷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尤其是“图解版”这三个字,在拿到实物后才真正体会到它的用心。每一首词的旁边,配的插图不仅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词作中的意境和典故背景。我记得有一次读到某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词,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总是有些模糊,但有了那幅细致入微的配图,瞬间豁然开朗,仿佛自己就身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中。对于我们这些对古代生活场景不甚了解的现代读者来说,这些图解简直就是一座无声的向导,它把抽象的文字意象转化为了具体的视觉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而且,装帧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不反光,手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至关重要。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是抱着对经典的敬畏和对读者的体贴来完成的,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体现出一种典雅而不失现代审美的平衡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浸润体验。不同于那些纯粹的文字堆砌,这本书将视觉艺术、文学精粹和历史背景知识熔为一炉,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宋词世界。我发现,当我尝试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词句的场景时,这本书所提供的图文并茂的解释,能迅速将我的想象力锚定在一个更准确的历史语境中,避免了现代思维对古典作品的过度投射。这种细致的文化构建,让每一次阅读都有了新的发现和感悟。例如,一些关于服饰或建筑的插图,不仅解释了词句本身,还无形中扩展了我们对宋代社会风貌的整体认知。它不是简单地“教”你读宋词,而是“带”你进入宋词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份独有的雅致与哀愁,这种沉浸感是很多纯文字读本难以企及的深度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细节,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准备的宝藏。很多市面上的普及版宋词选本,为了追求便携性或简洁性,往往会在注释上做大量的简化,导致很多典故需要读者自行查阅,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这部《全彩图解版》在注释的处理上,显得既专业又友好。对于那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的解释,标注得非常详尽,而且常常会引用宋代的其他文献作为佐证,极大地提升了注释的可靠性和学术价值。我尤其喜欢它在部分名篇后附带的“赏析小记”,这些小记并非空泛的赞美,而是切入点非常精准的文学评论,有的深入剖析了词牌的格律特点如何影响了词作的情感表达,有的则对比了同一主题下不同词人的处理手法。这种深度解析,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欣赏,更变成了一次对文学技巧的细致拆解和学习,对于希望提高自己鉴赏水平的读者来说,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宋词研究的朋友,我必须得说,这部选本在选篇的独到之处上,真的展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养。朱孝臧先生的眼光是极其独到的,他不仅仅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详的“金牌曲目”,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风格迥异、韵味悠长的“遗珠”。比如,那些描绘市井生活或闺中幽情的篇章,往往在大家流传的版本中被略去,但在这里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种选择,使得整部《三百首》的阅读体验不再是单调的咏叹或抒情,而是像走进了一个立体的宋代生活画卷。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不同时代心灵的对话。更让我欣赏的是,不同流派词人的作品被安排得错落有致,既能让人清晰感受到苏辛豪放的博大气象,也能在李清照的婉约中感受到细腻的情思转变,读起来一气呵成,毫无滞涩之感。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序列,远非简单地按作者或时间排列可以比拟,它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曲目单,层层递进,高潮迭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