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工部厂库须知(明代万历刻本)
定价:99.00元
作者:何士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0101243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料和基础文献,尤其对明代的官方建筑知识,特别是从宏观经济控制和度算方面做了相当清晰的记录与说明。既有官府专书的性质,也是个人和集体撰述的成果,更包括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口诀或抄本,加以摘录、集编而成手册或大全式的技术、经济资料集的特点。
目录
工部厂库须知·引
工部厂库须知·叙
工部厂库须知·凡例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一
巡视提琉·工部复疏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二
厂库议约
节慎库条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三
营缮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四
三山大石窝
都重城
修仓厂
缮工司
见工灰石作
清匠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五
琉璃黑窑厂
神木厂
山西大木厂
台基厂(以上皆营缮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六
虞衡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七
宝源局
街道厅
验试厅(以上皆虞衡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八
盔甲王恭厂(虞衡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九
都水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
通惠河
六科廊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一
器皿厂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二
屯田司
柴炭台基厂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物理形态上审视,这部刻本的装订方式,特别是线装的密度和结实的程度,体现了当时对公文书籍耐久性的重视。这些用来管理国家工程和仓库的“须知”,自然需要长久保存,这从它的装订上就可见一斑。线绳的材质虽然已经有些松弛,但依然牢固地将书页捆扎在一起,显示出当时的工匠对“结实耐用”的执着追求。我注意到书页边缘的裁切略显粗糙,这再次提醒我,它并非奢侈品,而是服务于国家机器的工具书。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依靠油灯或烛火阅读这些文字,当时的官员们该是何等专注?这种想象,为阅读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翻页的轻微沙沙声,都像是历史在耳边低语,诉说着那些关于物资调度、工程验收的繁琐细节,即便是旁观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严肃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体现了明代官方文书的严谨与规范,但同时又流露出一丝不为人察觉的“人味儿”。内页的页码标记、页眉的校勘记,都显示出编纂者在校对上的细致,尽管如此,偶尔还是能捕捉到一些似乎是笔误的小瑕疵,这反而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仿佛能想象到当时抄书和刻板时的场景——案牍劳形,灯下伏案,墨汁的气味弥漫在书房里。作为一名对古代档案管理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会沉浸于对这些细节的揣摩之中。那些规整的栏线,虽然只是简单的刻画,却为繁复的条文划分出了清晰的脉络。它不是为了美观而设计,而是纯粹为了信息的高效传递,这种纯粹的实用主义,在今天的出版设计中已不多见了。每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遥远的工部官员们进行无声的交流。
评分这部古籍的装帧和纸张的质感,首先就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历经数百年风霜却依然保持着温润的触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翻开书页,那泛黄的纸张上,墨色深沉而古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庄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沧桑感。虽然我并非专攻明代官修制度的学者,但光是看着这些古老的文字,便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出土的文物,散发着历史的幽光。印刷的工艺,虽然不如后世精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拙朴之美,每一点笔画的起承转合,都凝聚着当时匠人的心血。我尤其留意了卷首和卷尾的题跋和印章,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迹,无声地诉说着此书流传的艰辛与珍贵。能够亲手接触到这样一个万历年间的刻本,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奇遇,那种近距离感受古代官方文献的体验,是任何影印本或电子版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就书籍的整体氛围而言,这本《工部厂库须知》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深厚的学术价值感,即使不深入探究其具体内容,也能从其装帧和版本的稀有性上感受到其分量。它那种独特的旧书香气,混合着纸张纤维老化的味道,是任何现代香水都无法模仿的——那是时间的味道。我仔细对比了某些边缘的磨损痕迹,可以推测它在历史上的使用频率和保存环境。那些微微卷曲的纸角,像是无声的证词,证明了它曾被频繁地翻阅和参考。这种实体书的“使用痕迹”,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打动人。它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作者的浪漫抒情,只有冰冷而坚实的制度记录,但正是这种“冷”,才更衬托出明代官僚体系运作的真实肌理。对于收藏者来说,这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宝藏,对于普通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窥视古代权力运作的独特窗口。
评分拿到这本古籍时,最大的感受是那种难以言喻的“沉甸甸的历史感”。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消遣读物,而是一件需要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的载体。书页中偶尔出现的自然斑点和霉晕,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是“瑕疵”,但在我看来,却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是它能存活至今的证明。这种残缺美,恰恰是现代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所缺乏的温度和故事性。它以一种近乎原始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国家机构是如何依靠这些刻印的文本来指导日常运作的。触摸着那些凸起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雕刻刀的力度,这种直接的物理接触,远比阅读关于它的研究论文来得震撼人心。它以其材质本身,完成了对历史的最好注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