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厂库须知(明代万历刻本)

工部厂库须知(明代万历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士晋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文献
  • 工部
  • 厂库
  • 刻本
  • 古籍
  • 内参
  • 管理制度
  • 官署
  • 历史
  • 规章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4339
商品编码:3008988050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工部厂库须知(明代万历刻本)

定价:99.00元

作者:何士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0101243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料和基础文献,尤其对明代的官方建筑知识,特别是从宏观经济控制和度算方面做了相当清晰的记录与说明。既有官府专书的性质,也是个人和集体撰述的成果,更包括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口诀或抄本,加以摘录、集编而成手册或大全式的技术、经济资料集的特点。

目录


工部厂库须知·引
工部厂库须知·叙
工部厂库须知·凡例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一
巡视提琉·工部复疏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二
厂库议约
节慎库条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三
营缮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四
三山大石窝
都重城
修仓厂
缮工司
见工灰石作
清匠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五
琉璃黑窑厂
神木厂
山西大木厂
台基厂(以上皆营缮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六
虞衡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七
宝源局
街道厅
验试厅(以上皆虞衡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八
盔甲王恭厂(虞衡司分差)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九
都水司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
通惠河
六科廊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一
器皿厂
工部厂库须知·卷之十二
屯田司
柴炭台基厂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工部厂库须知》(明代万历刻本) 一、 溯源与沿革:国家工程建设的基石 《工部厂库须知》这部明代万历年间刊刻的古籍,承载着中国古代一项至关重要的国家管理职能——工程建设与物资储备。它并非一本讲述帝王将相野史秘闻,也不是描摹风花雪月浪漫情缘的志怪小说,更非论述治国平天下宏图伟略的政治纲领。相反,它是一本极其务实,直指国家机器运转的“内部手册”,聚焦于一个在古代社会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的领域:工部所属的各类厂、库的规章制度与操作细则。 工部,作为古代中央政府六部之一,其职责涵盖了国家所有与工程建设、度量衡、工匠管理、矿产开发、水利设施、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的事务。其中,“厂”与“库”是其直接管理和运营的核心机构。“厂”通常指代具有生产、制造、加工性质的场所,例如用于铸造兵器、制造军需物资、营造宫殿庙宇的工场;而“库”则代表着物资的储存、保管、调拨场所,包括各类原材料、成品、武器、粮食、木材、布匹等等。这两类机构的有效运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军事力量的维持、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皇权统治的稳固。 《工部厂库须知》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明朝,尤其是万历时期,国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经济相对繁荣,同时又面临着边疆防御、国家建设等一系列繁重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庞大的工程项目和海量的物资调配。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项目,如何合理地储备和调拨物资,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和物资的完好,如何防止贪污腐败,这些都是摆在工部官员面前的严峻挑战。 因此,《工部厂库须知》这部书的诞生,可以看作是明代工部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实践教训,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梳理的产物。它将零散的制度、不成文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固化下来,成为工部各级官员、管理人员,乃至具体执行工匠、库吏的行动指南。其目的在于,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杜绝舞弊行为,从而确保国家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物资储备的安全可靠。 本书的“万历刻本”属性,更是赋予了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万历时期,虽然因“万历怠政”而备受争议,但其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仍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工部厂库须知》,不仅能够反映万历时期国家工程管理的具体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官僚体制的运作特点。它是研究明代国家管理制度、工程技术、经济史、社会史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二、 内容管窥:国家机器的精细操作手册 《工部厂库须知》的书名便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关于工部所属“厂”与“库”的“须知”。这“须知”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包罗万象,细致入微,几乎涵盖了厂库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宛如一部古代国家机器运行的精细操作手册。 首先,关于“厂”的管理, 我们可以预见,书中会有详尽的规定涉及各类制造、营造工场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生产流程、技术标准、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例如,对于铸造兵器的工部厂,书中可能会详细说明从原材料的选取、配比,到熔炼、铸造、打磨、检验的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以及不同类型兵器所需的具体尺寸、重量、材质标准。对于营建宫殿、庙宇的工部厂,则可能涉及木材的选材、加工,石料的开采、雕琢,砖瓦的烧制,以及各种建筑构件的制作标准和施工工艺。书中还会规定各类工匠的等级、职责、考核以及工时工值的计算方法,确保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同时,对工场内使用的各种工具、机械的维护保养,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储存、领用流程,也必然会有明确的约束。 其次,关于“库”的管理, 这是《工部厂库须知》的另一大重点。古代国家储备着巨量的物资,用于国防、民用、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因此,对这些物资的安全、有序、高效管理至关重要。“库”的职能便是保障这些物资的安全无虞,并能及时、准确地调拨出去。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各类物资的入库、出库流程,包括验收、登记、编号、存放、清点、盘库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例如,对于粮库,会规定粮食的收储标准、防潮防蛀的措施、定期检查的频率,以及不同用途(如军粮、赈灾粮)的粮食物资的区分和调拨程序。对于兵器库,会详细规定兵器的分类、保养、定期维护,以及武器装备的配发标准和流程。对于原材料库,则会涉及木材、金属、布匹等各类物资的规格、数量、保管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工程需求进行领用。 书中还会涉及财务与监察方面的内容。对于工部厂库这样涉及巨量财物和物资的机构,必然会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和监察机制。书中可能会包含关于账簿的记录方式、报销的程序、款项的拨付与收取,以及如何进行年度审计和亏空追责的规定。同时,也会有关于如何防止监守自盗、贪污舞弊的措施,例如设立多级审批、强制对账、定期盘点、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办法。 此外,关于人员的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工部厂库须知》作为一部规范操作的书籍,必然会对工部厂库的管理人员、监事、以及普通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行为规范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工部尚书、郎中、员外郎等高级官员,到各厂库的掌事、管事、库吏、监工等具体管理者,再到各类工匠、役卒等基层执行者,书中都会有针对性的管理要求,以确保整个体系的运转顺畅。 总而言之,《工部厂库须知》的内容,可以想象其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宏观的制度设计,到微观的操作细节,无不体现出古代统治者对国家机器精细化管理的追求。它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国家如何组织、管理、并维持庞大工程建设和物资储备体系的窗口,是研究古代官僚体制、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极为宝贵的实践性文献。 三、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解码古代国家运行的密码 《工部厂库须知》(明代万历刻本)的史料价值,远不止于其字面内容的记录。它是一把解锁古代国家运行机制的钥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明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技术水平、乃至日常生活的重要视角。 首先,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作为工部这样一个中央直属部门的核心规章,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现明代中央政府对国家工程建设和物资储备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工部的职能划分、层级结构、权力运行、以及其在整个国家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万历时期,这一时期往往被认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研究《工部厂库须知》如何在这个时期指导具体运作,可以为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态、改革尝试、以及官僚体制的实际运转提供鲜活的案例。例如,书中对权力制衡、责任划分的规定,能够反映当时官僚体制的成熟度,而对某些环节的严苛要求,则可能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如效率低下或腐败风险。 其次,经济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国家工程建设是古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兴修水利、修建城墙、还是建造宫殿、铺设道路,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并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本书中关于原材料的采购、储存、规格,以及生产的工艺、技术标准,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当时经济运行的细节信息。例如,书中对木材、金属、布匹等各类物资的等级划分和用量规定,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物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市场供需状况。对工时工值的计算,则能帮助我们推算当时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对物资调拨的记录,也能间接反映出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工程建设重点和投入程度。 再次,技术史与工艺史的宝藏。 古代工程建设涉及复杂的工艺和技术。《工部厂库须知》作为一部操作手册,必然会包含大量关于工程技术和工艺的标准和规范。虽然它可能并非一本纯粹的技术专著,但其中对材料处理、加工方法、施工步骤、质量检验的描述,都蕴含着丰富的技术信息。例如,关于建筑材料(如砖、瓦、木材、石料)的规格要求,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材料科学和加工技术水平。对于武器制造、器物制作等内容,则能提供当时冶金、锻造、雕刻等工艺的细节。这些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技术发展脉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此外,社会史与日常生活的研究价值。 工程建设和物资储备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国家稳定。本书中的一些规定,例如关于物资的配给、调拨,以及工程对地方的征用等,能够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了解国家如何管理和调配资源,我们可以间接推断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结构,以及普通民众在国家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 最后,版本研究的意义。 作为“万历刻本”,《工部厂库须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它记录了当时的书籍刊印水平、文字风格、以及官方文献的传播方式。对不同版本进行比对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追溯其流传过程,了解其内容演变,甚至揭示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历史信息。 总而言之,《工部厂库须知》(明代万历刻本)并非一本易于消化的通俗读物,但它所蕴含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却极为深远。它是一面折射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镜子,为我们理解明代乃至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多个层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的材料。研究这部书,如同解读一份珍贵的“国家档案”,从中发掘出更多关于历史的密码与真相。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物理形态上审视,这部刻本的装订方式,特别是线装的密度和结实的程度,体现了当时对公文书籍耐久性的重视。这些用来管理国家工程和仓库的“须知”,自然需要长久保存,这从它的装订上就可见一斑。线绳的材质虽然已经有些松弛,但依然牢固地将书页捆扎在一起,显示出当时的工匠对“结实耐用”的执着追求。我注意到书页边缘的裁切略显粗糙,这再次提醒我,它并非奢侈品,而是服务于国家机器的工具书。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依靠油灯或烛火阅读这些文字,当时的官员们该是何等专注?这种想象,为阅读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翻页的轻微沙沙声,都像是历史在耳边低语,诉说着那些关于物资调度、工程验收的繁琐细节,即便是旁观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严肃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体现了明代官方文书的严谨与规范,但同时又流露出一丝不为人察觉的“人味儿”。内页的页码标记、页眉的校勘记,都显示出编纂者在校对上的细致,尽管如此,偶尔还是能捕捉到一些似乎是笔误的小瑕疵,这反而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仿佛能想象到当时抄书和刻板时的场景——案牍劳形,灯下伏案,墨汁的气味弥漫在书房里。作为一名对古代档案管理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会沉浸于对这些细节的揣摩之中。那些规整的栏线,虽然只是简单的刻画,却为繁复的条文划分出了清晰的脉络。它不是为了美观而设计,而是纯粹为了信息的高效传递,这种纯粹的实用主义,在今天的出版设计中已不多见了。每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遥远的工部官员们进行无声的交流。

评分

这部古籍的装帧和纸张的质感,首先就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历经数百年风霜却依然保持着温润的触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翻开书页,那泛黄的纸张上,墨色深沉而古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庄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沧桑感。虽然我并非专攻明代官修制度的学者,但光是看着这些古老的文字,便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出土的文物,散发着历史的幽光。印刷的工艺,虽然不如后世精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拙朴之美,每一点笔画的起承转合,都凝聚着当时匠人的心血。我尤其留意了卷首和卷尾的题跋和印章,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迹,无声地诉说着此书流传的艰辛与珍贵。能够亲手接触到这样一个万历年间的刻本,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奇遇,那种近距离感受古代官方文献的体验,是任何影印本或电子版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就书籍的整体氛围而言,这本《工部厂库须知》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深厚的学术价值感,即使不深入探究其具体内容,也能从其装帧和版本的稀有性上感受到其分量。它那种独特的旧书香气,混合着纸张纤维老化的味道,是任何现代香水都无法模仿的——那是时间的味道。我仔细对比了某些边缘的磨损痕迹,可以推测它在历史上的使用频率和保存环境。那些微微卷曲的纸角,像是无声的证词,证明了它曾被频繁地翻阅和参考。这种实体书的“使用痕迹”,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打动人。它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作者的浪漫抒情,只有冰冷而坚实的制度记录,但正是这种“冷”,才更衬托出明代官僚体系运作的真实肌理。对于收藏者来说,这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宝藏,对于普通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窥视古代权力运作的独特窗口。

评分

拿到这本古籍时,最大的感受是那种难以言喻的“沉甸甸的历史感”。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消遣读物,而是一件需要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的载体。书页中偶尔出现的自然斑点和霉晕,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是“瑕疵”,但在我看来,却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是它能存活至今的证明。这种残缺美,恰恰是现代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所缺乏的温度和故事性。它以一种近乎原始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国家机构是如何依靠这些刻印的文本来指导日常运作的。触摸着那些凸起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雕刻刀的力度,这种直接的物理接触,远比阅读关于它的研究论文来得震撼人心。它以其材质本身,完成了对历史的最好注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