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尚书》传承研究/经典传承与创新丛书
定价:98.00元
作者:钱宗武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56118144
字数:
页码:4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尚书>传承研究/经典传承与创新丛书》主要讨论《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以及传承过程中的文本变异,在《尚书》学史上提出《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或西晋初年说;通过考论唐写本《经典释文》《尧典》的王肃注,提出王注经过唐人宋人的人为删改,终导致王肃古文《尚书》注本的面目全非;论证华夏文化由汉唐到明清,一直保持着强劲的正输出态势,辐射区域广,影响力度大;强调了研究《书》学文献的当下价值和现代意义,提倡服务于华夏文化域外传播的国家战略,必须深度利用《书》学文献等域外古代汉文献,确立华夏文化的话语权,寻找华夏文化域外传播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尚书>传承研究/经典传承与创新丛书》还分析了敦煌写本《尚书》的异文类型及其特点等。
目录
《尚书》古代传承述略
先秦引《书》立说传播形态述论
《史记》援《书》述史研究
《孔传》或成于汉末晋初
唐写本《舜典释文》王肃注考论
敦煌写本《尚书》的异文类型及其特点
从英译《尚书》看朱熹的儒家诠释学思想对理雅各的影响
论南宋《书》学的思想论争
《书集传》撰述的学术背景及其诠释特点
朝鲜李朝茶山《尚书》学研究——阎毛之争的评议
论朝鲜朝《书》学文献的文本状态及其校勘原则
朝鲜朝《尚书》学文献异文总表及其类型研究
《古文尚书撰异》解经的语言哲学观考论
论日本《尚书正义定本》的学术价值
钱穆《禹贡》训诂的理念及其方法
《尚书易解》的训诂成就
激活《尚书》文化基因,弘扬国学正脉的强大正能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摭谈
深度利用域外《尚书》学文献的话语权意义
《尚书》学经典回归的永恒生命张力——《尚书》学文献整理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论《尚书》研究的当代价值
跋一
跋二
作者介绍
钱宗武,教授,享受特殊津贴专家,扬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国际《尚书》学会会长,《古汉语研究》《古典学》等学术期刊编委、特约审稿。曾先后赴欧美、日韩、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多次主持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
文摘
序言
《尚书》古代传承述略
先秦引《书》立说传播形态述论
《史记》援《书》述史研究
《孔传》或成于汉末晋初
唐写本《舜典释文》王肃注考论
敦煌写本《尚书》的异文类型及其特点
从英译《尚书》看朱熹的儒家诠释学思想对理雅各的影响
论南宋《书》学的思想论争
《书集传》撰述的学术背景及其诠释特点
朝鲜李朝茶山《尚书》学研究——阎毛之争的评议
论朝鲜朝《书》学文献的文本状态及其校勘原则
朝鲜朝《尚书》学文献异文总表及其类型研究
《古文尚书撰异》解经的语言哲学观考论
论日本《尚书正义定本》的学术价值
钱穆《禹贡》训诂的理念及其方法
《尚书易解》的训诂成就
激活《尚书》文化基因,弘扬国学正脉的强大正能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摭谈
深度利用域外《尚书》学文献的话语权意义
《尚书》学经典回归的永恒生命张力——《尚书》学文献整理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论《尚书》研究的当代价值
跋一
跋二
拿起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条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那些关于尧舜禹汤的传说,那些关乎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都以一种既古典又新颖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我喜欢作者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面对那些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疑难点,他们没有草草了事,而是援引多方史料和考证结果,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提升我们对传统经典的认知深度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礼制”与“德治”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在我看来,研究《尚书》不只是研究一部古籍,更是研究中华民族最早期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想。这本书显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文献考据的窠臼,而是积极地将其思想内核与当代伦理道德、治理智慧进行对话,这种跨越时代的连接,使得这部古老的经典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人读后深思良久,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尚书》研究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注意到,它在文本校勘和版本流变的处理上,显然下了大工夫,每一个细微的字词变动,背后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而作者团队对此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解释,这让那些对版本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感到非常欣慰。相较于一些纯粹的文献汇编,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将分散在不同篇章中的思想线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比如,关于“慎言”与“慎行”的论述,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强调和应用的,书中都有跨篇章的串联分析,这种宏观的视野让人佩服。它不仅仅是“是什么”的解释,更是“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入剖析,这种探究精神,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灵魂所在,也让我对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智慧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感。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文献的阅读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畏惧的心态,总觉得那些文字太过高远,难以企及。然而,这本研究著作,成功地将那份遥不可及的距离拉近了。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腔调,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叙事方式展开论述。特别是对于《尚书》中涉及的早期天文历法和祭祀仪轨的阐释部分,我发现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总能巧妙地结合生动的历史场景或类比,让人茅塞顿开。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着你一步步走入那个风云激荡的洪荒时代。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天命观”的探讨,它如何从早期的神授权力,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道德责任,这种演变过程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理解维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文治天下”的最初构想有了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这本《尚书》研究的典籍,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厚重感,让人不禁对中华文明的源头产生深深的敬意。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吸引,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书中的内容,据我初步翻阅,似乎不仅仅是对古代文献的简单解读,而是融入了大量现代学术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我特别关注到它对《尚书》中一些晦涩难懂篇章的重新梳理和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古代经典,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的隔阂和文化背景的缺失,而这本书似乎正试图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让古老的智慧能够穿越时空,抵达当代读者的心间。尤其是它在探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时,那种审慎而又充满活力的论述,让我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我期待着能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研读其中的精髓,相信它能带给我思想上的极大滋养和精神上的升华。
评分拿到这本厚实的著作,我立刻就被它所蕴含的磅礴气势所感染。它仿佛不仅仅是在研究一部古籍,更是在梳理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源头活水。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团队在面对《尚书》这部“群经之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敬畏与开拓并举的态度。书中对后世儒家经典,如《孟子》和《荀子》,如何继承和发展《尚书》中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梳理尤为精彩。这种对思想谱系的追踪,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历史坐标系之上。它让我认识到,《尚书》的影响力远超我们想象,它塑造了中国人对“德”的理解,对“法”的认知,乃至对“治理”的终极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更重要的是,它为渴求深度文化滋养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核心思想的坚实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