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味道上海
定价:39.00元
作者:欧阳应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495403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一本记录了这座城市各种精彩食踪的美味指南
一本浸染了这座城市“人间烟火”的异乡食录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上海地陪殳俏煽风
与七十位上海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
走遍外滩潜入老宅钻进弄堂出走乡镇
吃出上海前世今生大未来
内容提要
上海,是欧阳应霁母亲出生的地方,因此上海味道对他来说承载着一种记忆。他邀请了在上海从小吃到大的美食作家殳俏作为地陪,用上传说中的“味觉定位法”,一鼓作气吃遍城中一百二三十家大小食肆,用*的热情和*的肚量拥抱着各种上海的食物。
他们会一早起来,去人气旺的包子铺面排队买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也会撑到很晚,特地跑去号称是上海美味宵夜之一的小摊尝试令人难忘的深夜豆浆;他们会在铺着塑胶桌布的本帮菜家庭小馆里吃油腻腻的草头圈子、油爆虾、酱肉;也到人满为患的充满了老爷爷老奶奶的点心店里温习鲜肉小笼、千层油糕、糯米烧卖;从时髦雅致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小馆,到作为时代产物的半中半洋“海派”老西餐馆,到人气旺能量足的传统菜市场,这是一本试图记录这座城市各种精彩食踪的觅食指南,也是一本浸染了这座城市“人间烟火”的异乡指南,满心满胃的温暖。
旅行,有各式动机种种目的,各式主题各种玩法;但如何吃喝?总是避不开的课题。如果用吃喝来理解一个城巿,那又会是何种感受?香港作者欧阳应霁,在漫画创作∕设计书写外,为关心的其实是这么件饮食小事。
在每个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两本《香港味道》后关心的问题。“夫饮食,小术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决定从他自己关心的问题开始,进行一个个城巿的cityfood guide的吃喝玩乐饮食书写。所谓:从私人味道体验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每个城巿的味道质感。
本系列名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上海》是继《味道台北》热销后的第二本,接下来还将出版香港、北京等城市美食导览。
目录
作者介绍
欧阳应霁
一个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创作人。时而涂鸦漫画荒谬奇情一心造反,时而登堂入室访亲会友大做文章,或者驻守厨中舞刀弄叉饮饱食醉,或者离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荡终日。
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并对饮食文化吃吃喝喝深入体验,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荐文章,发表于中港台报章杂志。始终迷恋文字和图像,愿意在两者的微妙关系中纠缠成长,矢志做个贪心的,快活的,认真的跨媒体导游。
出版有生活写作系列《香港味道》、《半饱》、《慢慢快活》、《放意大利》、《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及《天生是饭人》(2011)。文字写作以外同时热衷漫画创作,出版有《我的天》、《爱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漫画系列。
文摘
序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回味悠长”。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合上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会时不时跳出来,让你停下手中的事情,重新去回忆某个场景的文字。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他擅长在看似不经意的段落中埋下伏笔或者抛出哲学性的诘问。比如,在描述一次雨后的黄昏,马路上倒映着霓虹灯的场景时,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时间流逝与记忆留存的思考,这种节奏的转换非常高级,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得不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这本书的结构并非线性的,更像是一个不断旋转的回旋梯,每一次“回望”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它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和工具箱,让读者自己去解构和重塑他们心目中的“上海”,它的价值在于引导思考,而非提供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是如此的灵动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厚重的书籍,更像是在欣赏一部精心剪辑的黑白默片,偶尔点缀着几抹浓郁的色彩。它高明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去刻意拔高或贬低这座城市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语言,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与“缺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城市变迁时所采用的那种疏离而又深情的视角。比如,当谈及一些老建筑的消逝时,那种笔锋的微顿和情绪的克制,比直接的控诉更有力量,它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和感伤空间。读完以后,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时间的重量感,上海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携带着厚重的记忆,而作者就是那个敏感的拾荒者,将那些被遗忘的碎片重新整合起来。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如南京路上的车水马龙,时而缓慢如黄昏时分苏州河畔的微风,阅读体验极其流畅,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一点,是它对“感官体验”的极致捕捉。这不是一本光靠眼睛就能读完的书,你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它。从早期法租界梧桐树叶斑驳的阳光,到老式百货公司里丝绸摩擦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沙沙声;从鸽子飞过天空的影子带来的瞬间凉意,到街头小吃中那一口融合了酸甜苦辣的复杂滋味。作者似乎拥有将声音、气味、触感直接编码进文字的能力。我读到一些关于某个特定季节的描绘,那种湿热、粘稠的空气感,甚至让我感觉自己的皮肤都开始微微出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沉浸式写作”。这种对环境细节的执着,构建了一个立体、可触摸的上海幻象,即便你从未踏足过这座城市,也能构建起一个鲜活的认知框架。它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记录”,更像是一种多维度的艺术呈现。
评分坦白说,我很少对介绍城市历史文化类的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但这本书做到了。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更像是一系列主题碎片化的集合,却又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上海人的精神内核时,那种不带褒贬的客观分析。它没有将“上海人”简单地标签化为精明或洋气,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气质形成背后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推力。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书中的人物和场景都具有了超越地域的普遍性,即便是身处异乡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关于现代性、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文字的密度很高,但丝毫没有晦涩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社会学概念,用最平实的市民语言讲述出来,如同邻家阿姨在灶台边跟你聊家常一样自然,但聊的内容却直指人心深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部行走的上海城市百科全书,但它绝不仅仅是罗列景点和历史事件那么简单。作者仿佛带着我们穿梭于十里洋场的弄堂深处,那些带着潮湿气味的石库门,在文字的描绘下变得鲜活无比。我读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海派”情怀,那种既中式又西化的独特气质,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哲学,都巧妙地编织进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比如,书中对某个老式面馆清晨开张时那种独特的烟火气描写,那种带着油星和酱油香气的氛围感,读完让人仿佛真的能闻到那股味道,甚至能听到锅碗瓢盆碰撞的声响。这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观察力,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游记或文化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质感的文学作品。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那种潜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文化密码,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原来那些看似寻常的街角巷尾,都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沉淀和人情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