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
定价:36.00元
作者:洪烛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66004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我们通过本书我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内容提要
是洪烛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描述的一部新风格的美食书,点评了北京、南京、杭州、扬州、苏州、广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云南、东北等各地的饮食文化特征,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目录
一、祖先餐桌上的记忆
中国人的吃
酒池肉林
儒家的吃
隐士的吃
不散的筵席
清宫的吃
食无鱼
鱼图腾
文化味精
素斋
二、“食”间的过往
三、地图上的饮
作者介绍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出版长篇小说《两栖人》,诗集《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梦游者的地图》、《抚摸古典中国》、《北京的金粉遗事》等。其中《中国人的吃》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的处理也极具匠心,它散发出一种“旧物新生”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书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略带米黄色的质地,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设计,使得文字在视觉上得到了充分的呼吸空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非标准尺寸的插图或手绘的图解,它们并非直接展示菜肴成品,而是聚焦于某些关键的工具、香料的特写,或是食材处理时的局部细节,这些“留白”的视觉引导,完美地补充了文字的感官缺失。这种克制而高级的视觉语言,与文字中那种对本真的追求是高度一致的。它告诉你,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最原始的物件和动作之中。拿到这本书,就像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不仅内容丰富,连带着它物理存在的形态,都充满了被珍视的价值感。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文字的盛宴,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为观止。我翻开扉页,就被一股浓郁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仿佛真的置身于某个古老的市井巷陌,空气中弥漫着恰到好处的油烟与香料的混合气息。他笔下的食物不仅仅是食材的堆砌,更像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人情的温度。记得有一段描写做某道地方小吃,从揉面到发酵,再到火候的掌控,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对传统的敬畏和对手艺人的尊重,透过字里行间清晰可见。读着读着,我忍不住合上书,起身去厨房翻找食材,尽管我知道自己手艺远不如书中所述,但那种被激发出的、对“做出点什么”的原始冲动,是这本书最奇妙的魔力。它不只是教你“吃”,更是引导你去“感受”食物背后的生活哲学,那种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恰恰是我这个都市人最欠缺的。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讲究,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勾勒出最深沉的记忆底色。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跳跃和碎片化的,但这种碎片化反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意识流”结构,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传统的菜谱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通过一个味道、一个气味作为引子,瞬间将你拉入一个充满感官刺激的场景中。我记得我读到描述某南方山村年夜饭的场景时,那种寒冷冬夜里,屋内炉火噼啪作响,食物的蒸汽模糊了视线,而人们在觥筹交错间的低语,都被作者捕捉得如同高清慢镜头一般。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你不必亲临现场,也能“尝”到那种热辣、酸爽或醇厚的滋味。作者的笔力在描绘“过程”时尤为出色,他似乎对时间有着特殊的感知能力,能够将一个耗时长久的烹饪过程,浓缩在几段充满张力的文字里,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拖沓之感。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写作方式,它尊重读者的智商,不事事解释,而是用画面和感受来直击心灵。
评分初读此书,我被其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近乎于“偏执”的探寻精神所吸引。这明显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追求“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它更像是作者一次私人化的、近乎于朝圣的味觉之旅。他对自己钟爱的风味展现出一种近乎于孩童般的纯粹热情,而对于那些不合口味或在他看来“被过度商业化”的食物,则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一种带着批判性的审视。这种毫不妥协的个人立场,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你时而被他的真诚所感染,跟着他一起为一碗面汤的清澈而感动落泪;时而又需要停下来,思考他提出的那些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这种与作者在精神层面上的拉锯与共鸣,使得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它成功地将“美食评论”提升到了“文化批判”的层次,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好味道”的定义和坚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它不仅仅是对某个菜系的浅尝辄止,而是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中国饮食文化肌理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经纬线。作者对于地域差异的敏感度高得惊人,他能精准捕捉到相邻两个省份,甚至同一个省份不同城镇之间,在调味哲学上那种微妙的、近乎于玄学的差异。例如,他探讨了南方甜味与北方咸鲜的根源,并非简单地归咎于物产,而是深挖到了历史迁徙、气候适应乃至社会结构的影响,这种宏大的叙事视野让我这个自诩为“吃货”的人大开眼界。书中那些对古籍文献的引用和考据也做得非常扎实,可见作者下了大量的功夫,绝非泛泛而谈的“美食游记”。我特别欣赏他探讨的“非物质遗产”的那几个章节,那种对即将消逝的技艺的抢救式记录,让人在品味美味的同时,也心生一份对传承的紧迫感。这书提供的是一个深度地图,让你知道你吃的每一口,背后站立着怎样一个庞大的历史与人文的支撑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