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9787100086684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97871000866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东江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史
  • 报人
  • 历史
  • 文化
  • 随笔
  • 时事评论
  • 人物
  • 回忆录
  • 中国近现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684
商品编码:301105883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定价:35.80元

作者:田东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1000866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是田东江“报人读史”系列的第三集。《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收录了《诗经》、《“三不足”》、《万事不如杯在手?》、《私塾》、《清明节》、《PS照片》、《小人物》、《应声虫》、《蝇》、《竞技围棋之》、《“世袭”》、《蜀道难》、《露八分·缩脚》、《雅贪》等文章。

目录


序(范以锦)
馒头
假象
读书的“上中下”等
还说改名
贱日·贵日
选官
大树进城
厕所
文章却似呼延赞
偶像
粗口教授
《诗经》
“三不足”
万事不如杯在手?
私塾
清明节
PS照片
小人物
应声虫
笑岂必由喜发?

竞技围棋之
“世袭”
蜀道难
露八分·缩脚
雅贪
防作弊
冗文
豆腐
倘做鬼,不幸福
凡人贱近而贵远
公款
物价
贪内助
字义
七夕
盛装舞步·舞马
“卖哭”不输“卖笑”
解说
大耳朵
诗好官高能几人
美女指数
焚书
鸟是好鸟

藏书
双重标准
风水
百家讲坛·柳敬亭
鸡蛋
衍圣公
醉后
盛世平庸
大锅饭
万民伞
卖肉
合鞋和

诗病多于马病

排行榜
喷嚏
《》·今平没
祈雨
治水
迟到
悍妻
放,狗,狗
医患矛盾
弹发御史


卖友
傀儡
若比人心是安流
一虱子
读书法

禁令
仍要如此,何苦如此
长得丑
官场争斗
口吃
豆芽菜
官宜久任
影子

厕所(续)
天真丧尽得浮名
人苦不自知
日全食

署名
人名用字
书香

宅男
廉易,耻难
无厘头
宅第
轻议古人
本草
“钓鱼式”执法
冤而怨
拉屎
自评
酒后
泰山
曲阜孔庙
大蒜
×圣
城隍
衬字
圣诞节
后记

作者介绍


  田东江,笔名潮白,河北三河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78年初中毕业读技工学校,1980年起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重型机器厂当工人。1985年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起在广东省政协机关编辑《同舟共济》杂志,1997年调入《南方日报》。著有《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商务印书馆,2006)。

文摘


序言



《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是一部融汇了历史洞察、新闻敏锐与人文关怀的读史随笔集。作者以其资深报人的独特视角,审视中国数千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变迁,力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在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探寻其深层逻辑。本书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仿佛与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品味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 全书共分三集,每一集都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或历史时期展开,又彼此呼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作者并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历史教科书,而是更侧重于通过对个体事件、人物乃至社会风貌的细致解读,来折射出时代的精神与历史的走向。他运用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现场感”与“故事性”,将历史事件还原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温度。 第一集:风云变幻中的时代印记 本集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时期。作者深入剖析了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的爆发,再到民国初年的动荡与转型。他特别关注了在这些巨大变迁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新兴思想的传播。作者不回避历史的残酷与悲壮,但同时也强调了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希望之光,以及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例如,在谈论晚清的洋务运动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引进与军事改革的成就,而是着重探讨了这场运动背后保守与革新力量的拉扯,以及它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原因。他会通过史料中记载的官员奏折、文人笔下的诗词歌赋,甚至是当时的报刊文章,来描绘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焦虑。他们既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担心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既希望能为国家效力,又深感政治体制的僵化。 在辛亥革命的部分,作者的笔触会更加聚焦于革命的策源地、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革命爆发时的社会反应。他可能会选取某一个具体的起义事件,从细节处着手,还原革命者们慷慨赴死的决心,以及他们在革命前夜的忐忑与期待。同时,他也会关注普通市民对于革命的态度,是欢欣鼓舞,还是持观望甚至抵触?这种多角度的观察,使得历史的图景更加立体和真实。 对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与政治动荡,作者同样保持着清醒的批判。他会通过梳理当时各大军阀的崛起与覆灭,揭示其背后的权力斗争、利益纠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漠视。而在这乱世之中,那些致力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艰难生存与不屈奋斗,也成为作者笔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试图在混乱中播撒文明的种子,他们的努力与困境,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景。 第二集:寻常巷陌里的历史回响 相较于第一集的宏大叙事,本集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微观的层面,关注历史长河中那些被“大事记”所忽略的细节,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貌。作者认为,历史并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轨迹的汇集。他通过对日常生活、民俗风情、社会习尚的考掘,试图勾勒出历史的“肌理”,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 在这一集里,作者可能会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变化与传承,比如春节、中秋等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庆祝方式、蕴含的意义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有何差异。他会翻阅古籍、地方志,甚至搜集当时的民间歌谣、戏曲文本,来呈现节日的变迁。这不仅仅是对风俗的梳理,更是对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与民众情感的深刻洞察。 此外,作者还会关注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市井生活以及城市变迁。他可能会描绘唐宋时期繁华的市集景象,例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京,并通过分析当时的商业文献,探讨当时的商品流通、金融体系以及市民的消费习惯。又或者是对某个特定朝代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公共设施进行细致的描述,从而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平与生活方式。 甚至,作者还会涉足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医学进步、艺术创作等领域。他可能会选取一些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发明,或者讲述某位古代医者的仁心仁术,亦或是分析某位艺术家独特的创作理念与风格。这些看似“零散”的史料,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理解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作者在本集中,尤为强调“细节的力量”。他认为,正是这些被忽视的细节,构成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一个官员的衣着、一份家书的字里行间、一个市井小贩的叫卖声,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精细打磨,作者力求让历史走出书斋,走进生活,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存在。 第三集: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 第三集则将重心放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传承与演变。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提炼出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光芒的思想,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被继承,以及在现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他强调,一个民族的精神,往往体现在其文化基因之中,而这种基因的传承,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本集会涉及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但作者并非对经典进行简单的阐释,而是更侧重于解读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实际影响。他会分析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和家庭关系之中,又如何在不同的朝代面临挑战与变异。同样,他也会探讨道家思想在隐逸文化、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以及墨家思想在民间组织、社会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还会关注中国历史上那些具有独立精神、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例如魏晋名士的风骨、明末清初的“遗民”情怀,以及近代以来启蒙思潮的涌动。他会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人物,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渊源、人生选择与对时代的贡献。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独立思考、坚守原则、关怀民生的精神,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本集还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仁爱之心”、“诚信之道”等核心价值。作者会从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寻找这些价值的体现,并分析它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他认为,这些传统价值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历史的熔炉中不断被冶炼、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思考时,作者也展现了其作为报人的敏锐与前瞻。他不仅回顾过去,更着眼于当下与未来。他会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效地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克服其糟粕,弘扬其精华,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滋养。他强调,理解和传承人文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总而言之,《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是一部充满智慧、温情与洞察力的读史佳作。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宏大的历史与细腻的个体融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来龙去脉,更能引发读者对于民族文化、人文精神以及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案头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立意深远的文集抱有极高的敬意,尤其当作者的背景是媒体行业,那意味着他们对“真相”的追求,往往比一般人要更为执着,也更懂得“真相”如何被构建和掩盖。这第三集,想必是作者多年积累的精华之作,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思维的迭代和视野的拓展。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近现代史上关键的转折点,那些新闻报道决定了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命运。作者不会满足于记录“发生了什么”,他更会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报道”,以及“报道本身造成了什么后果”。这种带有强烈反思色彩的文字,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教会我们,信息本身是有重量的,是被塑造出来的,读史,其实就是在学习如何辨识今天的信息。

评分

翻开这本厚厚的文集,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浸润了时间气息的笔触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更像是一位老前辈在茶余饭后,带着洞悉一切的微笑,向你娓娓道来的私房话。那些被挑选出来的历史片段,想必都带着作者独到的筛选标准,那些“札记”里藏着的,绝非是人尽皆知的常识,而是需要深挖才能发现的精髓。比如,他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会不会着重于他“公关”失误的地方,或者他如何巧妙地操纵了当时的“媒体环境”。这种从日常新闻工作者角度切入历史,很容易拉近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让那些遥远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鲜活得能和你对视。这种“亲历感”是通过精确的词语选择和对细节的捕捉来实现的,让人读来大呼过瘾,忍不住想立刻查证一番作者所引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小道消息是否确凿。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历史的书籍多如牛毛,但能真正触动我灵魂深处的,往往是那些带着强烈个人印记和专业背景的解读。这位报人作者,想必将他的职业生涯中积累的批判性思维,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了这些札记之中。这第三集,我预感会更加老辣和深刻,也许会涉及一些更敏感或更隐晦的历史细节,那些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悟的“弦外之音”。我最期待的,是他如何处理那些“史料不足”的领域,一个优秀的记者,懂得如何在信息真空地带进行最合理的推断和最有根据的想象。读这样的书,不是在获取知识点,而是在学习一种如何面对复杂世界的思维模型,一种跨越时空的、对权力与人心博弈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从名字上就暗示了一种对比:时间的流逝与永恒的主题。那些“青山”,是民族的性格,是制度的韧性,是人性中不变的贪婪与光辉。我希望作者能够大胆地去揭示那些历史叙事中被有意无意过滤掉的“灰色地带”。报人的训练,让他们对文字的力量有着近乎本能的警惕,因此,他们笔下的历史评价,往往会更加审慎而克制,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转而聚焦于一个个具体人物在特定历史时刻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微观的切入,反而能折射出更宏大的历史规律。期待看到那些关于权力运作、信息流转的精彩论述,它们应该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直插历史的病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青山依旧”四个字,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让人不禁要去探究,究竟是哪些“青山”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又有哪些往事被深藏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作者作为一名“报人”,他的视角想必是犀利而敏锐的,不同于纯粹的学院派历史学家,他们更关注事件的脉络、人物的动机,以及这些历史细节如何影响了当下的舆论和格局。这种“读史札记”的形式,更像是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深度分析,每一篇都可能是一次对既有历史观的冲击或补充。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报人的职业敏感度融入到对历史事件的剖析中,比如他如何解读那些关键的“信息战”或者舆论的转向点,这比单纯罗列史实要有趣得多,它关乎理解“叙事”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